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征伐遼東不是從隋煬帝開始的。

開皇十八年,隋文帝就派文韜武略的開國宰相高熲率領三十萬大軍,水陸並進,直指平壤,那氣勢要說不是沖著滅國去的,閣下信嗎?反正我是不信的。結果,以高熲之大才又值開皇之治之強盛,發兵三十萬徵高麗,尚且死傷慘重,最後無功而返,高麗國力之強,可想而知。

隋煬帝繼位後三徵高麗,耗盡國力,引發天下大亂,以至於強盛一時的隋王朝在短短數年之間就土崩瓦解。

這還沒完。隋朝之後的唐朝,在休養生息之後,也踏上了滅亡高麗的征程。

唐朝貞觀十九年,就是公元645年,武功赫赫、用兵如神的唐太宗李世民御駕親徵,分水陸兩路大軍大舉進攻高麗,並且親自到前線督戰。而高麗人據城堅守,唐軍每奪一城一池,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最後唐太宗集中全部兵力,並且用最新的攻城武器,圍攻高麗安市城(今遼寧牛莊附近)四個月,天寒糧盡,只好下令班師。後來唐太宗又兩次派大軍遠徵高麗,也還是沒有滅亡高麗。

沒錯,就連打仗用兵如神、麾下名將如雲的唐太宗,在穩定西南邊疆之後,以貞觀之治這等國力,三徵高麗也還沒有滅了人家。

到了唐朝乾封元年,也就是公元666年,高麗統治集團內部禍起蕭牆。唐高宗李治趁機以李勣為遼東行軍大總管,統轄諸軍遠徵高麗。終於在總章元年,即公元668年,唐朝名將薛仁貴攻下扶余城(今吉林公主嶺一帶),李勣打下高麗首都平壤城,並在平壤城內設置安東都護府,才終於完成了從隋文帝到唐太宗幾代皇帝的大業。

強大的高麗一日不滅,隋唐兩代的統治者都如芒在背,必欲除之而後快。

君不見,隔著個太平洋,美帝都要親自上陣和我們打貿易戰,不就是為了遏制我們復興的腳步嗎?

當年蘇修更是陳兵百萬於北境,虎視眈眈,在這等兇險的環境下,新生的人民共和國又怎麼能夠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呢?無怪乎當年陳毅元帥說就算把褲子都當了也要搞出原子彈來。美帝會喫人,蘇修的鋼鐵洪流難道就是喫素的?

所以不論是隋文帝、隋煬帝,還是唐太宗、唐高宗,都絕對容不下隔壁那個凶神惡煞的高麗國。不滅了它,真沒個安穩覺睡。


上層建築之間的關係,取決於其各自的經濟基礎之間的關係。

先說內部因素:

隋唐時期,地球氣溫快速上升,中原經歷了一個特別迅速的發展時期。

宇文泰時期,府兵還是純軍事機構,是政府財政來養的,這種制度是從曹操開始一直延續下來的。

宇文邕時期,府兵已經被改革為兵農一體,也就是府兵由一個軍事組織領導,每個部隊都有具體耕作的農場,每家分一部分地耕種,需要打仗時上戰場(類似今天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楊堅時期,府兵又被改革為兵農一體+養兵領兵二權分立,也就是把府兵耕作的農場歸為當地的政府管理,而軍事組織只負責調動他們去打仗(有點類似黨委書記和司令的關係,黨委書記是文官有兵但不會打仗,而司令則是武官會打仗但是除非得到皇帝的兵符拿去和黨委書記比對否則是一個兵也拿不到)。

宇文泰時期中原還是自然經濟+封邦建國,宇文邕時期已經是向市場經濟過渡+向中央集權過渡,而楊堅時期則是徹底的市場經濟+徹底的中央集權(隋朝雖然說是市場經濟,但是他和文景之治那種民營企業自由競爭型導致了政府控制力下降有所不同,他是國營企業壟斷型輔以少許民營企業)。

50年間,中原的經濟基礎是發生了深刻變化的,從自給自足的單一農業發展為流動性極高的農工商金融業。

這個發展過程,其實和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崛起之路是非常相似的。他不是向蘇聯或者秦國那種在國家危難時引爆左派革命徹底反封建反資產階級建立的左派中央集權體制,而是隨著社會流動性加強中央政府經濟實力越來越大最終以勢強壓封建領主和資產階級的右派中央集權體制。

