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我爱李师师!宋徽宗:滚!

周邦彦在北宋词坛,那绝对是个领袖级的人物。他与别人的词人不同,周邦彦本身是音乐家,所以他的词充满了音乐的美感。他自己还是大宋音乐家协会的主席,掌管全国的最高音乐机构,可见,周邦彦在北宋的地位很高。后世的评论家也是这么想的。

很多人都认为,他是宋朝婉约派词人的集大成者,号称「词坛第一」,其作品在婉约词派中长期被尊为「正宗」。他的粉丝推崇他为「词家之冠。王国维先生最喜欢周邦彦,说他是「词中老杜」,但他的一生比杜甫要好得多,虽然在仕途上不得意。

以下内容,均来自野史,来自于宋人的词话,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周邦彦的命运的变化,与大宋第一名妓李师师有关。

据野史记载,他因为跟皇帝抢女人而被逐出京城,又因祸得福做了大晟府乐正,相当于现在的全国音乐家协会主席。

周邦彦在年轻的时候才气逼人。在做太学生期间,正值王安石变法如火如荼的时候,周邦彦就给朝廷上了一篇文章,叫《汴都赋》,大力吹捧宋神宗皇帝治下的世界第一大城市汴梁的繁华与富庶,那时「拗相公」王安石正在搞变法运动,周邦彦也不失时机地歌颂了新法。结果被朝廷看中,一下子从学生成了大学辅导员。

太学毕业之后,周邦彦在开封府做了一名税官,专门收税。但基本上他的主业是去青楼楚馆品茶唱歌喝花酒,副业才是收税,所以喝花酒的成就很高,但税收的成绩不行。那个时候周邦彦认识了京城第一美女李师师,名闻天下的京师第一名妓,无数男人为她痴迷。周邦彦初见李师师便惊为天人,一张情网就将他紧紧缠住,再也挣不开。那种一见钟情的感觉,恨不相识的遗憾,用他自己话说就是「人生难得一知己,谁知知己在红尘!」此后,周邦彦用生花妙笔填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新词,并担任音乐制作人、亲自谱曲交给师师演唱。李师师亦被周邦彦的才情打动,对他也是芳心暗许。

周邦彦以为自己才是李师师的唯一,而皇宫里的另外一位文艺青年,也以为李师师是他的唯一,这个人就是专业艺术家、业余皇帝宋徽宗。

据说,宋徽宗经常半夜偷偷溜出来,和李师师约会。有一天,周邦彦和宋徽宗就在李师师的家里,遇见了。据张端义的《贵耳集》说,有一天周邦彦会李师师,二人正在叙阔缠绵情到深处之际,宋徽宗鬼使神差地来了!据说周邦彦衣服都来不及穿上,拿著衣服就躲到床底下去了。刚爬进去,宋徽宗就春心荡漾地到了。手里拿著金黄色的新鲜橙子,说是江南进献的,让李师师尝尝鲜。那场面,是相当红粉香艳。床底下的周邦彦待徽宗走后,估计衣服都没来得及穿上,就挥笔写下一首《少年游》,用白描的手法生动再现了宋徽宗和李师师香艳情浓的一幕。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李师师的智商实在让人著急,竟然把这首《少年游》唱给宋徽宗听了。宋徽宗知道了原来还有个情敌周邦彦,回去找了个「职事废弛」的理由,把本来干得风生水起的周邦彦赶出京城。

周邦彦万念俱灰地卷铺盖走人。李师师哭得梨花带雨来相送。周邦彦写了一首《兰陵王》: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周邦彦说,你看那隋堤上,杨柳轻垂,撩拨多少离人意。而现在,「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我已经厌倦了京华的烟云,唯一难忘的是那个人。「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怀念那前尘往事,往事如烟,一切都变了,赶紧走吧,别让爱人看见我的一行清泪,总之是一肚子的委屈和无奈。

李师师回来又唱给宋徽宗听了。

李师师手抚锦帕婉转而歌,当唱到「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时,徽宗已经有点小感动,最后唱到「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言语间似有追悔之意,宋徽宗已经同情心泛滥了。毕竟宋徽宗骨子里也是个多愁善感的文艺青年。周邦彦的命运在转瞬之间获得了戏剧性改变,宋徽宗将其召回并任命为大晟府乐正,从一个地方的税务局长,一跃成为中央音乐机构的掌门人,人生的喜剧开始拉开大幕,周邦彦从此开始专业创作生活,但人生并不全是喜剧。

周邦彦以一篇流光溢彩的《汴都赋》走上政治舞台,同样是这篇赞颂了新法的文章,让他的命运急转直下。新党倒台,旧党上位,周邦彦被看作新党遭清算贬出京城,从此开始了天涯孤旅的漂泊生活。他先后在安徽庐州、湖北荆州教书,再后来,又在江苏的溧水县做过知县。总之,周邦彦在政治上新党旧党都不待见,一生被贬来贬去。


