image_book.php.jpgYB4294519.jpg3.jpg     再见宝贝,再见.jpg     1383564890-1997789725_n.jpg2928881_L.jpg

从《漫长的告别》开始读冷硬派推理,断断续续看完了丹尼斯‧勒翰的这个系列作,最后一集出版也是六年前的事了,很可惜那时候还不知道这套小说这么好看。

从1994年的《战前酒》,到2010年的完结篇《一月光哩的距离》,故事始终围绕著主角们长久居住的,一个充满帮派、枪枝、犯罪的社区,那同时是一个用文字投射的世界缩影,包含了各种社会问题,以及制度的腐败,勒翰让我们看见那些角落和缝隙所能藏匿的巨大脏污,还有潜藏在这一团黑暗之中,我们应该倾力避免被毁灭的最珍贵的东西。

家庭暴力,以及对儿童的伤害,是作者长久关注的议题,也是这一个系列作的核心。看似对一切满不在乎又嘴贱(看他们斗嘴是读这系列小说的极大乐趣之一)的派崔克,和美艳冷酷的安琪,一个从小动不动就被父亲虐打,一个长期忍受酒醉的丈夫施暴,这一点都不是典型的侦探形象设定,他们看起来活得率性、自由、什么都不怕,但作者让他们各自背负数年无法说出口的伤害,让他们替同样失去声音的人去抵抗和反击。

安琪和派崔克所面对的世界,无疑代表了社会中充斥著暴力的那一边,《战前酒》写显性的家庭暴力,肢体伤害和辱骂;《黑暗,带我走》写被害人转变为加害人的模糊界线;《圣洁之罪》是安琪/派崔克版的《大眠》;《再见宝贝,再见》写隐性的家庭暴力对孩子造成的看不见的伤口;《雨的祈祷》写得不到理想孩子的父母,和不能满足父母期待的孩子,在自我选择之下而犯的罪;《一月光哩的距离》主轴延续《再见宝贝,再见》的儿童失踪案,同时也写进了梦想与现实的两难。这些故事都诉说了当大人无法保护孩童免于受害,当强者仗势欺负弱者,造成的不仅仅是受害者身心的创伤,同时也是在社会的内里划下了一道深深的刻痕,无论是亲友、获报处理的执法人员、旁观的邻人,甚至是加害人本身,同样都受到伤害,无数个暴行展现出的是社会对这种悲剧的默许:这件事是可以发生的。

而这件事是不可以发生的。

对儿少──尤其是在本应最信赖的家庭中被伤害的儿少──的保护可以视为是断绝书中社区里暴力恶性循环的关键切入点,最近在《苹果橘子思考术》里读到的一段,直白地描述了这这问题:国家推动教育改革时,往往著眼于改变学校和班级规模、教师的教学技巧等等,却常忽略了家庭同样做为教育的场域,甚至比学校的影响力更大,而「在我们的社会,如果有人想当美发师、拳击手、打猎向导,或是学校老师,都必须接受训练,取得国家机构颁发的证照。然而,我们对当父母的人,却没有这种要求。不管是谁,只要拥有生殖器官,就可以自由制造出孩子,没有人会过问,而且家长还可以爱怎么养孩子、就怎么养孩子,只要没有明显瘀青就可以。

勒翰对此议题的沉痛提问在《再见宝贝,再见》中尤其深刻:血缘是做为父母的唯一、必要资格吗?我们不应该主动让更有能力、更愿意付出关爱的人照顾孩子吗?我们可以被容许使用怎样的手段,去达成这个目的? 也许是因为曾经担任受虐儿童心理咨询师,第一线接触到被害者的经历,让他透过派崔克和安琪的私家侦探角色,以私人的力量设法给予解答。在这一系列故事里,描写国家力量正面介入的篇幅并不多,虽然除了主角外,执法人员做为配角,也出现了许多次,但作者忠实呈现了一个治安败坏的地区,最终帮助了弱者的并不是警察或律师或任何一个职业别的人,而是正直的人。他们伸出援手仅仅是出于对自己信念的坚持。

不知道勒翰自己的想法是不是也是如此,派崔克曾说他不相信死刑,「『我不认为社会具备这个权力或智力。』

『我信任自己,我可以接受我的行动。我不相信社会。』

『这是什么他妈的意思?』

我耸肩。「我信任自己,我可以接受我的行动。我不相信社会。』」

这或许反应了作者对司法和社福系统的不信任,读的时候的确会感受到这一部分的沉重。作者曾在2011年独立报的采访中谈到一个心理咨商个案,那成为他创作私探系列的契机之一:一个在一岁时,双亲因车祸丧命的小男孩,被一对宗教狂热份子收养,原因仅仅是他们想要他的双胞胎姐妹。养父母一直对他很厌恶,他的养母甚至曾在他不听话时,用一把.357麦格农指著他的头,说:「你想去见见上帝吗?」未能获得社福系统的协助,他被性侵和虐待,「当我们找到他的时候,他的情绪紧绷。他当时才八岁。」勒翰之后听闻男孩在十七岁时行刺一名计程车司机,因此入监服刑。「他几乎没有机会。如果他在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成长,他现在可能是一名律师或职业运动员。我的愤怒由此而生。」

丹尼斯‧勒翰的作品之所以出色,除了节奏紧凑、画面感十足、剧情转折充满张力外,因为他有真正想让读者看见的事,因而他的故事带有真实的锐利和冰冷,同时也有苦中作乐的幽默,和对弱者的关切。他笔下为反抗不义而采取的暴力,既痛,又温柔,有时看似给了恶人迎头痛击,但他也写出了主角们内心的挣扎:当你以自己的价值去评断他人的对错,你就必须不断质疑和反省自己的价值观是否正确。这一切都会不停耗损你自己。

我喜欢他没有轻描淡写扮演英雄,打了就跑,甚至在完结篇给了派崔克一个难堪的处境,让他必须设法去决定是否要继续走下去。

最后就引用完结篇的结尾,曾经害怕世界太锐利,不值得一个温暖的生命降临于斯的派崔克,说了这段很美的话:

「在九十三号公路往南开的路上,我领悟到一件事,我爱所有会带来刺痛的事物;爱那些无时无刻驻留在我心头的沉重压力;爱那些一旦毁损就无法修复、只要失去就无法取代的一切。

我爱身上的重荷。」

虽然已经完结了,还是意犹未尽,派崔克和安琪,希望有一天能再见面。

 

*以下均是新版(首图版本)书籍资料

《战前酒》A Drink Before the War

 

作者:丹尼斯‧勒翰(Dennis Lehane)

 

译者:朱孟勋

出版社:脸谱

出版日:2013/04/16

 

《黑暗,带我走》Darkness, Take My Hand

 

作者:丹尼斯‧勒翰(Dennis Lehane)

 

译者:任慧

出版社:脸谱

出版日:2013/05/02

 

《圣洁之罪》Sacred

 

作者:丹尼斯‧勒翰(Dennis Lehane)

 

译者:朱道凯

出版社:脸谱

出版日:2013/09/10

 

《再见宝贝,再见》Gone Baby, Gone

 

作者:丹尼斯‧勒翰(Dennis Lehane)

 

译者:苏莹文

出版社:脸谱

出版日:2012/08/09

 

《雨的祈祷》Prayers for Rain

 

作者:丹尼斯‧勒翰(Dennis Lehane)

 

译者:尤传莉

出版社:脸谱

出版日:2013/11/05

 

《一月光哩的距离》Moonlight Mile

 

作者:丹尼斯‧勒翰(Dennis Lehane)

 

译者: 苏莹文

出版社:脸谱

出版日:2012/08/0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