右派中央集權體制的發展,是沒有經歷革命的,他只是隨著經濟發展逐漸改革(隋朝不是二世,楊堅是半路摘了桃子,他之前已經有了40年發展歷史了)。這就必然帶著沉重的封建殘餘生產關係,隨著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大量新老各種生產關係裝在一個政權中,就會導致激烈的內部矛盾。在激烈的內部矛盾下,國家的對外擴張性就會非常強,因為政府必須通過不斷地對外擴張為自身國家的內部矛盾尋找出路,否則國家內部矛盾就會引爆(隋朝雖然實力很強大,但是政局其實一直動蕩,這就是因為隋朝時帶的落後的經濟歷史包袱太重,並且自身的經濟發展也過於迅速導致的。隋煬帝是隋朝各種勢力激烈角逐中最終達成了對外堅決擴張共識的條件下被人民共同選擇的)。

外部因素:

既然氣溫快速上升,東北遼河平原為核心的農業也會和中原一樣經歷一個快速發展的過程。所以,高句麗和隋朝所經歷的經濟政治變革是相似的。

只不過隋朝形成的是坐鎮中原向四夷擴張的勢頭,同樣,高句麗形成的是坐鎮遼河平原向他們的四夷擴張的勢頭。

所以我們看到,四夷的遊牧漁獵政權都屈服在了隋朝的威逼利誘之下,只有高句麗始終不肯屈服並且與隋爭奪突厥契丹等雙方政權的周邊勢力。

隨著進一步擴張的需要,兩股勢力的巔峯對決最終必然是在所難免的。

如果隋朝輕易拿下高句麗,那麼隋朝就可以暫時稀釋自己的內部矛盾而繼續延續下去。如果兩者陷入僵持又或者隋朝失敗,那麼隋朝就只能接受內部革命的結局。

對於隋來說,進攻高句麗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絕沒有退路了,所以即使內部興起叛亂,隋煬帝也堅決不改變自己的路線。

如果隋煬帝半路改變路線,國家並不會安定下來還是會亂,並且他自己必然要背這口政治路線錯誤的鍋,結果是他必然下野甚至失去生命。

如果他不改變路線,只要儘快打掉高句麗,就還能緩一口氣,自己依然穩坐江山,甚至可能名垂青史。

前者必死,而後者有一線生機,明智的人都會選擇後者,只不過最終歷史沒有給他機會。

(德意志帝國在一戰時,也不是因為打不過協約國,其實同盟國是略由於協約國一些的。但是美國看準協約國略弱,最後一刻開始倒向協約國,導致協約國後備力量大大增加。最後雙方僵持久了,德國先支持不住了,帝國政權被德國興起的共產黨和社民黨從內部挖掉了。我們可以說德意志帝國的瓦解方式,和隋朝是基本一致的。)


這個問題查一查書就有答案了嘛

根本原因或者說大前提的話,是維護朝貢體系是中原王朝維持邊疆統治安全的本能。

直接原因或者說小前提的話,其實就三個字,高麗不聽話。

看到有答主說煬帝征伐的是高句麗,其實這種說法不準確,高句麗是舊稱,隋朝之時,它的國號已經改做高麗了:

硃蒙建國,自號高句麗,以高為氏……曾孫璉,遣使後魏。璉六世孫湯,在周遣使朝貢,武帝拜湯上開府、遼東郡公、遼東王。高祖受禪,湯復遣使詣闕,進授大將軍,改封高麗王。歲遣使朝貢不絕。

——《隋書·列傳第四十六·東夷列傳·高麗》

這個高麗王高湯(這名字有趣)在一開始還是很乖的,隋文帝平陳之後,據說因為害怕,開始不乖了:

開皇初,頻有使入朝。及平陳之後,湯大懼,治兵積穀,為守拒之策。

十七年,上賜湯璽書曰:朕受天命,愛育率土,委王海隅,宣揚朝化,欲使圓首方足,各遂其心。王每遣使人,歲常朝貢,雖稱籓附,誠節未盡。王既人臣,須同朕德,而乃驅逼靺鞨,固禁契丹。諸籓頓顙,為我臣妾,忿善人之慕義,何毒害之情深乎?太府工人,其數不少,王必須之,自可聞奏。昔年潛行財貨,利動小人,私將弩手,逃竄下國。豈非修理兵器,意欲不臧,恐有外聞,故為盜竊

