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间有个人,抱著治病救国的一腔热血东渡到日本留学,在求学期间,但在后来的某一次事件中,他看到了中国人的麻木不仁比起疾病更加可怕,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想要用笔写文唤醒当时的老百姓,这个人大家都能猜到,他就是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

在前几年,有个人在顶尖学府学医8年,从正经科班念到医学博士,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从DNA、RNA到细胞到组织到大体解剖,从生理到病理到药理,从中医科到内科到神经科到精神科到妇产科。」学业有成却决定不再做医生,转而拿起笔杆抒写人生。他就是畅销书作家冯唐。

还有很多很多弃医改行的名人,在这里就不一一细数了。英国作家毛姆认为,「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这可能是对这种弃医改行的最佳注释,毕竟,他自己也是其中一员。

连带他的作品《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查尔斯·斯特里克兰。

一,两个不相爱的人在一起,一个计划著未来,一个计划著离开

斯特里克兰是一位证券交易员,他不爱讲话,但这并不影响他有一个生活还过得去,和睦温馨的家庭。

他的夫人是一个自认为是有文学修养的人,喜爱阅读,在外热衷结交一些文人雅士,主内也是一把好手,贤惠能干,还有一对健康可爱的孩子,看的出来,斯特里克兰夫人很爱她的丈夫,他们生活在一个世俗标准中的幸福家庭。

这样的生活就像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河,偶尔也会泛起几朵浪花,粼粼波光藏著他们日常生活的点滴。也经历过太阳炙烤,也容得下大雨倾盆,唯独在一个悬崖边拐弯的时候急转直下。

斯特里克兰走了,只留下一封信就这样走了,没有解释,没有留恋,也没有愧疚。昔日的荣光就这样想伪装也不可能了。

人到中年,能如此淡然地离开一起生活了17年的妻子还有朝夕相处的孩子的男人,其实说到底还是因为心没有真正地在他们身上,那么与之相关的一切也就微不足道了。

二,做自己,却是他后半生噩梦的开始

王尔德说:爱自己,是一生浪漫的开始。

但是最对斯特里克兰来讲,他毅然决然地离开家乡,离开最亲的人去追逐自己的梦想,想要摆脱一切羁绊去做自己,去画画,却摆脱不了噩运的一次次袭击。

在他离开之后,夫人也曾派人去找过他,对他能回心转意依旧抱有一次希望,但最终是被他的冷漠、自私、偏执以及狂妄给彻底寒了心。

四十岁才开始画,没关系

孤注一掷,他愿意

才华平平,关系不大

画画对于他来讲,就像是一个人掉进水里,游泳姿势好坏没关系,但他必须要挣扎,不然就要淹死。他身不由己,这个梦想似乎就像雷电一样击中了他,所以,除了画画,一切都没关系。

从此,他便开始一直与贫困并频繁与疾病打交道了。他胡子拉碴,邋里邋遢,衣衫褴褛,食不果腹,朝不保夕,在巴黎的一个破旧旅馆里能画画而万事足。

这样的处境还能生存下来,这离不开身边有朋友相助,尤其是有一个像斯特洛夫这种善良到无可救药的朋友。他会经常接济斯特里克兰,并且会在有画商来买他的画的时候引荐给斯特里克兰。但即便如此,对方并不领情,只是觉得这个善良的家伙有点蠢,好欺负。

甚至在一次大病中,斯特洛夫把他带回家来照顾。虽然自己也行不宽裕,但对于大病中的斯特里克兰,他慷慨解囊,悉心照顾。一个不小心,自己心爱的女人布兰奇爱上了这个不速之客,自己的小家也从此破碎。

如果能真心待布兰奇,这让斯特洛夫也好歹稍微宽心,但是他没有。在一次吵架后,布兰奇以自杀了解了自己的生命。对于不能从自己爱的人那里得到爱,那这或许是她认为最好的解脱方式。

有人说,别人的人生都是在不断做加法,而斯特里克兰却一直在减法。他抛掉了丈夫、父亲以及其他一些的名头,抛开金钱和名声的拖累,也不曾在意过别人的想法。但这一切任性行为的副作用,却是让自己身边的人陷入痛苦旋涡。

