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资本论》全书三百多万字,不属单纯的经济学理论,是带有政治经济学批判性地理论著作,其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具有极大推动作用并产生积极影响。

要真正读懂《资本论》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或一般性地经济学基本概念,譬如:商品社会?产品、商品、消费品?商品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价格与交换价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体、脑)?社会再分配?货币?资本?等……有了这些基础知识《资本论》便可易读易懂。

资本主义原于二次工业革命,由于电的发明和蒸汽机的使用,使社会生产力水平大符提高,因此社会化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社会全员生产率水平迅速提高,这在喜剧大师卓别林奔跑在生产流水线上的滑稽表演便可看出,这给社会商品交换和消费市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人类社会也由此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商品经济社会。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以人的社会劳动创造价值入手,详细地描述了『剩余价值』理论全过程,发现劳动创造『剩余价值』,资本家就是通过榨取工人剩余劳动价值达到剥削工人的目的,其手段(或工具)是通过私人资本掌控并占有全部生产资料,从而分化加大了社会贫富差距,因此,造成社会矛盾尖锐对立。

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在于,生产的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完全占有之间的矛盾,而且是种制度自身无法调合的社会矛盾,最终导至资本主义制度灭亡。资本主义必须通过进行社会制度与经济变革才会进入下一个社会主义较为理想的社会。


第一章

第一部分-价值和使用价值

商品——靠自身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是一个外界的对象。同时,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其不能离开商品体。使用价值只能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

使用价值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同时,使用价值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交换价值并不是绝对的。只要交换价值相等,一种商品就同另一种商品一样。交换价值相等的物是没有任何差别或区别的。

而另外一个重要的定义是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与此同时,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商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少,该商品的价值就越小。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但,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

第二部分-劳动的二重性

所谓劳动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两重性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目的、操作方式、劳动对象、劳动手段和生产结果都各不相同的劳动。具体劳动有质的差别,不同质的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质的产品,用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具体劳动的基本特征是「各不相同」。抽象劳动是人类劳动力在纯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人的大脑、肌肉、神经、手等的体力与脑力方面的生产性耗费,它是没有任何质的区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的基本特征是「撇开具体形态的一般的无差别」。

马克思认为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千差万别、满足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由各种各样的具体劳动创造出来,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商品生产者的劳动不管其具体形态如何不同,它们都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都是人在脑力和体力等方面在生产中的耗费。这种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使得各种商品可以进行比较、交换。

劳动二重性有如下重要意义。

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该学说为劳动价值学说和剩余价值理论奠定坚实科学基础。同时,它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从宏观上看,由于具体劳动回答了什么是劳动、怎样劳动的问题,因而它表现出来的是社会分工的体系和社会的产业结构状况;由于抽象劳动回答了劳动多少、劳动时间多长的问题,因而它反

映出来的是社会分工的劳动比例和社会劳动的总规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按劳动二重性的要求,在质上不断扩大合理的社会分工,在量上保持产业部门之间的按比例关系。从微观上讲,劳动二重性原理是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作为企业,一方面要在具体劳动上改革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要在抽象劳动上缩短劳动时间,减少劳动耗费,从而提高商品的竞争力、占领市场、实现效益。

在《资本论》面世以前,马克思讨论一般劳动和特殊劳动这一对辩证关系,主要还是从哲学范畴出发的,这就为在《资本论》中进一步深入研究,明确把同一劳动过程区分为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两个不同方面,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劳动的二重性理论蕴含著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整部《资本论》的研究基于同样的思想和方法。马克思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看作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在研究经济运动规律时,不是从观念出发,而是从客观事实出发。

劳动的二重性理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从实践范畴到社会范畴,再到经济学范畴,劳动的二重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统一,是内容和形式、手段和目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有机结合的连接点,使我们看到马克思主义各个学科和部分的有机统一。劳动的二重性理论的研究方法,使我们能够对整部《资本论》的方法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可以认为劳动的二重性理论,不仅是《资本论》的「最好的地方」,也是从整体范畴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所在。

第三部分-价值形式和交换形式

1.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1)形式:x量商品A=y量B商品,或x量商品A值y量商品B

例如:20码麻布=1件上衣,或20码麻布值1件上衣。

(2)特点

a.在这个等式中,商品A的价值表现为相对价值,或者说,处于相对价值形

式,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商品B起等价物的作用,或者说处于等价形式,是表现价值的商品。

b.一个商品的价值性质通过该商品与另一个商品的关系而显露出来,两者包

含的抽象人类劳动相等。在商品B的使用价值上表现出来的商品A的价值,具有相对价值形式。同时,价值量的实际变化不能明确地,也不能完全地反映在相对

价值量上。即使商品的价值不变,它的相对价值也可能发生变化;即使商品的价值发生变化,它的相对价值也可能不变。

c.当商品A通过不同种商品B的使用价值表现自己的价值时,它就使B取得

了一种特殊的价值形式,即等价形式。等价形式的特点,就是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即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具体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即抽象人类劳动的表现形式;就是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的形式,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d.一个商品的简单价值形式包含在它与一个不同种商品的价值关系或交换关

系中。

(3)本质

在这个形式的价值关系中,A充当使用价值的形态,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B充当价值形态,是表现价值的商品。一个商品的简单价值形式,就是该商品中所包含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对立的简单表现形式。在一切社会状态下,劳动产品都是使用物品,但只是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时代,才使劳动产品变转化为商品。商品的简单价值形式又是简单商品形式,两者的发展是一致的。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1)形式

