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4月17日

新中国航空工业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诞生

在过去的68年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形成了专业门类齐全,科研、试验、生产相配套,具备研制生产当代先进航空装备能力的高科技工业体系,发展了各类型、各用途的飞机、发动机、导弹,开发了数千种民用和外贸产品,推进了国防现代化建设进程,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航空工业建设就被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国家的底子很薄。在国家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党和国家仍然果断地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人力、物力、财力,毅然决定创建航空工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主席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大会上宣布:“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海军。”

▲1958年2月,毛主席在沈飞视察歼5飞机

▲朱德总司令在工厂观看飞机仪表产品

1949年8月,中共中央派刘亚楼、王弼等赴苏联,参加以刘少奇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就苏联援建中国空军的各项具体问题进行谈判。同月,苏联政府应邀派出航空工艺与生产组织研究院院长博伊佐夫等来华考察中国航空工业的建设条件。

▲刘亚楼司令员

194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领导机关在北京成立,刘亚楼任司令员,萧华任政治委员。1949年11月14日,在空军司令部刚刚成立之时,便由刘亚楼再次与重工业部代部长何长工联名向中共中央上报《关于航空工业建设意见》。此后又6次提出相关建议,为航空工业的建立作了酝酿和准备。

▲1951年4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发出《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

1950年12月,段子俊奉命组建航空工业,多次参加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的会议,研究并确定中国航空工业的创建和发展道路。1951年4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发出《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决定组建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航空工业管理局,规定了航空工业局的近期任务和长远发展目标等相关事宜。这也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艰苦创业的原点。

▲ 新中国第一架飞机问世

▲新中国制造的初教5飞机

1954年7月3日,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初教5在江西南昌飞上蓝天,首飞试飞员段祥禄、刁家平。这对于从修理走向制造的新中国航空工业来说,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同年8月1日,毛主席亲笔签发了给南昌飞机厂全体职工的嘉勉信,称“这在建立我国的飞机制造业和增强国防力量上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毛主席写给南昌飞机厂全体职工的嘉勉信

▲第一架初教5的试飞员段祥禄(后左)、刁家平(后右)

初教5是中国航空工业从修理走向制造的里程碑,其原型是苏联的雅克-18教练机,发动机使用爱姆-11爱夫爱尔活塞式发动机。初教5飞机制造由南昌飞机厂承担;发动机制造由株洲航空发动机厂承担。

毛主席的嘉勉信极大地鼓舞了职工的生产热情。1954年8月26日,初教5飞机被批准成批生产,随后当年就生产了10架,1955年即向部队交付60架,到1958年共生产交付379架。此后,初教5被自行设计制造的初教6所取代,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初教5装备部队

新中国航空工业68年,是一部艰苦开拓、不断前行、变革求新的光荣历史,是一首报国强军、敬业富民、问道蓝天的恢宏诗篇。数代航空人不断拼搏进取、薪火相传,创造了了中国航空工业辉煌的成就!他们的伟大精神为后来者树立了典范,它承载着航空工业腾飞奋起的光荣与梦想。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