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感觉学术研究中胡适这个主张并没有什么大错,但是胡适的这句话好像在当时颇受到一些人的攻击,包括鲁迅。不知道这句话到底是存在什么问题啊?


谢邀。只要不谈主义,似乎没有问题,无论搞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的个别研究,这个方法是很好的,有科学意识和求实精神。

但了解一点他从杜威学来的实验主义,并学过一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或许觉得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看,人类认识真理的过程,是一个认识与实践反复循环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而胡适的论述,只讲了这个过程的一个环节,没有刻画它的全貌。他只说出了假设被证实了,就可以了,没有讲这以后,认识过程不会结束的,被证实的假设上升到理论,用来指导实践时,还会出现新的矛盾,得到进一步的认识,这个过程循环往复。

胡适反感辩证法,简单的认为这个方法太古老了,因此不是科学的。我很疑心,他看懂了那些书吗?但缺乏辩证法的思维,让他忽视了一个问题:由假设上升到理论,常发生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过程,这就涉及量变和质变及其关系

我看到他强调个别问题的解决,而由个别的解决上升到整体的认识,产生系统的「抽象」的理论,再来指导具体的实践,似乎这样的一个认识上的质变,在胡适看来,是不应该有的。

他的眼里,人的认识水平,只有解决一个一个具体问题带来的一点一点的量变——此所以他搞不懂所谓主义,可以拿来干什么?进一步发展到仿佛是在反对一切「抽象」的主义。

总之,看他自选集的一些文章,我甚至怀疑他这样子一种思维,是哲学专业出身?

政治上,他的一套,也是对付李大钊的宣传主义,受到攻击是自然的。他不是单单的学术研究,他是政治上,似乎自己没有什么主张,然而一笔抹杀他人。

有大佬说他天真,这也真是不少人认为胡适书生之处,他用一个有缺陷的逻辑,好比在说,我不知什么是对的,但你没有怎么作就不对,就想剥夺他人话语权。


胡适的问题不在于错误或者偏执,而是天真,把问题简单化,或者说这是他的优点。


我觉得挺好,可参考胡适对《醒世姻缘传》的考证。读完胡适的文章后才能更好的理解和评价该套方法。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