或许在他看来,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才是通向自由之途吧。

三,努力的最坏结果,不过是大器晚成

后来他去了南太平洋的一个孤岛。他依旧穷困潦倒,有时也去做点零工,等挣到了买画画颜料的钱就又躲进丛林中,醉心画画而对外界的一切不闻不问。

一心一意,隐忍孤独,殚精竭虑,受尽煎熬,只为了表达自己心灵之眼所见的幻想。

他的内心装著一个鲜活、奇异的世界,自从他来到了这个遥远的塔希提之后。

他在那里又跟了一位姑娘结婚。说实话,除了脾气有点臭,他长的并不赖。尤其是那张尽显粗鄙、肉欲的脸,高大的身材,透著一股野蛮原始的新引力。

生活看似慢慢变得有点像样了,但前面说过的,噩运一直跟随者他。他患了很严重的麻风病。

除了因病毁容,继而又双眼失明。在那间简陋的土屋里,斯特里克兰忍受著病痛的折磨,聆听颜色,用自己的方式,在土屋的四壁画出了那副旷世奇作。

倾尽毕生之力,将他自己所理解的,所洞悉的一切,都在生命的最后那段时间表达得淋漓尽致。而他也最终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他那备受折磨的灵魂也终于得到了安息。

人的这一生最后悔的不是你做过什么,而是没做过什么。追逐过,努力过,梦想是不会背叛自己的。

现在的人觉得说梦想很俗,要么就是你跟我谈梦想,我跟你谈钱。但有时候我们也谈梦想,总说著不管高贵也好,庸俗也罢,其实最终还是赌在「万一实现了呢」。

可不管我们怎么去理解,去看待这些我们确实追逐过的梦想,它们曾真切地来过,在我们人生中的每一段细微的经历中,就像一朵没有名字的浪花,但那是献给我们自己的花。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作家毛姆以法国画家高更为原型写的小说,豆瓣评分挺高:9.0!

后来又改编拍摄为电影。

所以我不知道你问的哪一个。

在此谈谈高更。

保罗·高更(PaulGauguin,1848—1903)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与梵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杰。

他出身名门望族,为了他所醉心的艺术,竟离家出走,到塔希提岛上去生活,去画那些土著的男男女女。

他天分很高,对艺术也够忠诚——不惜改写自己的人生,但他对梵高非常嫉妒,哪怕梵高生前只卖出过一幅画。

他嫉妒梵高的天才和梵高对艺术的忠诚。

梵高曾经邀请他到阿尔共同生活探讨艺术,梵高堂堂一个天才画家还主动担负了给高更做饭的任务。

可是,高更天天和梵高激烈争吵,想方设法捉弄梵高。最后竟发展到买通妓女,让妓女对梵高说你太丑,我不想和你做生意,除非你割下一个耳朵送我。单纯犹如儿童的梵高竟真的割下一个耳朵给妓女送去。

可是然~并~卵,高更这一恶毒的恶作剧反造就了梵高杰作《割了耳朵的肖像》的诞生。

高更是非常优秀的,奈何梵高更优秀!

今天,人人知道梵高,知道高更的却不多。

(附图为高更自画像和梵高作品《割了耳朵的肖像》局部)


今天特别奇怪,总是和画家搅在一起。

先是尝试著把《Vincent》的?? 改成快版的,来掩盖自己气息不足的毛病。然后,历时一个月,终于结束了《月亮和六便士》。之前看到豆瓣上说,看书一定要写书评,才能沉淀下来。好吧,从这本继续开始。

一开始被这本书无聊到不行,太平淡的口吻,太讨厌的主角,太一般的结构,但是豆瓣评分9.1,咬牙忍著看。看著看著,就开始放不下了。

整本书其实就讲了「生活的苟且」和「诗和远方」的故事,但里面充斥的矛盾太多,让人平静中遭受回声般的冲击。理想与现实、艺术与生活、自我与社会、感情与理智、物质与精神……这些看似可以和平共处的,