觉得说哪一个古人都会用这一句话,好似他们都活的多不容易一样。其实,他们都是生活的成功者。

有说他和李师师相好,和宋徽宗是情敌,于皇帝争风吃醋,他一生怎能一帆风顺。但是这只是传说。

周邦彦是大词人,用现在的话说,他是著名的作曲家、词作家。当然,造诣是相当地高。

1.在北宋以苏轼为代表的词风在大力开拓词的表现领域的同时,又往往成为「曲子中缚不住者」,表现出作为文字作品的词与音乐逐渐分离的趋向。而周邦彦却是朝另一个方向发展,极端重视词与音乐的配合,使词的声律模式进一步规范化、精密化。在任大晟府(中央音乐院)提举时,周邦彦以他的音律知识并吸收民间乐工曲师的经验,搜集和审定了前代与当时流行的八十多种词调,确定了各词调中每个字的四声,连同为仄声的上、去、入都不容混用,他所作的词,格律十分严谨。

周邦彦的词虽说在题材和情感内涵方面没有提供更多的新东西,但在艺术形式、技巧方面都堪称北宋词的又一个集大成者,为后人提供了许多经验。

2.在政治方面,因奉献《汴都赋》得到赏识,升为太学正(类似学校里的教导主任)步入仕途,在这个位置上干了五年。五年未被升迁,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是此间他的作品和造诣已经名满京城,争相传颂。在此期间他是支持王安石等新党变法的。

3.宋神宗去世,新党失权,旧党回朝,周邦彦被排挤出京城,到合肥做教授(学管,老师),然后又到溧阳做知县,都是小官。

4.宋哲宗继位,又回到京城,职位也不断增长,历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考功员外郎、卫尉、宗正少卿兼议礼局检讨,但也都是七品小官。之后主政地方,任多地知府。

5.到了宋徽宗时期,「提举大晟府」(掌管中央音乐院,相当于现在艺术团团长)地位达到最高(可见并没有受到李师师的影响)。但是因为和蔡京不和,流放地方。

6.除了主政地方,周邦彦在京城主要做的也是自己专业方面和自己擅长的工作,政治上并没有太多突出的成绩。即便是在古代,社会的分工也是相对明确的。社会、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等,各方面都需要有相应的人。而周邦彦属于专才,倒不必刻意追求一定要在政治上有多大发展。做京官,又能主政地方,已经是相当出色的了,并没有太多起起伏伏的情况,还是发展的蛮顺畅,也卓有成绩的。

7.其中词作方面的造诣是宗师级的,是格律和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已经是足够优秀的了。


谢谢邀请!

「宦海沉浮」,这个词真是很形象,在大海里,哪有不沉浮的。翻开历史,沉沉浮浮的,不止周邦彦,也不止是词人。

东晋南北朝时的大诗人陶渊明,动荡于做官与田园之间十余年,儒家传统教育,要求男儿立志入世,达济天下,但「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总是做不了几天,他便辞官回归田园。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一生坎坷,乌台诗案差一点丢了性命,最后被贬海南。名满天下的「苏门四学士」也有相似遭遇。

北宋词人晏殊官拜宰相,快60岁了,却因撰写宋仁宗生母墓志之事,遭弹劾贬为地方官。他的词不同于花间派,他也写愁,但却是积极的愁、美丽的愁。

周邦彦是北宋和南宋之间词坛举足轻重的人,他把宋词的文学性和音乐性结合的很紧密,只可惜,我们听不到他的音乐美。他也曾多次被排挤逐出朝廷。

上面列举的几位都是在中华文化传承中拥有不凡历史地位的人,性格柔和、豁达,人品佳,受老百姓喜爱,但官场深似海,纵使有诸多优点,照样「淹死」你。他们与官场相看两都厌,宛若前世的情敌。这可能也是陶渊明多次复归田园的一个原因吧。苏东坡是陶渊明的崇拜者,被贬的日子,每日必读陶诗,他的豁达心境,也有一部分来自于陶渊明的力量。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过这样意思的话:「天才不适宜为自己铺平通往幸福生活的道路……,但总会在后世获得巨大承认……」。

他们是后世景仰的文学天才,却总是坎坎坷坷,沉沉浮浮。

也许,这就是天意吧!

(图片来自手机)


文人墨客往往都有怀才不遇的意识,并且往往看不惯官场蝇营狗苟,但又无能为力。愤愤不平甩袖而去又不能生存,所以就沉沉浮浮度余生。


周邦彦在今日 没有苏轼 黄庭坚这些文人为人所知 但在古代词史上 地位颇高 清真词为宋代词人学习 具体的内容 我接下来会写到 包括他的生平与文学


谢邀请,文人墨客往往都有怀才不遇的意识,并且往往看不惯官场蝇营狗苟,但又无能为力。愤愤不平甩袖而去又不能生存,所以就沉沉浮浮度余生。


他趴在李师师床下偷听皇帝和李师师一夜,还作诗发微博,皇帝能喜欢他?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