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仅此几个大字,就堪称大师!

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省义宁州(今江西省九江修水县)人,生于湖南长沙,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

其祖父陈宝箴,官至湖南巡抚;其父陈三立为诗文名家,近代同光体诗派代表;其胞兄陈衡恪,又名陈师曾,近代著名画家;其侄陈封怀,中国植物园创始人之一,被成为「中国植物园之父」,义宁陈家「一门四代五杰」,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文化型家族的代表。

陈寅恪: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高于一切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陈寅恪出生于湖南长沙,生时值寅年,其祖母黄氏因此为其取名寅恪,恪为兄弟间排辈,族中排行第六,晚辈称其六叔。儿时在家塾启蒙学习四书五经、算学、地理等知识。

1900年,十岁时其祖父陈宝箴去世,其父陈三立举家迁居江苏金陵,开办思益中学,教授四书五经、数学、英文、体育、音乐、绘画等课程。先后延聘王伯沆、柳翼谋、周大烈等国学大师,在当时已采用现代化教育,与教师相约「一不打学生,二不背死书」。正是在如此家学渊源下,陈寅恪自小就有很深厚的国学底子,此外眼界也不局限于国内,开始接触西学,甚至学了日文。

1904年,陈寅恪随长兄陈衡恪东渡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就读,第二年即因足疾辍学回国,就读于上海吴淞复旦公学。

1910年考取官费留学生,先后到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政治学院学习。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回到中国。

1918年冬,获得江西教育司官费自助再度出国深造,在美国哈佛大学学习梵文和巴利文。

1921年,转往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学习中亚古文字,学习蒙古语。经过这十多年的学习,陈寅恪已具备了阅读蒙古语、藏语、满语、日语、梵语、英语、法语、德语、巴利语、波斯语、突厥语、西夏语、拉丁语、希腊语等十余种语言的能力,尤精梵文和巴利文。

1925年3月,再次回到中国,应清华学校之聘,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同为国学研究院导师。

1928年,清华学校改制为清华大学,陈寅恪应聘为中文、历史二系教授,并在北京大学兼授。这年暑假,回上海探亲,与清代台湾巡抚、台湾民主国大总统唐景崧之孙女唐筼完婚。

1930年,清华国学院停办,陈寅恪出任历史、中文、哲学三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组组长,故宫博物院理事等职。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其父陈三立忧愤而死,陈寅恪也悲恸过度,致右眼失明。11月,任教西南联合大学。

1938年秋,西南联大迁至昆明,亦随校前往。

1939年,英国牛津大学聘请为中国史教授,授予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第二年离开昆明赴香港,准备前往英国。因太平洋战争爆发,未能成行,折返昆明。

1941年,任香港大学中国文学系客座教授,讲授隋唐史,仅讲授韦庄《秦妇吟》一诗,尽耗时俩月。同年,接任香港大学系主任。年底,香港沦陷,日政权高薪聘其出任香港东亚学院院长,未果。

1942年,携妻女逃离香港,至桂林,任教于广西大学。

1943年12月,前往燕京大学。

1945年,左眼也失明,是年9月,前往英国治疗眼疾,同时应聘去牛津大学任教。因耽搁太久,无法治愈,仅一眼能见微光。因而辞去聘约,返回祖国,重新任教于清华园。

1948年,傅斯年电话催促其南下,最后在岭南大学,未赴台湾。

1952年,岭南大学合并入中山大学,遂移教中山大学。

1954年,写成《论〈再生缘〉》,「盖棺有期,出版无日」,未能在当时出版。

1960年7月,被聘任为中国人民共和国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1969年10月7日,在广州因心力衰竭且骤发肠梗阻麻痹逝世,享年79岁,11天后其逝世消息见诸报端。11月21日,其夫人唐筼也辞世。二人骨灰先是寄存火葬场,后改存银河公墓,直到2003年才安葬于江西庐山植物园,是为陈寅恪墓。


吹捧?

就因为他们有点亲戚关系,所以就认定傅斯年说的话就是吹捧?

