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问题本身就是混乱的。


在19世纪末的唯美主义中,「纯文学」是为了艺术而艺术,反对艺术的道德规训,从而重视艺术的形式(如后来的象征主义)。在文艺复兴时期,「纯文学」意味著文学与教会的脱离。

「纯文学」不是和大众文学相对的一个概念(可能小众文学是,但大众与小众本来就是在一定社会话语内存在),而是可以理解为过滤「文学」中关于政治、经济等其他方面的杂质,而追求一种文学性。如果硬要说大众文学与纯文学的关系,那么一部分大众文学是「纯文学」(纯粹的艺术形式,如《红楼梦》),一部分大众文学不是「纯文学」,如一些网文爽文。

所以,楼主的问题应该是阅读纯文学,和非纯文学的人的区别。就文学阅读的这个概念而言,二者并无高低之分,毕竟文学除了一种「纯粹」的形式,还有内容(以及它不可能避免的社会语境)。

厉害,只的应该是能力的超众,具体到阅读行为中,是从文本里获得的感悟和思考。无论纯文学还是非纯文学,都可以带来感悟和思考,所以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所说的名著、经典,从这个角度看指的是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思考得书籍,无论它是否为纯文学。


文学没有高下之分,只要你喜欢的就是最好的文学


我们什么时候才可以明白看书不是看雅俗,而是学知识呢?


是的,了不起。

读上古的雅乐古诗比读后来的律诗要了不起,读律诗比读流传市井的俗词艳曲要了不起,读经史子集比读小品散文要了不起,读小品散文比读贩夫走卒才看的小说戏本要了不起,读中华正朔的文言比读白话要了不起,读忧国忧民的政治文学比读爱情小说要了不起,读共和国的新文学比读旧时代遗毒和资本主义糖衣炮弹要了不起,读谁都比读王朔了不起,今天,读任何形式的纯文学都比读大众文学要了不起,这是最好的时代。

你可以去大街上随便抓一个年轻人问问(不是一线城市的大学城,是四线城市的苍蝇馆子街),觉得《斗破苍穹》或者《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是经典的人比觉得《白鹿原》是经典的人绝对多五倍以上。

你说他们甚至都不知道《白鹿原》是啥?对啊,话语权就是从「不知道」开始丧失的。

这不是靠在知乎上提个问,或者纠集一群人怀古伤今就能解决和挽回的,自古以来,无不如此。我们只能选择保留一些「卫道士」的风范,至少在死前,从一而终的坚定的捍卫自己鄙视链的高地。


同一个领域,高难度玩家和菜鸡确实有区别。


每天吃精致西餐、日料的人是不是比每天吃辣椒炒肉、西红柿鸡蛋面的人了不起?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