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表面光鲜,却承受著咱们难以想像的压力!

随著中国赴美留学的趋势呈现出「自费化「和平民化,庞大数目的中国留学生在美的精神健康问题也逐渐进入美国大学校园视野。抑郁、焦虑、人际关系问题、严重的精神疾病甚至自杀、他杀的案例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留学生群体中。有许多家庭认为,只要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就足够了,其他需要孩子自己「放手去闯了」,这就是当初送他们出国历练的目的啊。甚至在留学生向父母索取支持的时候,家长觉得, 「我为你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你还有什么不满足?怎么还能不优秀?还提什么压力?」或是简单的表达,「加油!你要坚持啊!」这都是对留学经历的不了解产生的不理解,有时还会引发冲突。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国内更多人能够对留学生的经历产生同理心,同理心是沟通的第一步。

由于国内对美国教育和社会环境并不了解,很多家长和学生都把出国留学当做人生成长的最好课堂,对美国社会美国梦充满憧憬,甚至将在美国社会生活等同于成功。其实在美国生活的时间越长越觉得美国社会和中国社会存在的社会问题并没有太多不同。

为什么在美国留学比在留在国内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社会适应方面

语言沟通是社会生活的基础。试想如果你突然穿越(用「穿越」这个词来描述坐飞机到地球另一边的国家生活的经历并不夸张)到一个只会讲A语言的国家,没什么人懂得汉语,你不仅需要开始学习A语言来买食物,坐公交,上课做作业,与房东交涉租房子,还要用A语言找工作,与老板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业余时间提升自我修养但只有A语言的书,觥筹交错为了争取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实现自我价值……你需要多久才能熟练的像你说中文一样说A语言呢?任何一本穿越小说的主人公估计都会被虐的体无完肤。即使是做父母的,事业成功的,心理积极健康的中年人,如果你们突然一无所有地到了另一个「星球」生活,语言能力变成了一个「小学生水平」,你们有多大把握能承受这种巨变呢?

安全问题是在美国生活的另一个不适应。当美国人都可以合法拥有枪支而你却因为身份不可以有此类武器的时候,你会不会觉得不安全呢?一到天黑就在马路上看不到人,路灯不像国内一样灯火通明,持刀持枪抢劫强奸案件在报纸上时常刊出,你会不会因为这种生活环境而感到不安呢?

有些美国人标榜美国是文化最多元的国家,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多并不代表他们之间相处的和谐。种族歧视问题在美国从来都被热议且不容忽视。正如《我从新疆来》的故事侧面反映出的社会问题,留学生,亚裔美国人,拉美裔非裔……在美国主流白人或者其他少数民族人群眼中的形象就是你们看「新疆人」「外地人」「南方人」「文科生」的印象。如果你问问自己你这一个月中有几次和新疆人主动交流?有几次看到他们就走开?有几次遇到普通话不标准的同事你心中产生了对这个人某些带有偏见的心理活动?想过说过听过「外地人」来抢我们的工作啦,污染我们的城市啦,「没素质」啦……国内这些「自然」的想法就是很多美国人对你们的孩子、朋友的看法。大部分的汉族人,尤其是来自城市的学生,对来到美国突然变成「二等公民」的社会身份十分不能接受。

文化方面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美国留学生在国外有哪些朋友可靠?许多中国留学生因为「困」在中国学生圈子而感到苦恼,美国社交圈又无法融入。社交上的成功依赖许多文化认同以及熟悉。比如你美国同学今天又讲了一个段子,所有人都笑了,可是你不知道Geico,%¥#@是什么,你一点也没听懂。好不容易你想到了一个段子,用拗口的英语终于讲完了,你自己都不觉得好笑了,美国人礼貌地「哦~~」这样得需要多少耐心能交到朋友?由于你的英文没有那么出众,经常会被人打断,你说著说著别人就去聊别的了。你跟美国朋友出去玩,有许多不知道的活动,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美国人有耐心给你解释是幸运的,但美国人更注意活动流畅和大部分人的情绪。在美国,如果有一个美国朋友问你有关你在中国的生活,估计都会感动得想哭。美国人对中国人,不像中国人对美国人那么好奇,那么热情。

