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牡丹亭记题词》

都说牡丹亭是唯美爱情的代表,但是我认为它还是没有跳脱出礼教的传统,甚至可以说不是生理意义上的爱和情,更像儒家学派里一种伦理意义上的情。

你看《牡丹亭》它前半部分极力写杜丽娘的愁苦,并且用天才的创意、绝妙的文字构思出梦中神交的情节而后,又迅速地回落到现实中,回落到才子佳人、纲常名教的俗套中。

虽然只是在花园中做了一个梦,但柳梦梅确确实实的让杜丽娘有了初体验,并且在醒来的时候还记得住这个梦。当在现实生活中回味起这个梦时候(至此还是天才的创意),杜丽娘因为从小受到的儒家女德教育而一心把自己托付给柳梦梅。当然,这里她不是被迫的,在她看来这个男人给自己提供了第一次体验(虽然实质上什么都没有发生),这就是自己一辈子的男人,这在她的眼里和从小到大接受的伦理教育以及认知里就是天经地义的。

我们看杜丽娘的唱词「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杜丽娘整个突破封建礼教的行为,都是在「非人」的状态下完成的,并没有做出「出格」的事情,总体上还是在礼教的范围之内的。当然这种生生死死的行为,堪称的上至情至性,也确实凸显了汤显祖对传统理学的批判,对人之性情的肯定。

单然以上都是以一个现代人的观点,更重要的是我自己个人的观点进行评述,有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来指正评论。


谢邀答!

《牡丹亭》是吾国明代戏曲家汤显祖(1550—1616)创作的一部传奇戏曲,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

《牡丹亭》主要描写历任南安太守、淮扬安抚使等职的杜宝的独生女儿杜丽娘,因爱慕岭南书生柳梦梅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可谓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

在《牡丹亭》中,汤显祖貌似描写一个奇特而超现实的爱情故事,少女怀春的杜丽娘游园中坠落梦乡,与书生柳梦梅相遇,遂有一夜之欢。梦醒后杜丽娘思春心切相思成疾,不幸香消玉殒。

三年后,柳梦梅偶得杜丽娘自画像,丽娘也以游魂之身再入人世,寻找梦中姻缘。杜柳二人在柳梦梅、石道姑、胡判官、牡丹仙子等的帮助下还魂复生,冲破世俗藩篱,有情人终成眷属。

剧情看似离奇诡异,其深层含义是对人生与爱情的思考。

在封建礼教的统治下,人的情欲被压制摧残。作品中流露的女性生命意识,不仅造就了杜丽娘青春情感意识的觉醒,促使她挣脱封建牢笼、粉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表达了向往美好爱情的强烈愿望。

她因情而亡,又因情而生,是一个封建时代的悲剧人物,曲终二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的美好人生,给人们留下了希望与寄托。

汤显祖通过对杜丽娘形象的刻画,表达他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如果仅仅将杜丽娘塑造成「少女怀春」,《牡丹亭》就会流于俗套,缺乏思想和艺术高度。汤显祖用超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抒发了他对人文精神的向往与追求,这是《牡丹亭》所蕴含著的深层含义,也因此使得这部戏曲流芳百世。

一孔之见,欢迎交流。


心理学上简洁的归纳为三个范畴,知,情,意!

《牡丹亭》算一昆曲经典,尽情的演绎了这方面的一些内容!

关于人,关于社会,关于生存,情感,生老病死…………因果轮回的很多内容,需要很多方式解说才能说得较为明白!

比如说,需要宗教,哲学,心理学,艺术,文学,七情六欲,命运机缘,衣食住行……………………等全方面的因缘际遇,才能全方位的解说!

有极多形而上的问题,与形而下的问题演绎,无穷无尽……………………

悟道了,大觉醒了,大开悟了,

才能在无尽的红尘世间活得较为通透与洒脱!

简单的就说这些吧!??


牡丹亭

借尸还魂非奇事,

人间万代总传情 。

赏心乐事寻常院,

姹紫嫣红恼人春 。

垆边少妇人似月,

临川旧梦续前因 。

痴情化蝶心作蛹,

呕心沥血太瘦生。


不论西厢牡丹亭,以及各类此书,都是满纸才子佳人,潘安宋建!没什么的!!中国唯一可以拿出来炫耀的只有一部红楼而已!!不喜勿喷!


有情人终成眷属


 数百年来,《牡丹亭》以其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优美动人的曲词打动著无数读者的心。此剧至今仍在戏曲舞台上传演不绝,演者以能出演《牡》剧为幸,观者以能观演《牡》剧为欣。

前几年台湾学者白先勇倾力打造青春版《牡丹亭》,意欲借此振兴昆曲,而其于高校巡演在青年学生群和学界所造成的强烈反响,也在实践上证明了《牡丹亭》的艺术魅力是长久不衰的。《牡丹亭》乃写情也,这已在汤翁对此剧的「题词」中鲜明地表现了出来,也是古今众多评论家的共识。但是,《牡丹亭》所要表达的「情」,绝非简单的才子佳人式的老套的爱情故事。在这一经久不衰的传奇作品中,作者以其浪漫主义的如椽大笔,赋予了「情」以超越生死的力量。

「情」,在《牡丹亭》中融汇了作者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审美情趣,以及对当时的思想文化的深刻思考,它有著深厚的意蕴,这对中国戏曲文学的发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自然而生、深挚而能量非凡的真情,是汤显祖在《牡丹亭》高声赞颂的母题。而在其「至情」的主题之下,其实隐含著多重的文化意蕴。《牡丹亭》的艺术魅力更在于其丰富的哲学思想、社会思考以及对生命内在本质的思考,它给后人的启示是无穷的


(一)故事中的爱情虽然过于理想化,但其情其爱之唯美感,无比令人神往!

(二)昆曲等古文化犹如给唯美的故事,增添了一层层更神秘更唯美的外衣!


关于爱情还是跳不出传统的圈子


我才疏学浅,读不出什么深层的含义。我只是爱看爱听昆曲《牡丹亭》,喜欢它悠扬婉转的曲调,喜欢它华丽的辞藻,仅此而已。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