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图书馆目前阶段有限制的对外开放现状,是当前情况下较为合理的存在。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看看目前图书馆开放的现状:在美国,公立高校的图书馆一般是对社会公众开放的,但是私立高校(知名的如斯坦福大学)的图书馆就不对外开放。并不是像一些人吹嘘的那样,说国外图书馆都是对外开放的。

再看国内: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提出在保证校内服务和正常工作秩序的前提下,图书馆可以发挥资源和专业服务的优势,开展面向社会用户的服务。在此背景下,很多高校的图书馆都进行了对外开放的举措,但同时也附加了一些限制。像北京大学图书馆,读者只要提供二代身份证,一天交3元钱,就可以查阅资料;北师大珠海分校图书馆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社会公众若需借阅图书,需提供在职证明、本人身份证件和照片等资料,交500元押金,办理一张社会读者卡,每年还需缴纳借阅管理费50元;还有高校可以允许公众进图书馆,但只能在馆内借阅资料,不能外借。

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种有限制的对外开放现状呢?这种限制是否是合理的呢?

第一个原因,需求原因。很多市民到高校图书馆,只是参观一下,因为大部分书籍不是他们所需要的。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并不是像大家见到的街边书店那样摆满各种有趣的小说,而是学术上的著作和专业书籍,基本搞研究的才会进来。比如北京大学图书馆文学区的小说,很多不是我们常见的大众小说,能欣赏和阅读的人比较有限。所以在这个角度上没有必要完全对外开放。

第二个原因,资源有限。高校图书馆是学生们自习、备考、写论文的最佳场所,而且每到学期末总会人满为患。我的大学母校图书馆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在我毕业那年重建,据说将原来的三层小楼变成五层的大楼。如果高校的图书馆容纳量原本就不能满足或者勉强满足自身学生的需求,对社会公众开放只会造成毁灭性的影响。届时,社会公众觉得体验差,内部学生也抱怨图书馆没座位,高校将处于更加尴尬的境地。

第三个原因,管理成本。图书馆的书籍量庞大,学生借阅时需提供内部证件,通过内部教学系统的互联,可以 有效实现学生借书的预借、登记、催还、罚款等功能。但是对于外部人士呢?如何甄别身份?如何监督书籍的毁损情况?如何及时催还书籍从而不耽误本校学生使用?这些都是难题。据了解,公共图书馆向公众免费开放后,国家需要给予几十个亿的财政补贴。但目前还没有政策对开放的高校图书馆进行补贴,那管理成本只能高校自己承担。如果没有财政支持,高校图书馆的对外开放是不可持续的。

所以说,基于上述的原因,同时兼顾民众的需求,采取有限制的对外开放是比较合理的。但是我相信,随著国家的发展,未来这些问题都将会解决的!中国有其独特的国情,那就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我们有些人只是盲目的羡慕国外的制度,却忽略了我国的国情。美国的公立大学图书馆(注意:不是全部)一般对公众开放,但美国有3.2亿人口,中国有13.8亿人口;俄罗斯宣布全民医疗,但俄罗斯人口只有1.4亿,中国有13.8亿。如果我们每个人在要求享受国家福利之前,都能先创造出对等的贡献,那么我相信中国的未来一定是美好的!加油,各位!


绝大高校图书馆经费并不是从社会渠道获得,所以没有义务向社会开放。高校之间,高校与地方图书馆早有合作,互相开放。

如果想提高和普及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必须解决的问题是高校图书馆由此带来的管理成本提升,包括人员管理成本,图书资源需求增加所需成本等等。而且必须明确,所谓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主要是为了服务哪些人群?这些人群的福利由谁具体负责?现有社会图书馆资源是否可以满足这些人群的要求?

普通高校校园如果没有对社会开放,学校图书馆如何对社会开放?


感谢邀请。我始终认为,普通高等院校及其图书馆是公共资源,应当对市民开放,向全社会开放。高等院校不愿意开放图书馆,唯恐市民享有,是不正确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