往往、剑拔弩张。

王尔德曾经说: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

我想,这里的问题是,正在谋生的事情,不是真正的追求,所以、被迫谋生。没问题、我先做这份工作,等有钱了再……

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在谋生中获得了超出预期的舒适,心甘情愿地遗忘了自己最想过的生活,觉得、这样也不错。

然后,梦想唯一再出现的地方就是,看著成功的人们,对别人说:小时候,我也曾经想成为……。

「小时候」、和「长大了」的功能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没关系、是趋利避害的本能吧。

当然,他人指的的方向可以连忽视都不用,因为每个人都有权利对自己的人生做出任何选择。

但、人生如梦,你是想枕著月亮还是六便士?

ps:结尾被付之一炬的画作,正是高更的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是「他」最后的生活,也是我向往的生活,有钱了一定要去塔希提岛(大溪地)看看。但估计也都被「六便士」了


最近写了一篇有关《月亮与六便士》的书评,有位粉丝朋友说看过之后,觉得这是一本值得购买的好书,现在已经入手在读了,这对我继续写书评是种莫大的鼓舞。

现在进入正题,大家都知道,这本书是毛姆的代表作之一,尤其受我国读者喜爱,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理想的美好和现实的残酷,以及二者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男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年过40,工作稳定,家庭和睦,有儿有女,却毅然离家出走,只身前往巴黎,不顾世人议论和生活困苦,最终在塔希提岛实现了自己绘画的理想。

人性的复杂就在于,他既有抛妻弃子的自私无情,又有对理想始终如一的坚定精神。在书中,多次提到他超然物外的精神品质,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绝大多数人最欠缺的东西。

每个人心中都有理想,可有几个人实现了呢?

究其原因,我们害怕外界的议论纷纷,假如你是名牌大学毕业,有著高薪职位,你想辞职转做歌手画家旅行家诸如此类,势必会遭到几乎所有人的反对。这是一个经济至上,物质第一的社会,和你谈理想的人太少,和你谈钱的人太多。如果你的理想,不够你吃饱穿暖,在外人甚至自己看来那不过是个笑话。所以呢,很多人,也包括我自己,虽然心中有理想,但是还是要屈服于现实,努力赚钱,应付高额的房贷车贷,和巨大的生活压力。

正是因为我们是和思特里克兰德完全不同的人,他身上有我们羡慕而缺乏的东西,才会使这本书具有强大的魅力和吸引力。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实现不了的只能永远在心底骚动。

【书心一片,每周与君分享一篇书评,不见不散】


 满地的六便士 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

17年8月份读了毛姆的代表作《月亮与六便士》,也是刷微博看到的 所以买了本来读,过程中几次引起共鸣,喜欢上作者的性格与「毒舌」。

一个小建议,大家读的时候不要本末倒置的读法,把他成为画家的事情撇开,毕竟那是他的身后事,开局不要加光环!!!

 

简单讲一下书的内容!

《月亮与六便士》讲的是以高更为原型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放弃了证券公司经纪人的工作,度假时候突然消失只身一人来到巴黎学画,后来到了太平洋小岛塔希提,并且病于此,生前并每有什么成就,死后成为画界天才名垂千古。

说一下本人粗鄙的看法!

有读者认为这是兰德天才的表现,天才特立独行的一面,有这么一个光环之后 ,大家就可以理解他那些和世人三观发生碰撞的行为,比如抛弃妻子,比如碌碌无为却一直坚持,因为大家喜欢这样的经历,大众主流的观点更倾向于「自古的艺术家都有一段常人难以理解和做到的经历」,他对画画的偏执,正是天才的表现。

但是我不这样认为,他只身离开,只是在做在即想做的事情,对于未来他是不确定的,他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天才,但是他知道这件事情是自己想做的,可是他没有考虑到现实生活,这是他的自私,他抛弃妻子的行为是让人难以接受的,他认为已经尽完了自己的义务,他的突然离开引起大家的猜测,以至于大家对他妻子的关心,又是加重了对家庭的伤害,到最后他背叛了有恩于自己的巴黎画家以及画家的妻子,没有悔过之心,他认为大家「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可能这一部分是为了丰富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简单点讲他视「女人如衣服」,或者同他那些绘画工具无异,为了理想为了生计逃避现实的责任,自私,如果他生活在这个年代,对于他的行为称呼他为渣男不为过吧!