看来这个教授,也是有点那个。。。

你说不是。你自己可以下笔呀,万卷雄文去证明傅斯年说错了,证明他是捧自己人的。。。

这里玩这种预设结论的误导的套路,没什么意思。

傅斯年是什么人?他至少比你有资格评价,不管他们是不是亲戚。

亏你也是教授。

以为文字里这样弯弯绕就撇清自己了?明白人都知道你什么调调。


陈寅恪,江西修水(义宁)人,1890年出生于湖南长沙,算得上是名门出身。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支持戊戌变法,是被写进了中国近代史的人物。父亲陈三立,号散原,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合称「维新四公子」,戊戌变法失败后,精力主要用于诗歌创作,有《散原精舍诗集》传世。1937年8月8日,日军攻入北平城,正处于病中的散原老人拒绝服药、进食,两日后逝世。

在下以为,「三百年仅此一人的大师「这个头衔放到陈寅恪身上并不过誉。

「教授中的教授」,是解放前学术界对于陈寅恪的公认评价。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始人吴宓也不止一次对外宣称,「寅恪虽系吾友,而实为吾师」。

民国著名的文史大师,庄子研究的专家刘文典自称「十二万分」佩服陈寅恪。在西南联大中文系任教时,不把朱自清、沈从文这些「才子」出身的教授放在眼里。沈从文升职为教授,他不爽,还写出来,他说,「在西南联大,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应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朱自清可拿四块钱。可我不会给沈从文四毛钱。沈从文都要当教授了,那我是什么?那我岂不成了太上教授了吗?」每当听到有人说陈寅恪的不是,刘文典一定气得吹胡子瞪眼,忍不住破口大骂:「没长眼睛的狗东西!陈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大学者,是『教授中的教授』,闭著眼睛都能把你们撂倒,哪轮得到你们来教训他!」

刘文典为人狂妄不羁、针砭时弊、恃才傲物,在民国称得上是「第一狂人」,他骂沈从文,怼过巴金。甚至连蒋介石也不放在眼里,有一次发生了学潮,恰好蒋介石在安庆,知道这事大怒,他令召见了刘文典这位安徽大学首任校长,责令他交出共产党员的名单,严惩肇事者,两人一见面就不对盘,还打了起来,蒋上来打了两个巴掌,刘文典起脚就踢,正中蒋的小腹,然后刘文典就被逮了起来,此事在教育界震动很大,安庆大中学生还举行了示威,后经蔡元培力保,才将他释放。

就是这样一位「狂人」独独对陈寅恪敬佩有加,足以说明被人称为「百年仅此一人的大师」陈寅恪先生必定有他的非凡之处。

(陈丹青画作《国学研究院》,左起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向陈寅恪以及民国那些大师们致敬。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并不是陈寅恪首创!何谈什么「仅此几个大字,就堪称大师!」这样的大师也太廉价了……

顺便说一句:我的专著英文版《造神还是造假:陈寅恪史事研究》正在自我翻译中。该书的繁体字中文版马上在台出版。


推崇陈的人多了 日本一流中国历史学家来华向陈请教 挖出一突厥文字的石碑无人识得 一欧洲历史学家请教陈直接译出 民国第一狂人刘文典把沈丛文说得一钱不值 伸出小指头说鲁迅 可对陈可是万分推崇 他确是三百年第一人没有夸大


我真不知陈寅恪那些杂七杂八的学问究竟解决了什么历史发展、社会前进和民生福祉的问题。他那几部著作主谈隋唐,但均未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这些本质问题上著眼;有的只是从一位名妓个人命运的叙述上寄托自己不随时代潮流的所谓风骨和感慨。这些著作牵涉的知识固然渊博,但不外是资料的集聚,没有从中抽象出科学结论。所以陈的成就远远达不到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的水平。其些人兴兴然称其为大师,其实不过是掌握资料的大师,论起真正的学术研究成就,我看称不上什么大师。


陈寅恪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大师。


三百年第一人,誉过了!但和鲁迅齐名,和其他大师同赞美,就一点也不过了!


民国大师多如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