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老师也是如此,不能要求老师是百科全书式的人,处处高于弟子。只要在某些方面或者某一点上高于别人即可为师。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这是因为人们从事的职业不同,必定各有所长。渔夫善于捕鱼,猎人善于打猎,药农善于采药……他们在各自从事的职业方面均可为孔子的老师。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先懂得道理者即为先生,在专业范围内有特长的也可为先生,因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孔子的学问主要在『』道『』而不在『』术『』,他思考、总结和推出了一整套个人修养的行为准则,除恶扬善,去邪培正,使人人皆可为君子,为圣人。他的很多话至今仍是我们行为的指南,如: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吾及人之幼。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他的学说对于提高个人乃至全民族的素质具有极大作用。

孔子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自已的弟子,也体现了他实事求是的品德,在实事求是这一点上他也为后人作出了榜样。因此孔子不但无愧于颜回、子贡和子张的老师,也被尊为万世师表!


子路比孔子勇取,颜回比孔子诚信,子贡比孔子聪明,子张比孔子庄重,那孔子凭什么做他们的老师呢?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用《孔子家语.六本》里的一句话来回答:「不执于一端」。

颜回很诚信,但他不会应变,不够灵活,处理问题缺乏弹性。孔子在周游列国时,途中经过一个叫蒲的地方,被蒲人挡住了去路,蒲人要求孔子一行不去卫国就可以放行,孔子立即答应了对方的要求。可是,等蒲人离开后,孔子还是去了卫国。这是为什么呢?孔子的回答是:「要盟也,神不听。」被迫要挟的协议,神灵是不会听从的,协议无效,这就是孔子的灵活。

子贡很聪明,但他不会下笨功夫。不管怎样聪明的人,如果不愿下笨功夫,就不会取得巨大的成就。

子路很勇敢,但他缺少一点胆怯,慎重而不莽撞的勇者,才能令对手畏惧胆寒。实际上子路之死就死于「过于勇敢」,过于呆板,过于僵化,这也是孔子不断地、反复地「敲打」他的原因,然而,即使这样也没有救得了他!

子张很庄重,但缺少了与别人打成一片的亲和力,结果,只能让人敬而远之。

四个弟子都各有超出孔子的优点,而孔子呢,最大的优点在于灵活、中庸,不执于一端。

在这个世界上谁能真正做到灵活、中庸,不执于一端,那他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不知道今日头条审核文章的过程中,是否能灵活,是否能不执于一端呢?欢迎大家对此问题留言评论。)


他也没有说学生处处都比他强呀!教学生弱项呗!

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中有的智慧第一,有的神通第一,有的长寿第一,还有的享天福第一!这是世所公认的!难道他们真的超过释迦牟尼佛了吗?

况且比如诚信,死守诚信固然好。但如果与人相约至某处游玩。后来得知他是想要约我去偷东西!我一定要诚信应约吗?!

此处尚有仁义在呀!要多多考量的!规矩契约要守,但不能死守愚守!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无可无不可」!字虽少但太有智慧了!这一点上学生能胜过孔子吗?孔子夸他们的坚持,而不是夸他们已经做得圆融无碍而不伤大体了!

我从自心直接流出来的话语!还请提问题者不要见笑。??????


乍听孔子所说,觉得他老人家也「太窘」了,每一个学生都比他厉害,那又何必要「硬为人师」?真让人开眼界。我们不妨 「玩索」一番,看看是否「有得」。

这话出自《孔子家语》,原文如下:

子夏问于孔子曰:「颜回之为人奚若?」子曰:「回之信贤于丘。」曰:「子贡之为人奚若?」子曰:「赐之敏贤于丘。」曰:「子路之为人奚若?」子曰:「由之勇贤于丘。」曰:「子张之为人奚若?」子曰:「师之庄贤于丘。」子夏避席而问曰:「然则四子何为事先生?」子曰:「居,吾语汝,夫回能信而不能反,反谓反信也,君子言不必信,唯义所在耳;赐能敏而不能诎,言人虽辩敏,亦宜有曲折时也;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言人虽矜庄,亦当有和同时也;兼四子者之有以易吾,弗与也。此其所以事吾而弗贰也。」

文字稍有点多,我们先大致翻译一下,看看这师徒是如何「论剑」的。

子夏问孔子:「大师兄颜回的人格修养如何?」孔子说:「颜回的守信重诺比我强多了。」又问:「那子贡是什么情况?」孔子回答:「子贡的聪慧通敏,我比不上。」子夏又问了:「子路如何?」孔子说:「子路的勇猛无畏远胜于我。」子夏还不算完,继续问:「那子张呢,他怎么样?」孔子道:「子张的庄严,是我不能比的。」

这一下,子夏心中疑惑起来。再与老师席地对坐,实在坐不住了,就站起来,问道:「既然他们四位都比你强,那为什么这四个人还是死心塌地跟随您呢?」换句话说:老师,你的强项在哪里?

子夏明显觉得「岂有此理」了。

看到这里,我们可能也会觉得不大对劲。这四个学生个个比你聪明勇猛守信庄严,都比你强,你还给人家当什么老师呢?