 

 

如何评价《月亮与六便士》 读这本书之我不了解原型的生平,保证没带「有色眼镜」17年之后断断续续翻开过几次,不过此书一直占据各大App推荐榜前几名,看到这个回答,(终于有一个自己了解的)一通写下来,把主人公变成了渣男!现在竟然有些气愤那就遵从这一刻的想法,不去反复研究和推敲他行为的深层用意,我相信主人公的一切行为也只是为自己著想而已。

我们歌颂的是他追求美和理想的勇气,但是不提倡他为理想作出的决定 。

生活的枷锁不是梦想路上的绊脚石,也可能是一种责任!


提到这本书,主题上是与实现梦想有关;而我觉得,这本书里也有著关于幸福婚姻与爱情的考量。

主人公的第一段婚姻,生活平稳,儿女双全,妻子知性,好像是大家公认的最应该幸福的样子。可事实上呢,他的老婆都不知道他喜欢画画,而在知道他因为画画才舍弃现有的安稳生活,觉得那是天方夜谭的事情。

这样的婚姻让男人想要逃离。

可见,对于婚姻,不是一个女人满意,觉得平稳安定就可以,在婚姻里,必须有男人可实现梦想的种子,同时又能让他感觉到,你支持他这种梦想,且也有实现的可能。主人公的第二段的爱情,可以看出,不是把男人牢牢抓在在手心里,就可以得到他。当然,如果彻底放手,后果也会很严重。这就需要锻炼出来一种能力,把男人像风筝放出去,你又能抓好那根线。当然,凡事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大家从美容到减肥,再到学习,无形中不也是在锻炼这一种能力吗?

主人公的最后一段婚姻,是在一个尘世的小岛上。

这一段婚姻完全符合他的要求:

他不需要这个女人多么的优雅,知性,完美。他想要的,她能给他就可以了。可见,爱情对男性来说,也是非常简单的事情。那么,如果一个男人不爱这个女人,并不是这个女人不好,不美,而是,他所需要的物质的或精神的,这个女人本身上不具有。同样,如果一个男人不具备你所需要的某些特质,你也不会选择他。不要因为对方的离开,怀疑人生,怀疑自己。你很好,只是需要一个需要你的人来找你就好啦。杨绛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了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最后一句,就很好能理解为什么斯特里克兰德最后能坦然面对生命的结束。

《月亮与六便士》是毛姆以画家高更的生活为重要素材,其完书时间正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当时作者毛姆已经45岁,是其创作生涯的巅峰时期。当时,在经历一战的巨大冲击之后,全欧洲希望迎来新的秩序和机遇,以便给破败的欧洲点燃活力。《月亮与六便士》创作与发表适得其机,是毛姆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众所周知,高更的一生本来可以顺风顺水,却为了自己的创作,一心进入印象主义的藩篱之中, 最终颠沛流离、穷困潦倒、客死异乡。诚然,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牺牲许多,却也收获了与牺牲相当的价值。

在一战之后,全世界都在追求梦想和希望,而《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却一心在追求别人眼中的厄运。其实,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又何以见得斯特里克兰德不是在追求他的梦想,被梦想俘虏的人,有谁能说他幸福或者不幸呢?

其实,《月亮与六便士》可以是理想与现实、追求与困顿、精神与物质、神灵与凡尘,唯是而已。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1919年。 

作品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描述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著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圆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的故事。 

贫穷的纠缠,病魔的折磨他毫不在意,只是后悔从来没有光顾过他的意识。作品表现了天才、个性与物质文明以及现代婚姻、家庭生活之间的矛盾,有著广阔的生命视角,用散发著消毒水味道的手术刀对皮囊包裹下的人性进行了犀利地解剖,混合著看客讪笑的幽默和残忍的目光。

