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刚刚大一,读卓里奇感觉很多地方理解的不够扎实,没有将知识体系建立起来,读得太著急,思考不够……


谢邀,我的确就是这样做的,一般来说,我学一个题目,比如说泛函分析,那么我会同时挑选3-4本不同的书,然后每读到一个内容就相互比较。

事实上,如果你同时看不同的书,为了不让自己走火入魔,你就得强迫自己把知识按照自己的方式串在一起,否则你就乱了。因为你会发现不同的书籍思路不同,不同的书籍的定义会有有所区分。即使是名字相同,它们代表的意思也会不一样了,你为了不让自己看糊涂了,也得理清楚它们的联系和区别。还有,不同的书籍的证明也会略有不同,如果有什么定理的证明高度一致,那么只能说明这个定理「最佳」证明就是这个。

当然了,一般来说,你可以以某个教材为主,其余的为辅助,这样对于一开始利用这个方法学习的人是比较容易的。 在选择教材的时候,最好有所区分:困难和简单的相辅相成;抽象和具体的相辅相成。

具体到数学分析这个科目上,rudin是比较抽象和高观点,它和俄罗斯的那本「微积分学教程」是很好的搭档,后者是具体而且例子很足的。zorich也比较抽象和高观点的,但是它比rudin更具体点。你可以搭配数学分析新讲这种更加具体的书看。


是可以的,但是相比而言如果连这一本都读不懂就没有必要去再看一套教材

如果想要促进思考,建议找一找习题集以原课本的课后题,如果认真做了,你将会不停翻书。原来觉得简单的例题也会不停回看。

再已经熟读一遍的情况下,再去找另一个版本的教材。你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以及其他的思路,这才是有更好的收获。但是因为原来教材看不懂而去找另一本,这个原因。。只会浪费了时间,还是懵懵懂懂。甚至因为两本的思路不同,让你建立的体系自相矛盾。


是的,不仅仅是数学,大部分学科都要读两本以上的相同内容的书。理科方便建构体系,文科方便了解不同观点。


自从有了libgen这个东西,我读某个领域的东西,就是下一堆类似的教材,找一本作为主线,有不明白的就翻看其他各本中相应的章节。


没有微积分的基础,不建议大一上来就用卓里奇,所以赶紧换书,rudin+任意一本国内出的数学分析。

卓里奇是大坑,而且我告诉你别期待数学分析一次学得多么好,往后学,你会不断重新认识这门基础课,会产生新的理解,线性代数也一样。」建立知识结构「——就一听就是中学填鸭教育学,哪有什么知识结构呢,人的认识是不断流动的。

把握基本内容,抓住重点,就赶紧往下学了,后面还有无数好玩有趣的数学等你学。


我会的

现在大一 学的是经管类的微积分教材

同时我也会看同济大学的高等数学

两个结合起来 学得更好一点

当然 只是看教材也没卵用

还要和课外习题结合


当然可以。比如你买一堆本科级abstract algebra的书回来,你会发现,有的书从group开始,有的从ring开始,有的先讲一堆基本数论,有的讲polynomial. 本科的书因为承担一个建立从直觉到概念的工作,所以这些具体例子和顺序的安排是有道理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自己学习时候的思考顺序和思维模式。个中滋味,你非亲自做一下才能知道。

当然,这也有助于你建立良好的感觉。本科的感觉主要指的是,判断一个人做的定理证明的简繁,一个工具的适用和普遍性等。你提到的那本卓里奇就是一个品味非常不错的书。我对Analysis的证明记的大多数是他的版本。


虽然没有继续学数学,但我个人建议基础不是很好得学生大一最好不要花太多时间去看卓里奇

如果你高中没有课余主动学习过相关知识的话,卓里奇本身的观点比较高,相比一些自然衔接的分析学教材,自然会让人感觉比较晦涩。。大一的学生还是要以训练自己数学思维为重点,这时候主动做题,把证明能规范的写出来似乎更有用吧。我大一的时候,当时教我们数分的李承治老师推荐的是常庚哲的数学分析教程搭配谢惠民的数学分析习题演练。。虽然也提过rudin,zoich等人的书,但我印象中没有多少同学再去花大量时间看这些教材,毕竟分析里的东西相对来说也不是很难,如果上课能跟著老师的思路走,课后看一遍笔记和教材,其实也差不多够了(指是说这时候已经能够进一步阅读更深层次的教材了),所以那些书大多数是做参考用的。记得开学不久就已经陆陆续续有代数,数论,拓扑这些的讨论班了,不过我是没参加过,跑去搞acm了(逃


数学不咋地,一本都懒得看。


感觉是的,而且总会觉得后读的比先读的写的好。。。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