孔子的表情严肃起来,对子夏说:「坐下,好好听著。我告诉你,颜回有守信之长却不知自反,拘于信而不能唯义是尚;子贡聪慧有余,言辞咄咄逼人却没留回旋余地,不能守拙;子路勇猛而不谨慎,只知一往无前,从不考虑后果;子张则是庄重有余、和同不足,人在世间可不是只有矜持庄重就行了,你总得让人愿意接近你、与你相处吧!如果把他们四个人的长处加起来跟我换,我也不换。所以他们都愿意跟随我,从没做过其它打算。」

这段对话,似乎不像「季氏将伐颛臾」那么味道浓烈,但是用心琢磨一下,发现亮点耀眼:

子夏明明是问老师对四个弟子的评价,孔子回答的,居然不是直接去评价高低优劣,而是客观地分析他们的长处,并且「统统比我强」!说明什么?教学相长。孔子已经不止「入太庙,每事问」,亦且躬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到弟子身上的长处也能「择其善者」而消化之。孔子不仅仅是教导弟子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焉」,自己更是身体力行、垂范后昆。

子夏问难尖锐,「当仁不让于师」,没什么情面不情面的,可以想见「孔子学社」的交流辩难确有「直透心源」之风。假如我们退回到二千五百年前去列席旁听,必定受益无穷啊!真心认同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但是孔子并没有说自己长处在哪里,圣人从不以「特色」见长,「君子不器」的味道满满:不拘于一技一艺。

很显然,孔子非常清楚弟子们的长处、短处,然后才能「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这对我们教育学生有无借鉴?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在敷衍了事、任其性格野蛮发育呢?

我们不妨看学生对他的评价。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是如此评价老师:「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最聪明、最有能力的的弟子子贡,如是评说:「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夫子之言天道与性命,弗可得闻也已。」

受现代教育多年的我们,往往觉得这太超出想像了,人哪有那么高明的?肯定是弟子们太吹捧孔老先生了。岂不知,这正是典型的以凡情测圣智,「斥鷃每闻欺大鸟」,批评的大概就是我辈吧!

「志于学」之士,慎勿轻忽子夏与孔子这一小段对话,当细细品味。倘能以此返察自鉴、自省自励,孔子必赞叹道:「吾与汝也!」


有人说,开悟之人,要六朝天子福,九代状元才。以前和当今社会的真正乘愿入世的人,你以为会没有福报的?星云大师想要开讲座,走到哪里讲座就开了起来。净空法师弘法利生。他会缺吃缺喝?他们的福报不会比世俗」老板」甚至」国王」差的。看看有些老板为了贷款忙的焦头烂额,就知道他们早就悟出世俗福报是不究竟的(但是不可或缺,福报功德都是有联系的)

孔子是弘扬人乘,仁义礼智信就是做人的本分。分别对应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五条戒律。儒释道本为一起。

做好仁义礼智信五戒投人。

看到学生越来越仁,越来越义,他只会越来越高兴。佛者开悟众生,众生为未开悟佛。

这就是天和人的区别


孔圣人当然能当他们的老师了!正所谓「德高者为范,博学者为师」。德高、博学不仅包括诚信、聪明、庄重,孔子还讲了君子要仁、义、礼、智、信;天、地、君、亲、师……

所以孔子的学生在某方面表现的突出并不代表孔圣人就不能做他们的师尊呀!相反诚信过度视为愚,子曰:人不可以怨报德但也不要以德报怨,而是要以直报怨是为诚信之度也!聪明、庄重亦如此皆有度也!

所以我认为孔圣人就是凭德高、博学、度而成为他们的师尊吧!


狗嗅觉比人灵敏,马比人跑得快,鸟能飞而人不行,蚯蚓上食泥土下饮黄泉人则望尘莫及……人凭什么主宰动物呢?


孔子被后人称为「古今道德第一完人」。他终生追求完美。曾经说过「人不敬我,是我无才;我不敬人,是我无德;人不容我,是我无能;我不容人,是我无量;人不助我,是我无为;我不助人,是我无善」。但,人无完人。颜回、子贡、子张在某些方面,肯定有过人之处。故孔子说这些话也不足为奇。


因为他们的老师是孔子啊!自个厉害有个毛用,学到的东西不是高深的学问,而是条条框框,注定因儒而成才,因儒而束缚。

而人家孔子就不一样了,他的老师是老子,学到的东西幽深玄奥,不知高明了多少倍,尽得中华古文明真传。自然,就能降服众多聪慧的学生了。老子的道,并不知局限束缚,并不是你跟了我学习,以后就要加入道家,满口道德。如果有这种束缚的话,那么老子的道就不是「道可道非常道」了。相反,孔子学到的老子的道,却能成为一份坚实的基础,给儒家的起飞插上翅膀。

这件事告诉我们,在尊师重道的古代,选错老师毁一生!同时,没老师可选,废一生。


孔子这样说,这实际上是在以自己为例告诉他的弟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某个方面学生比老师强很正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嘛。但孔子作为老师却有许多学生所不知道的学识,学生所没有的品格和智慧,就拿孔子手里掌握的教材《六经》来说,就够学生啃个5年10年的了,所以孔子做他们老师是绰绰有余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