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後人稱作“隋朝第一功臣”,他就是高熲。高熲在年少的時候,就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因爲喜好讀書,所以文學功底深厚。高熲並沒有將自己侷限於文學中,而是在軍事上有所成就。憑藉着自己的用兵技術,在年僅十七歲的時候,就戰功赫赫。因爲能力出衆,高熲被楊堅看重。當時楊堅還只是一個丞相,但是他就已經表現出了他的野心。爲了成就一番事業,楊堅決定將高熲納入麾下。令人沒想到的是,之後隋文帝僅用兩個時間便殲滅陳國,隨後一統天下,全因他出謀劃策。

本以爲高熲是一個心高氣傲的人,但是沒想到,高熲很爽快的便答應了。其實高熲當時就看出了楊堅的心思,並且看到了他的實力,所以才願意答應。剛到楊堅手下的高熲,急需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恰逢尉遲迥起兵叛亂,當時楊堅先是派崔仲方前去監軍,但崔仲方卻拒絕接受命令。因爲叛軍勢力太大,所以很多人都畏懼不敢前去。此時高熲覺得機會來了,所以主動請纓。平叛結束以後,高熲就成了楊堅身邊的重臣。楊堅建立隋朝以後,高熲官至柱國。就在高熲最得勢的時候,卻選擇了請辭。當時他向楊堅請辭,並且推薦了一個人叫蘇威。

楊堅認爲,高熲可能真的是想退位讓賢,於是便答應了他的請求。可是過了幾天,楊堅便反應了過來,高熲不是想退位,而是以退爲進。因此,楊堅將高熲召回,並且封其爲左衛大將軍。其實高熲真的是想隱退,畢竟歷史上那些功高蓋主的大臣,最後都沒有什麼好下場。之後高熲還藉口請辭過一次,但是每次沒想到二十幾天後,又再次被召回。建立隋朝以後,陳國就是楊堅的心頭大患。要想實現統一大業,就必須殲滅陳國。當時楊堅召集大臣開會,想要探討應對之策。高熲當時獻計說,我朝剛經歷過大戰,殲滅突厥,不宜正面抗戰。於是高熲便爲楊堅出謀劃策。

高熲建議先從物資上切斷他們,當時正值南方收穫的季節,如果派兵出擊,他們一定會屯兵備戰,地裏的糧食都會爛掉。而且高熲的計謀是,不斷地挑釁陳國,當他們出兵的時候,自己再撤退。來回幾次之後,陳國自然會被消耗不少人力物力。更“狠毒”的是,高熲還獻計燒燬了他們的糧倉。這樣一來,陳國的糧食儲備徹底被銷燬。不僅地裏當季的糧食沒有收回來,原有的糧食儲備也沒有了,瞬間成了窮光蛋。之後隋文帝再派兵出擊,很順利的就將陳國拿下。正是因爲高熲在背後出謀劃策,隋文帝才能如此順利拿下陳國,可見他對隋朝的貢獻。被封爲“隋朝第一大功臣”,也是情有可原。

筆者認爲,雖然古代是皇權集中的時代,但一個國家的治理,離不開這些能力出衆的大臣。畢竟皇帝一人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就需要有人在旁輔佐。高熲算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知道即使自己能力再強,也不能讓君主有危機感。知道適時而退,纔是最聰明的做法。爲官路上一帆風順的高熲,並沒有被權力和名望所迷惑。能夠在自己最輝煌的時候,有魄力的退出,可見他的聰明之處。畢竟歷史上那些有能力的大臣,很少有善始善終的,這也是對後人的一個警醒。同時從這件事情上,也能夠側面反映出,隋文帝楊堅,是一個有識人之能的人。他看到了高熲身上的可能性,所以將其納入麾下,最終爲自己成就一番大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一個國家的建立,靠的不僅是領導者的才能,同樣也需要這些有能力的大臣,在背後出謀劃策。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