美国的食物实在是无话可说了,除非你生活在一个大城市,是真正的大城市。美国所谓的一般城市可能还不及国内三线城市。并且你有足够的钱让你出去吃你在国内可以用很少的钱吃到的美食。娱乐?除了少数真正的大城市,大部分美国人的娱乐活动真的是不敢恭维。你会发现美国人笑点如此的低,动不动就激动的要跳到天上了,一定是生活太无聊了。一个全国大学生球赛可以动员国内相当于全省的人开著车大老远一路上呼哈乱叫的跑去看,这在中国能想像吗?只有奥运会的级别才可能吧。没有好吃的饭店可以呼朋唤友,没有商圈可以招上心仪的对象逛街,一片绿地就可以叫公园,公园也看不到人。当酒吧就像国内茶馆一样供大叔大妈们消遣看球赛,跟「夜店」这个刺激的词一点关系也没有,KTV只能是站在酒吧中央对著全酒吧的大叔大妈唱。一到晚上一个人都没有,回到国内再看到广场舞大妈的时候,真希望她们能占领美国。人是社会动物,热闹的集体活动一定能让人心理健康多一重保障!

学业方面

且不说听说读写都在用英文,当你的生活、社交都不顺心的时候,可能唯一有所慰藉的最后一根稻草就剩下了学业。而且中国人本来一直都对成绩很看重,并不是说这有什么不好,不好的是将学习成绩看得比个人健康生活well-being还要重要。导师期望和家长期望可能让留学生压力更大。由于文化和教育系统背景的不同,有些导师认为你应该知道的事而我们并没有那么「应该知道」,因此会被误解为无能,没有责任感,不上进。在遇到难题时很多留学生不敢跟家里说,报喜不报忧怕家人担心但又不能做什么也是徒劳,学业上也无法「成功」的时候最害怕面对父母以及他们经济上的投入,因此就更容易被逼上绝路。

情感方面

留学是一个情感拉锯的过程。当美国同学都有经济收入来支撑自己的生活的时候,你却找不到工作甚至在基本生活层面上挣扎,自尊受到严重的挑战。你想要有家人在身边,想要照顾你的父母或是祖辈,但是却因为留学不能尽义务而感到内疚和罪恶。然而在国外没有「成功」,没有好工作,似乎更成为了对父母的一种伤害,这种害怕父母失望的恐惧更深刻地挑战著留学生的自我价值感。所以留学应该是慎重的决定,不仅是经济上,更是在情感上、精神承受能力上能够「支撑」的起。如果留学生真的有想念家人,想要承担家庭责任,承担经济负担的想法,只是因为他们也开始走向成年人的正常过程,而不该将他们像孩子一样高高挂起。希望任何一个认识留学生的人,都不要用「只要你学习好也值了。」「你只要关心学习,其他的都不要在意。」「坚持就是胜利!」「失败由于XXX,成功由于XXX」这样的话来回应,因为没有以上对他们的经历的同理心,这样的话并不能真正减轻他们的压力,甚至相反会催化问题严重程度。当一个人的精神生活连米面都吃不上,一个吃著鱼肉的旁观者告诉他「不能安心啃糟糠是不能成功的」是残忍且不负责任的行为。

作者:美国留学那点事,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更好用的低龄留学及游学检索平台倍思校库网(bestschools.cn)诚意推荐。欢迎关注倍思校库网同名公众号beisixiaokuwang。


近来留学生抑郁自杀的消息也越来越多,作为一名有过海外交换经验的人,在国外的生活的确不同于国内,需要背负更大的压力

1.孤独,不言而喻,在国内,虽然你可能在外省读书,背井离乡,但至少你还有志同道合的伙伴,社团朋友,辅导员等。可在国外,你就要真正学会独立了。语言的不同,肤色的不同,都造成了比国内伙伴相处更大的隔阂,文化不同,交际方式不同,你可能很难在短时间内融入那个集体,在潜意识上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外来闯入者,而拒绝一些社交活动。国外的教育理念和观念可能都会比国内开放,你也经常能看到很多同龄小伙伴做著你所认为的不和纲常的事,这些也会在社交活动中形成一种抵触。地理上的隔阂、心理上的隔阂,共同形成了一个屏障,将你与其他集体隔开。我还记得之前我在澳大利亚交换的时候,恰逢中秋,那个时候独自看月亮,真的很想哭。

