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就有罂粟,关于其传入时间,说法不一。

《骨董琐记全编》记,「其流入中国已久,盖远在六朝之际矣」。文献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唐显宗四年,公元659年我国开始编修的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底也迦,味辛苦,平,无毒。」鸦片是底也迦的配料之一。其后材料记录逐渐多了起来。鸦片被广泛吸食前,在古代中国的作用大致有五。

第一是药用或补品。底也迦在唐朝为治痢疾的药,鸦片亦有此效。苏辙在《种药苗诗》里说:「苗堪春菜,实比秋谷。研作牛乳,烹为佛粥。老人气衰,饮食无几;食肉不消,食菜寡味。柳锤石钵,煎以蜜水,便口利喉,调肺养胃。……幽人衲僧,相对忘言。饮之一杯,失笑欣然。」可知宋人认识到罂粟有止咳、养胃、调肺的作用。苏轼也有诗可证人们把此当作补品:「道人劝饮鸡苏水,童子能煎莺粟汤。」元朝时,人们认识到罂粟的副作用,名医朱震亨:「今人虚劳咳嗽,多用粟壳止勤;湿热泄沥者,用之止涩。其止病之功虽急,杀人如剑,宜深戒之。」但世人没在意这一警告。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亦有记载,不一一列举。

第二是观赏,罂粟的美丽,词赋家多有诗句记录,这里举两例。宋人许安国《满江红》有:「菊信谩劳频探问,兰心未许相随逐。想从今、无暇㔉蔷薇,鉏罂粟。」李渔《闲情偶寄》云:「花之善变者,莫如罂粟,次则数葵,余皆守故不迁者矣。艺此花如蓄豹,观其变也。牡丹谢而芍药继之,芍药谢而罂粟继之,皆繁之极、盛之至者也。欲续三葩,难乎其为继矣。由此可见,人们不只观赏,还深知罂粟花的特性。李渔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如若看到几百年后中国之状,不知还能不能有这番闲情。

第三,孟森先生所讲「农学家或采用其实,为济荒之用」。笔者认为这一作用也应是和鸦片可食用、为补品相关。

第四是春药。《本草纲目》记载:「俗人房中术用之。」这种俗人可能并不多,因为以性描写著称的《金瓶梅》中,没有人们关于服食鸦片的记载。

第五,明代将其作为药材征收进口税。《明会典》记载:「洪武四年,遣使来朝贡,进金叶表并方物贺正旦……贡物:象、象牙、犀角……乌香……贡物中乌香即「鸦片」。其他国家如爪哇等地也将乌香作为「贡品」药材贡献给明朝皇帝。最初,鸦片进口还相当有限,因此市面上鸦片价格也比较昂贵;随著鸦片进口增加,作为药材征收进口税。《东西洋考》中记载:阿片(即鸦片),每十斤税银一钱七分三厘。

综上可见,古代中国,作为制取鸦片主要来源的罂粟只是作为一般性的植物,不曾作为毒品使用。而且无论药用还是食补,用的都是生鸦片,摄入吗啡毒素较少而危害相对较轻。此为昔作芙蓉花。


谢邀。个人认为,罂粟在古代用途,以烟枪的发明为分界,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生猛历史先生已经引经据典作了精彩论述。第二阶段罂粟制品——鸦片,在烟枪的帮助下,不仅克服了其原来食用的异味,而且成为烟民们欲生欲仙的「福寿膏」。于是,罂粟成为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工业化国家打开古老农耕天朝——清帝国的贸易杀手锏。之后两个文明在碰撞中发生了战争,即鸦片战争,成为中国沦为两半社会的肇始,也是中国艰苦近现代之路的开端。


提起罂粟这个名词,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是耻辱痛心的,它给中国人带来了精神上的摧残,国家的腐败,甚至走向灭亡!

罂粟的原产地是西亚地区,最早传入中国是六朝时期,并有种植。故有太白诗句:「昔作芙蓉花,今为断肠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断肠草即指罂粟花。

但罂粟种植并不广泛,至唐朝时还作为贡品从国外贡至。因此,有论者说罂粟是唐朝时传入中国。据史书记载,罂粟它的主要成份是鸦片等,可以治痢疾、解除中毒等。与此同时,罂粟的种子也由阿拉伯商人携入中国,中国的部分地区也开始种植了。不过,当时罂粟的种植,纯粹是为了观赏和药用,而不是把它当成毒品吸食。

从宋朝到明朝末年,罂粟花仍是名贵稀有的佳品,被看成是治痢疾等症的灵丹妙药。如治呕逆、腹痛、咳嗽等疾病,并有养胃、调肺、便口利喉等功效。因此,罂粟子、壳也被当成了滋补品。

到了清代后期,清政府腐败无能,英国政府和商人把罂粟花提炼成鸦片,大量的流入中国,危害国民,骗取了大量的黄金白银。导致了烟民成风,烟馆成林,吸食鸦片。全国上下—派:

辫子吸鸦片,

卧床久不起。

面黄肌又瘦,

国亡家散离。

最终导致国人被称作东亚病夫。

到了民国时期,政府和国民已对鸦片的危害有所认识,已禁令鸦片入境,但还有—些军阀和不法商人贩卖鸦片,获取利润。

新中国成立后,清除烟馆,全民戒烟,禁止私人种植罂粟花,提高国人素质,大快人心。因此大家要远离毒品,提高自身修养,健康向上,让祖国更强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