读完这本书之后,让我心里一惊,就因为主人公能够在树立自己的目标以及理想之后,不幸抛弃自己的妻子,为了绘画的梦想,不断地奋斗,直至死亡。

我很喜欢书中对于爱情的描写:爱是一种情感,温柔是爱的必要组成部分;爱情中有一种软弱感,一种保护他人的渴望,一种行善和给予他人快乐的热切——不管怎么说,倘若不是无私,也是一种很巧妙地将自己隐藏起来的自私;还有,爱情中有著某种羞涩。爱情很有吸引力,爱情让一个人变成爱人。

 


那一抹月光灿烂明亮 | 月亮 or 六便士

不知道从何处说起,

这件事情拖延了很久,

耐心都快被磨成了决心了。

说起《月亮与六便士》,

就不得不提起一个人,

高更——

大名鼎鼎的画家。

说来惭愧,

我对高更的了解少之又少,

不知道他的作品,

也不知道故事。

《月亮与六便士》

是咖啡小姐喜欢的作品,

并推荐我去阅读,

错过了好多时间,

终于下定决心去拜读,

这本长久占据评分前几名的作品。

说来也是巧合,

我刚刚看完不久,

在朋友圈看到有人推荐一档节目,

腾讯的《一本好书》。

第一集就是,

《月亮与六便士》。

难以抑制内心的欢喜,

拉著咖啡小姐一起看完了这一期。

内心的火热又被点燃了。

当文字的内容用话剧的形式表现出来时,

那种震撼力,

似乎就在故事身边一样。

久久不能忘怀那种尖锐。

又花了一些时间了解了高更的故事,

欣赏了他的一些作品,

似乎掉进了一个深邃的空洞,

在一个时间跳跃的波动里,

在黑暗的森林深处,

在遥远的太平洋小岛。

眼泪涌了出来,

似乎所建立的价值观,

完全失去了约束。

① 一幅伟大的油画

故事里主人公,

虽然只是以高更为原型,

并不是真是的他,

但我更愿需要现实比故事更精彩。

就像我们的生活,

生活的无厘头,

往往比想像的更加可怕。

这幅画是高更晚年在塔西堤画的,

从右至左讲述人的一生。

对人生历程的深刻思考,

这幅画的名字就是人类的终极三问。

是什么样的经历,

让高更有如此的沉重的思考。

这段故事比书本里的故事更加残酷,

我想作者是已经研究过高更的生平,

他是刻意隐去了一些残酷。

一位生活潦倒无法生存的穷画家,

离开现代文明,

来到了原始的塔希提,

为了生存他什么脏活累活都做,

赚来的钱除了生活所需,

全部用来用来买画笔和颜料。

跟一个原住女人生活在一起,

有了他们的孩子和家庭。

一次回欧洲参加画展,

却失败而归,

心情跌落到了谷底。

而他的孩子又因为传染病,

离开了。

这个残酷的现实,

彻底击碎了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自杀未遂,

被人救了回来……

就在这样的残酷状况下,

他完成了这幅作品。

很喜欢知乎上的一段话,

生活就是一个碧池,

你越害怕,

她就越得意,

直到你彻底屈服了。

人生真难,

但不配让我认输。

周国平说:「人生有三次成长:

一是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的时候,

二是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的时候,

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的时候。」

大概要经历过深渊才能明白平凡的美吧。

② 心里要有一颗种子

梦想最明确的时候应该是小时候,

老师问我们,梦想是什么?

会毫不犹豫的大声喊出来:

我长大要做科学家;

我长大要做宇航员;

我长大要做警察;

我长大要做律师;

……

越长大,自己的梦想变得越小,

或者说变得更加现实了。

一份安稳的工作,

家庭美好,赚多少钱等等,

很世俗却很真实。

好像被时间磨得变了一个人一样,

小时候的那种侃侃而谈不再有了,

变得矜持,稳重,顾虑重重。

有人说这是成熟,

倒希望保存著那份纯真和无知。

思特里克兰德,

骨子里保存著那份对梦想的追求,

即使现实的烙印,已经印在了灵魂上。

他还是选择去捡起那颗梦的种子,

让它自由地的发芽成长。

一个人掉入熟悉的漩涡里,

想跳出来,并不是那么容易。

不过思特里克兰德去尝试了,

用一种被世人鄙视的方式逃离了舒适圈。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

总会追问:这样值吗?如果失败了呢?

