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猫换太子是更加戏剧化的戏文,刘娥可不是狸猫换太子,而是直接抢人!

刘娥想当皇后

宋真宗赵恒,宠爱刘妃刘娥,这是个曾经过婚的、聪明、美丽、强势的传奇女人。赵恒的郭皇后驾崩后,赵恒实际上心属刘娥,无奈刘娥年纪已大,又无子嗣,出身还不好。

想当皇后的刘娥怎么办?

她找了个侍女李氏去陪侍赵恒。一夜风流后,李氏怀孕了,后来生了个儿子。这是赵恒仅有的、存活的独生子,取名赵受益。也就是赵祯。

刚一出生,刘娥将赵受益抱过来,并一直对外宣称这是自己的亲儿子,让赵受益叫她大娘娘。

大喜之下的赵恒将刘娥封为皇后。

23年后真相大白

十二年以后,患病多年的赵恒驾崩,赵祯即位,刘娥成为了垂帘听政的皇太后。

没有人敢说出实情。

直到刘娥走到人生尽头,赵祯开始亲政。此时赵祯已经23岁。

左右的人跟他说,太后不是你的亲生母亲!你的亲生母亲另有其人,就是去年二月才去世的李宸妃!

赵祯闻言大惊!二十多年了,自己的身世居然是个秘密!

得知真相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生母的其他家人,并好好安排。

赵祯既为自己二十多年被骗而震惊,也为母亲的遭遇感到激愤,不禁连日痛哭。他还怀疑,母亲可能死于非命,丧事也办得不明不白。所以,他将前因后果查了个底朝天。

当然结果还算可以,刘娥比较懂事,没有太对不起李氏。

赵祯最终决定:追谥刘氏为庄献明肃皇太后(后改章献明肃),追谥李氏为庄懿皇太后(后改章懿);在奉慈庙一起供奉两人牌位。

这故事就演化成了「狸猫换太子」。


南宋以前程朱理学还远未深入人心,不管在民间,皇家在婚娶方面各种制约讲究还是比较少的。对于双方出身,是否二婚都没有像后近代那样计较。

刘娥本是孤儿,歌女出身,很早就嫁给了银匠龚美,后来他丈夫把她带到京城谋生,因生计艰难,打算卖了她,重新嫁人。被当时指挥使张耆看中,把她推荐给当时还是韩王的刘恒(以后的真宗),从此刘娥的命运就此发生重大转折。

当时太宗还反对太子接受这样一个女人,但刘恒非常宠爱她,后来刘恒即位,刘娥入宫,真宗已经有郭皇后和其她嫔妃,刘娥并没有什么名份,但她与众人都相安无事,后来又晋为德妃。

刘娥宫里的宫女李氏为真宗生下个儿子(将来的仁宗),刘德妃收为已子,亲加抚养,后来在年幼时继位,刘娥就成了刘太后。由于仁宗当时年幼还不能亲政,刘太后垂帘听政,朝庭上下都惧太后威仪,都不敢将真相告诉年幼的皇帝。

这样一直到了仁宗亲母李氏郁郁而终,刘太后本来想按一般宫人收葬,但当时宰相吕夷简还是考虑得相当长远,建议刘太后将李氏按太后最高礼仪下葬,刘太后也从善如流,接受了他的建议,吕相还特别关照承办的太监不能马虎从事。

等到刘娥太后过世,仁宗势必会慢慢知道自已身世真像。仁宗岂能善罢干休,开棺查验,见自已亲母尸身不坏,容貌端庄,衣著华丽,由水银浸泡安详地躺在棺木中,才意识到刘太后并没有加害自已的母亲。再想到刘太后虽不是自已生母,但从小养育教化之恩一点都不少,而且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力主让自已坐上皇位,其恩德不可谓不大,仁宗也释怀了,从心里原谅了刘太后,也解除了对刘家人的监禁。

这就是所谓「狸猫换太子」的历史真相,这个故事起源于元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清代小说《三侠五义》里又把这个故事编成好几个章回,大肆渲染了这出宋皇朝宫廷奇案,纯粹小说演义。仁宗认母发生在明道二年,故事主角包拯在那时还没当官,老百姓一个,和皇家恩恩怨怨之事没半毛钱关系,只是老百姓希望一遇到冤情就能碰到像包公那样的青天而已。


当然没有。

刘娥是二婚,当时被王爷的真宗看中。但太宗不喜欢,勒令儿子驱逐出宫。真宗则悄悄养活著,继位后重招入宫封妃。

宫女李氏生下仁宗,刘娥当作儿子抚育。真宗过后晋刘娥为皇后,死前委托刘娥监国,仁宗尊之为母,但不知道生母是李氏。

李氏死后,刘娥准备以普通妃子下葬,宰相吕夷简劝说后明白过来,以皇后级下葬。刘娥死后,仁宗得知真相,身边人又挑唆说是刘娥杀了李氏。仁宗大怒,命令立即扣押监禁刘娥的亲属,又亲自去探视生母棺木。最终发现母亲以皇后品级下葬,由水银保护得非常好,面目安详,绝非是死于非命。就叹息说,人言岂可尽信。下令解除刘娥亲属的监禁并补偿大量财物。刘娥一念之间,令亲族得以保全。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