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打造素养立意的思维课堂,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4月12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杭州中学有幸邀请到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做题为“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的报告。

尹会长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高屋建瓴的引导,让老师们深刻地领会到落实核心素养,变革学习方式、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尹会长列举了问题化教学、情景化教学、深度学习、学科活动等教学模式,把“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素养为本”的课堂。比如在提到情景化教学时,尹教授告诉老师们要选取真实的生活情景,要体现真实性、实践性和社会性。它能够促进知识掌握的熟练化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为知识理解的精深化提供丰富的语境,蕴藏着知识迁移与应用的触发条件。尹教授用一个个生动的例子与老师们进行深度交流,让老师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落实核心素养需要怎样的课堂呢?尹会长说,要让学习活动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基本活动形式,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设定学习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教与学要充分互动成为有效学习的必要保障,单元设计在课堂教学中要重点关注,学习内容不能仅限于经典教材,多种学习资源成为典型教材而走向建构教材的有效工具,课堂评价不再局限于教材内容和标准答案等等。

最后,尹会长重点介绍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这也是本学期全体杭中老师为了打造高效课堂重点阅读的一本书。尹教授用一张生动的图画来比喻教师这一工作。教师应该是多元的角色:像裁缝量体裁衣定制个性化方案,像花匠“因花而异”适时浇水施肥,像教练突破成长中的重点难点,更像导演利用各种资源来讲好故事……但是无论是哪种角色,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因此我们应该遵循预期目标——评估证据——学习计划——教学开展——结果评估的路径,设计一种让学习者真正理解的课程体验。教师要追求学生真正的理解,即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发掘事实和方法背后的含义并且谨慎地加以运用。尹会长向老师们介绍了如何达成理解,并且提出了“实现大概念,实现核心素养”的目标。

会后,老师们纷纷表示获益匪浅,许多老师还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写下了感受:

尤奕

尹会长的讲座提醒我们,当我们在强调让学生理解知识点时,我们自己是否真正理解“理解”?思考这个问题,便不难认识到,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提升还需要更多空间。我们应通过问题化教学、情景化教学等,真正为学生创设“知觉、思维、情感、意志、价值观全面参与,全身心投入”的深度学习环境。

郑婉瑶

尹老的“问题化教学”让我思考了很多,如果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塞给的知识,很少去思考原因,知识掌握就会有欠缺。比如,学生们总是搞混“崇”和“祟”,其实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两个字的字形应该是这样的?其实“崇”总是用在“崇高、崇山峻岭”,所以是山字旁,代表着高大威猛;“祟”是示字底,而其他示字做偏旁的字往往和“鬼神”相关,如“神、祭祀”等等,所以“祟”意味着“鬼神出来了”。一道字音字形题不仅仅是考察记忆,还要依靠理解和反思。多提问,多反思,才能促进教与学。

马晓曦

课程改革的主阵地一定是课堂了,而这又依赖于教师是否有好的教学设计,听了尹会长的报告,让我意识到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兼具吸引力和有效性的,情景化教学就是有效途径之一。

在之前我的课堂中,也会有一些情景化教学,但往往只是局限于给学生举个贴近生活的例子,或者让学生自己说说在生活中的感受和运用,这显然是不够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尝试创设一个完整的情景,以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为切入点,尽可能做到让他们感同身受,来提升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洪茹茹

尹老能够从一线教学的实际出发,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切实际的帮助!其中最让我深刻的就是问题教学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每个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关注和培养的关键能力之一。在英语课堂中,我们不应该满足语言知识点的落实与操练,更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他们带着问题环环解开自己内心的疑惑,真正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英语篇章的问题设计,形成一个连环的问题链,有逻辑、有思维,努力落实核心素养的理念!

钱煜

数学教学中应多涉及情景化教学,将数学与生活相联系,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凸显初中数学的实用性。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相比,逻辑性更强,更具抽象性,若能在教学中利用情景引入,可拉近学科与学生之间的联系,缓解学生学习的紧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课堂听讲效率,因此落实情景化教学势在必行!

来源:北师大附中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