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装剧有这样常见的一幕:一位顾客走进了一家客栈,然后白毛巾搭在肩上的小二笑脸相迎。顾客将一锭银子放在桌上,「2斤牛肉,一间上好的客房」,小二低头哈腰。

世事变迁,产生了很多新的行业,也消亡了不少旧的行业,但是酒店行业似乎一直存在于我们的视线之中。那么在古代住酒店,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是像影视剧里那样随意,还是另外一番完全不同的体验?

古代酒店的产生与记录

对于酒店的产生,文史中没有多做记录,最早在传说中的唐尧时代就出现了。《史记》里有记载:「尧之有天下也,堂高三尺,采椽不断,茅茨不翦。虽逆旅之宿,不勤于此矣。」这段话中提到的 「逆旅」就是酒店的一种说法,由此看来,酒店的产生甚至早于中国封建王朝。

而关于酒店最早的记载文献则是3000年前的《周礼》,周公在这本书里写到「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翻译过来就是在国家规定的道路上,每隔10里、30里、50里分别设有「庐」「路室」「候馆」供来往旅人住宿休息。其中,「庐」「路室」「候馆」都是酒店在当时的称谓,三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大小,其中最大的候馆甚至还有粮草储备。

古代酒店的分类

刚刚提到的周朝时期,中央集权严重,甚至连商业从属于政治,因此国营性质的酒店发展也是当时社会现状的投射。中国历史上旅馆业另一个发展方向就是民营,民营类酒店的发展则显示了社会往来、商业贸易的情况。

现在酒店的分类大家都比较熟知,有专门的星级标准去限定;除了酒店这样标准化的产物之外,还有民宿客栈等独具特色可供大家居住。但是中国古代旅馆种类繁多,除了国营、民营之外,还有其他分类,并且称谓在不同时期略有不同。

以宋朝为例,主要分为「馆」、「驿」、「舍」、「店」四大类,且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几十种的名称,常见的有迎宾馆、驿馆、驿舍、驿铺、旅馆、旅舍、旅店、逆旅、客舍、客店、旅邸、邸店、客邸、邸舍等。

「馆」一般是国营性质,主要是为了接待贵客或者外宾,例如班荆馆就是为了专门接待大金国的贵宾而设置;「驿」同样隶属于国营性质,设置在各个道路上有专门的驿丞管理,比如历史上著名的陈桥驿。还有一部分驿承担了接待外宾的责任,如专门接待辽国使节的都亭驿; 「店」主要是民营性质,为来往的商旅提供住宿餐饮,店的依据不同体验又有邸店、客店、旅店、饭店四种分类。

不同分类下的不同体验

入住不同的酒店自然是不一样的体验。国营的「馆」、「驿」专门为官方服务的,例如接待外国使者的国宾馆,接待官员士人的驿舍。国营性质的酒店是不会接待商人的,假如擅自闯入,可能还要依法论处。

至于民营酒店,则因为类型众多,自然也会有一些侧重点的不同。例如一般客店,主要是为旅客提供食宿场所,不经营其他业务。酒楼食店主要是为满足顾客饮食需要的服务行业,也兼营住宿业务。邸店也是旅馆的一种,这类旅店较为复杂,不仅仅是供人居住,而且还寄存货物,提供贸易场所。茶坊则是在开提供饮茶服务的同时,还经营住宿,而且也提供饭食。

入住需要什么

商鞅变法为秦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秦惠文君继位以后听信谗言要置商鞅于死地。商鞅闻风而逃,当他逃到边关的时候准备入住一家客舍,客舍的主人遵守商鞅之法的规定,不留无凭证的客人,怕受「连坐」之罪。可见在战国时期,入住酒店就得需要「身份证」,否则就无法入住。

在电视剧《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每经过一个新的国家,都需要交换通关文牒。那么在中国古代,国外的人来中国住酒店也是同样需要通关文牒来作为入住凭证的。

额外的特色服务

刚刚提到了入住不同的酒店会有不同的体验,那么有哪些服务和现在相比是比较有特色的呢?

跑腿打听业务

古代没有互联网,资讯的传达基本靠人与人的交流,因此想要获取一些资讯还是需要一定的成本的。古代的酒店作为一个人流量巨大的场所,很多小二都肩负著提供本地资讯的一些功能,至于跑腿业务则是小二们赚外快的主要途径了。

停车、寄存货物

古代民营旅舍招待的主要顾客就是南北往来的商人,他们走南闯北用马车运输货物。一些大型的酒店自然而然要承担起,帮客人停车,检修车辆,以及短暂的寄存货物的任务。

古代有个词叫做舟车劳顿,在交通不发达的时期,出行的确是一件很费神的事情。而且封建社会,政府对于民营酒店的发展多有限制,比如战国时期商鞅曾经主张过「废逆旅令」。政策的宽松,市场经济的发展让商业和酒店业共同起飞。但是与其说是商业促进了酒店业的发展,倒不如说是繁荣的旅店为发达的贸易提供了更多可能。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