这可能就是普通人和天才的区别吧!

这种前怕狼后怕虎想法,

似乎注定只会平淡的过一生。

了解要放弃什么,

懂得自己想要什么。

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才能获得满足感。

有一个朋友,

公司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求写目标,

同时也会询问你需要放弃什么?

放弃自由,放弃娱乐,放弃游戏……

总有些东西需要为了目标放弃。

深刻思考,

问问内心中的那个自己。

我们大部分人精力是有限的,

你努力去实现一个目标,

必定需要割舍一些其他的东西。

会羡慕一些人——光鲜,成功,

把生活过成梦想的样子。

而我们却没看见凌晨的时间里,

他们拚命地努力。

最近很多人在说「比你聪明还比你努力」,

这是一种什么心态呢?

不知道是自嘲还是自弃。

天才并不是我们想像的无所不知,

而是背后默默地努力和坚持,

就像思特里克兰德一样,

是坚持和努力成就了天才。

③ 自我和自律

创造力是自我的延伸,

控制力是自律的延伸。

心理学上说,

如果一个人,

依靠内心的愉悦驱动,往往比较自我;

依靠内心的恐惧驱动,往往比较自律。

这两类风格,都会催生非常优秀、非常成功的人。

可能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影响,

大多数人会被要求是自律的那一种。

这样的劣势很明显,就是缺乏明显的兴趣,

也就只能由其他原因促成著前进。

就像很多大学毕业生一样,

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

这样引起的问题可能就是,工作中会倍感痛苦,

感受不到快乐,

内心充满恐惧,自我怀疑。

当然,也不全是这种消极的,

球王C罗就是一个极度自律的人。

据说有一次训练结束,

C罗请朋友埃弗拉到家里做客,

结果吃的就只有沙拉和水煮鸡肉,

喝的也只有白开水。

后来埃弗开玩笑说,

如果C罗邀请你去他家做客,

直接拒绝就行了,

因为他只是想找你去练球。

C罗的自律大概达到了极致的境界,

为了保持自己的竞技状态,

几乎不摄入任何高脂肪食物,

不喝果汁饮料。

这其中一点恐怕对普通人都不容易做到吧?

或许是出于对更高目标的追求,

才让他如此享受。

或者你说这也是一种自我,

为了自己地目标不管别人的感受。

凡事都有多面性,

就像思特里克兰德一样,

对于他来说,他的行为可能是要自律,

完全忽视外界的干扰,

全力追寻内心的感受。

然而,对于他的家人和朋友,

他的行为是自我的,

忽视了他们的感受,给他们带来了伤害。

无论是自律还是自我,都可以达成目标,

只要明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需要放弃的是什么,

并且内心可以坦然地接受它。

很多时候,我们的痛苦,

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不愿意妥协,不愿意放弃,不愿意承担责任,

这才是痛苦的根源吧。

有很多人批判思特里克兰德的自私,

但是他却自私的理所当然。

难道不是这样吗?

月亮还是六便士,

这永远都是一个问题。

这一篇写了很久,中间拖延了太长时间。

反思这段时间的故事,又重现了那种失去自我的状态,

没有一颗月亮在面前吸引著,就输给了黑暗。

这黑暗的皮肤完全是自己的欲望,

就像「蜘蛛侠」里的黑色物体,

是自己无法放下的欲望才会招致这种东西。

面对全新的一年,

希望能够充实的度过一些时光,

弥补一些拖延的遗憾,

用文字记录一些故事,

认真的思考一些问题,

养一盆植物,

陪爱的人去一些地方看看这个世界,

欣赏在路上的美景。

2019,让我们开始吧!


月亮是美好,纯洁的代名词,便士是金钱社会的代名词.主人公原来是一个富有的上层人士,在经历了空虚的前半生后,他开始了真正的理想追求,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纯粹的美,震撼的美.而用月亮来诠释他的追求是最合适的.对一般人来说,月亮高不可求,但这正好反映了主人公执著的追求和高洁的人格.相比周围的配角,他们没有也不想脱离现实的欲望,因此用便士来形容他们所在的世界是在合适不过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