20码麻布=1件上衣,或=10磅茶叶,或=40磅咖啡,或=1夸特小麦,或=其他

(2)特点

a.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一极,从质上看,商品的价值才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

人类劳动的凝结;

b.从量上看,各种商品交换的比例和它们包含的劳动量的比例已比较接近;

c.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则是一系列的特殊等价物。

(3)本质

这一价值形式反映了日益扩大的商品交换关系。在这一价值形式中,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其价值被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体上,使它真正成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与此相适应,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则是一系列的特殊等价物。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各种商品的具体劳动,现在成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各种特殊的表现形式。

(4)局限性

商品的价值相对地表现为一个无穷无尽又各不相同的特殊等价序列,没有一个统


马克思的《资本论》从现实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实际出发,可以看出它的各种表现形式和其内在联系,从中抽象出产品的商品形式、商品的价值形式、价值的剩余价值形式等。

从抽象到具体体现叙述方法,这里的「具体」是指理论阐明的现实,简单来说是对现实的理论说明,《资本论》从抽象的概念到理论的具体的叙述过程中,由简单到复杂,将逻辑与历史统一,把研究对象的整体及其运动规律从理论上反映出来。

通过依次叙述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经济范畴及其相互关系,从理论上反映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交换关系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过程的全貌,其中抽象法具有实践意义,在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中深入调查研究,讲究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 马克思创立了伟大的经济理论,他的伟大的著作是《资本论》,马克思确立他的阐述原则是「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都是不可避免的,《资本论》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伟大理想的理论武器和方向指南。

我是「未敢」相信「中文翻译版」的。

但又可惜:我不懂德文也不懂英文。

假如,说「马克思」是圣者——则恐怕只有「圣者」才可以「翻译」圣者的作品。

而,作为只会「堆砌汉字」的「学者」,「翻译」的圣者著作,则恐怕也只是一堆「离圣人思想十万八千里——如同德英法到中国的距离」的词藻而已!

不信?

请翻开「现代汉语字典」,看一看「马克思主义」的「词条」:

——马克思与恩格斯所创立的无产阶级思想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的组成部分。

再看看「思想」的词条:

——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人只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

「思维(思惟)」的「词条」是:

——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推理等认人只活功的过程。

而「主义」呢?解释如下:

——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

诸君:你注意到了没有?在这些所有有关「治世理念」的阐述中,顶顶重要的却一句也没提!是什么呢?

是「维护民众利益」!

而「维护普通工人农民——即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就是「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思想」及《资本论》的中心,宗旨,本质吗!

不然,马克思为何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联合起来,又做什么呢——不就是「维护自己的利益」吗?

我们翻译《资本论》,如何我们译注《老子》,译注《论语》,译注《诗》,译注《易》等《中华远古哲学思想著作》一样,若没有先贤圣哲的「以民为本」的胸怀,又怎么能够翻译得了呢!


剖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科学。


题主都不知道自已想从《资本论》里学什么,所以问题好宽泛~看书得奔著个明确的目标去。比如看网路小说,我就奔著爽这个字去,目标再高一点,那就是爽得合理一点。至于想从里面看出情怀学点哲学认识世界啥的,《资本论》告诉我们,这都是扯淡的!

好了俺不扯淡了。对我而言,是想知道自已为嘛混得这么挫才去看的。和这个主题无关的,我又看不懂的部分,那就先略过吧!

把目前的收获跟题主分享下:

资本主义社会--也就是我们所处的社会--最基本的经济原理是:劳动力是一切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大于其本身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必须是其老板的;劳动力创造出来的价值也必须是其老板的。(话说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两个大杀器啊,就杵在《资本论》的门边上,绕杀无数热情学子。)

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以此为主干,我们就可以理解这个社会的枝枝叉叉了。这些枝杈可以分为几类:

1. 控制、占有劳动力。大概做法就是让社会上的大部分人不能占有生产资料,永远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2. 充分使用劳动力。注意充分这个词,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不干完别回家,货多了给我加班,都是这事的具体表现。当然这事也是一种学问,叫管理学。充分使用劳动力的目的是为了让劳动力创造尽可能多的价值。

3. 尽量压低劳动力价值。

4. 支付劳动力价值。

5.使用剩余价值。包括投资和挥霍。

6.安抚感觉到不平的劳动力,俗称维稳。

7. 生产劳动力。比义务教育和各种培训。

这七件事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所有的活动。每一件都是一门严肃的学问,都有专门的机构在做。七件事都是围绕一件东西:劳动力。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资本论》是最重要的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体系之宏著,是通过分析商品这一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细胞开始,通过分析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这一基本矛盾,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各类资本家剥削工人(无产阶级)的秘密(占有应归工人的剩余价值),得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须灭亡的结论。但从现实世界上来说,认可这一理论的国家不多。


资本论是一部划时代著作,是人类思想的光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理论著作,是哲学,政治经济学,逻辑学理论著作,而资本论本身的逻辑结构,如商品,货币,资本,就是一部逻辑书,他研究资本主义方法本身就是一部很好的哲学理论,资本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系统的结合在一起,这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一部书能把哲学,政治经济学,逻辑学,系统的结合在一个理论上,并且自成体系,在历史上是没有的。


《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百科全书,也是他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颠峰之作。在这本著作里,以唯物主义为基本思想指导,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