2.经济。现在大部分留学都倾向于去到发达国家,高昂的学费也会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虽然我只交换了一学期,但也和其他当地留学生交流过,一年学分学费加上学费,少说也得10万,加上生活费,住宿费,可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在外留学的人也都处在从学校迈向社会的十字路口,心理上会急切希望经济独立,不想给父母添负担。我在那里认识的小伙伴很多都会兼职打工,或做代购赚取学费。而且由于心疼机票,大多数小伙伴在求学期间都会选择不回家,试想在过年过节都只能背井离乡,对于心理也是会有很大压力。

3.学业.不同于国内的应试,国外的教育更多是开放式的,需要你有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通常你要自己去阅读许多又臭又长的文献,做很多交流展示的ppt,其实国外的高等教育比国内的压力要大得多,学业上的竞争,奖学金的竞争也是很残酷的,这一些都会成为压死骆驼的稻草

4.语言。我是修语言学专业的,在语言学领域,萨丕尔曾提出语言决定世界观,不同的语言决定不同的世界观,现在想来也是有一定道理。我们从小生活在中文的语言环境中,中华文化讲究中庸,讲究儒,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影响我们的思维。在国外,即使是说英语,但我们所使用的仍旧是中式思考方式,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我们对于国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入。而且有些小伙伴刚到的时候英文不好,也会有一定自卑情绪.

5.饮食。去过很多地方旅游做项目,最最最美味的食物当然是中国菜啦,说真的国外的食物很多都满足不了我的中国胃,特别是在你想吃点好吃的却又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会有浓郁的思乡情绪


美国大学平均一学年有32%的学生被确诊患有抑郁症。调查显示国际学生陷入心理问题的可能性要高于美国本土学生,那么留学生都有哪些压力,又应该如何处理呢?

一、留学生压力都有哪些

语言压力

不是所有留学生都能用外语进行无障碍的沟通和交流,到了完全陌生的国家,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不能无障碍的表达、沟通不能无障碍的进行,是留学生将要面临最实际的压力之一。

经济压力

出国留学,大部分都已经解决了学费生活费,但在国外生活经济压力不小,也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支撑留学生更好的生活。如果需要打工来支撑生活费用,异国他乡,压力一定不小。

学业压力

很多留学生刚去留学国家,由于语言基础不够好,很多课程都难以全部听懂,能跟上进度,提高语言水平就已经很不错,更别说拿到优异的成绩了。

情感压力

异国他乡,父母亲人朋友的远离,如果未能更好的融入生活,没有朋友和倾诉的对象,更容易孤僻和抑郁。

二、为何中国留学生压力大

除了以上说明的压力外,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文化差异造成的行为特点,也让中国留学生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

不及时寻求帮助

遇到问题不及时寻求帮助。中国学生内敛的性格,加上异国他乡,大部分中国学生发现问题都不会选择及时寻求帮助。

完美主义心态

相对完美主义者,美国学生更关注自身的优点,相对更自信,中国学生更在乎自己的缺点,相对更容易陷入完美主义的泥潭从而否定自己。

三、如何缓解压力

积极主动:积极主动的沟通交流,融入国外的生活,发现问题及时寻求帮助。

倾诉:任何人都有压力,如果在亲朋好友不在身边的情况下,及时找到倾诉的方式和排解自己情绪的方法,不要让压力长期埋在心里。

包容:不仅仅包容别人,也包容自己的缺点和不完美。


这才是美国驻爱荷华州记者Sherman。

说到留学生的压力,更多的来自于心理,包括:语言沟通、人文融入、学业压力等。语言上,虽然现在华人遍布全世界,但总归出门生活还是离不了英文,(除了生活纽约法拉盛等中国城外)又或者谁都会想结交几个说英文的朋友,互相交流下文化。很多学校在人口稀少的地方,和国内城市有著天壤之别,生活上的巨大落差,特别是社交的急剧下滑,导致心理不适。语言本身并不难攻克,难的是不同成长的背景、话题、玩笑的把控等。

其次,米叔认为最大的压力应该来自于学业。例如,在美国读书,特别是生物这样的专业,非常辛苦,专业性特别强。本科、研究生、读博都是面临著各种压力,前不久有新闻报道说国内一博士因学业不顺及和导师相处不好,自杀了。但是国内读博通常还会有家人。在美国读博举目无亲,只能靠自己。

读本科也未必容易。语言总会是个大问题。另外还有文化。很多时候即使语言过关了,却也不知道该和美国人聊什么。这年头大学总是提倡group project。中国学生应该或多或少有过被歧视的经历吧。别人也未必就说你不好,但是能感受到别人不把你当回事,或者背地里给你很差的评价。

生活上的压力也会有,比如搬家、做饭、打工等。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一般需要住校1-2年,但学校宿舍也会在每个暑假重新分配,因此搬家是特别正常不过的。刚来的留学生行李较少无所谓,但谁不想好好布置下自己的「狗窝」?米叔当年室友,全家帮忙搬著沙发、私人小冰箱、大地毯到宿舍,整理得有模有样。当时我还问他:「住两个学期又可能要换宿舍,不麻烦吗?」室友则说:「到时候家人会来帮忙,最重要是舒舒服服的。」而我当时为了方便搬家,桌上几本书、电脑、水杯有多简便多简便。(住在外面的学生另当别论)

最后米叔想说,压力到哪儿都是会有的,与生活磨合的同时,也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找到自己调整的方法很重要。


近年来,我国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看到这个问题使我回想起了2017年的一篇新闻报道:一名就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留学生因为抑郁症在宿舍内自杀。这样的新闻报道并不少见,留学生多是学习的佼佼者,但是深处异国,面临诸多方面的压力。尤其是近些年,随著我国留学低龄化趋势日益明显,问题变得更加严重。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心理健康与行为问题、文化适应问题等方面。留学生的压力具体有哪些?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化适应压力。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较大差异,我国学生前往欧美澳等地区留学,容易出现跨文化适应问题。所谓跨文化适应是指在异文化等社会环境中,文化价值观念等变化、冲突,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心理压力问题。例如可能因为文化冲突导致人际交流问题,因为说话方式和习惯不相同,各有各的语言规约和行为习惯,如果不能很快适应西方文化,则可能会导致人际冲突或引起误解。

第二:学业压力。外国院校的特点是易进不易出,进入的时候通常注重语言成绩,但是毕业比较困难,国外学校治学严谨,教学方式和学业考核不同于国内,学习压力可想而之。

第三:生存压力。留学生在外一切事情只能靠自己,通常没有可依靠的家人和朋友,吃穿住行、材米油盐事事都需要自己张罗。对于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人来说,在留学的初期往往很难适应。

第四:孤独感、无助感。身在异乡,如果缺乏社会支持,在遭遇生活压力后,往往会产生孤独感和无助感。这一点是非常普遍的。长期遭受这些负性情绪的困扰,很容易产生精神心理问题。


对留学生来说,说到底还是文化适应、学业顾虑和孤独感

在文化适应中,留学生对东道国的文化融入程度确实和其心理幸福感有正向关系,但得到的社会支持并不一定能帮助留学生解决来美后产生的心理问题,也不一定能有效地帮助他们融入美国文化和社交圈;

中美教育的差异和美国带来的压力不是留学生主要的学业顾虑,他们自身的完美主义倾向才是造成压力的主要原因;留学生所顾虑到的中美文化差异是他们不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最主要原因,但多数留学生否认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直接影响。

大部分留学生和家长多多少少都关注过心理问题这个话题,可是真正的研究和更深入的探讨却依旧缺乏。很多时候,我们在网路上看到很多各种意见和各种「成功」案例,可是「到底要如何才能提高这些学生的心理幸福感「却众说纷纭。一些人认为留学生需要在行为上变得更美国化才能被大众接受,另外一部分人却觉得这是丧失自我的表现。

对压力较高的学生:国内国外生活满意度均较低,容易抑郁(自我要求高或学习能力差,孤僻,不懂得如何缓解压力)课余时间学习比重明显加大,融入社会难,压力较大时不倾诉比例较高倾诉效果不佳。

-给家长建议:多进行开导,多进行调节压力的教育,适当劝导学生休息社交或娱乐

-给学生建议:适当放松自己,适当降低自我要求,提高学习效率,开发自我并融入社会,尽力化压力为动力。大多数学校都有心理咨询医生,推荐学生可以与心理医生进行沟通。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