時命使者,撫尉王籓,本欲問彼人情,教彼政術。王乃坐之空館,嚴加防守,使其閉目塞耳,永無聞見。有何陰惡,弗欲人知,禁制官司,畏其訪察

數遣馬騎,殺害邊人,屢馳奸謀,動作邪說,心在不賓。朕於蒼生,悉如赤子,賜王土宇,授王官爵,深恩殊澤,彰著遐邇。王專懷不信,恆自猜疑,常遣使人,密覘消息,純臣之義,豈若是也?蓋當由朕訓導不明,王之愆違,一已寬恕,今日以後,必須改革。守籓臣之節,奉朝正之典,自化爾籓,勿忤他國,則長享富貴,實稱朕心。彼之一方,雖地狹人少,然普天之下,皆為朕臣。今若黜王,不可虛置,終須更選官屬,就彼安撫。王若灑心易行,率由憲章,即是朕之良臣,何勞別遣才彥也?昔帝王作法,仁信為先,有善必賞,有惡必罰,四海之內,具聞朕旨。王若無罪,朕忽加兵,自餘籓國,謂朕何也!王必虛心,納朕此意,慎勿疑惑,更懷異圖。往者陳叔寶代在江陰,殘害人庶,驚動我烽候,抄掠我邊境。朕前後誡敕,經歷十年,彼則恃長江之外,聚一隅之眾,昏狂驕傲,不從朕言。故命將出師,除彼凶逆,來往不盈旬月,兵騎不過數千,歷代逋寇,一朝清盪,遐邇乂安,人神胥悅。聞王嘆恨,獨致悲傷,黜陟幽明,有司是職,罪王不為陳滅,賞王不為陳存,樂禍好亂,何為爾也?王謂遼水之廣,何如長江?高麗之人,多少陳國?朕若不存含育,責王前愆,命一將軍,何待多力!殷勤曉示,許王自新耳。宜得朕懷,自求多福。

——《隋書·列傳第四十六·東夷列傳·高麗》

開皇十七年,隋文帝就派人送信給高湯,信裡面提到了高麗犯的錯誤,比如欺凌周圍的其他隋朝藩屬國,不經批准修理兵器,阻塞隋朝使者在境內的活動,殺害隋朝邊民等罪,然後聲色俱厲的威脅了一番,直接問他,遼河比長江寬嗎,你的人比陳朝的人多嗎?這已經是很嚴重的威脅了。

高麗王高湯很害怕,就上書認錯。之後沒多久他就死了,兒子高元做了高麗王:

湯得書惶恐,將奉表陳謝,會病卒。子元嗣立。高祖使使拜元為上開府、儀同三司,襲爵遼東郡公,賜衣一襲。元奉表謝恩,並賀祥瑞,因請封王。高祖優冊元為王。

——《隋書·列傳第四十六·東夷列傳·高麗》

但是這個高元老實沒幾天,就又開始皮癢了,直接入侵遼西,被地方守禦部隊擊敗,隋文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剝奪了高元的冊封,派兵伐麗。但是因為後勤問題,征伐不順利,正好高元也嚇壞了,上表請降,隋文帝就坡下驢,原諒的高元,恢復了和高麗的朝貢關係:

明年(開皇十八年),元率靺鞨之眾萬餘騎寇遼西,營州總管韋衝擊走之。高祖聞而大怒,命漢王諒為元帥,總水陸討之,下詔黜其爵位。時饋運不繼,六軍乏食,師出臨渝關,復遇疾疫,王師不振。及次遼水,元亦惶懼,遣使謝罪,上表稱「遼東糞土臣元」云云。上於是罷兵,待之如初,元亦歲遣朝貢。

——《隋書·列傳第四十六·東夷列傳·高麗》

煬帝即位後,隋朝國力達到極盛,突厥等周圍的少數民族國家都已被降服,但是這個高元仍然跳得很:

仁壽初……以素為行軍元帥,出雲州擊突厥,連破之。……自是突厥遠遁,磧南無復虜庭

——《隋書·列傳第十三·楊素傳》

煬帝嗣位,天下全盛,高昌王、突厥啟人可汗並親詣闕貢獻,於是徵元入朝。元懼籓禮頗闕

——《隋書·列傳第四十六·東夷列傳·高麗》

所以煬帝也很生氣,後果也很嚴重

(大業三年)八月壬午,車駕發榆林。乙酉,啟民飾廬清道,以候乘輿。帝幸其帳,啟民奉觴上壽,宴賜極厚。上謂高麗使者曰:「歸語爾王,當早來朝見。不然者,吾與啟民巡彼土矣。」

——《隋書·本紀第三·煬帝紀上》

可以看到,隋煬帝在啟民可汗南下朝拜自己之後,感到已經徹底降服突厥,於是最晚這時候,就已經有了收拾高麗的想法了,而且陰暗一點想,這也是將突厥綁上隋朝戰車的意思。但是也許是顧慮到開皇年間伐高麗失敗的教訓,為了維持後勤運輸,煬帝一直等到運河開鑿成功後才發難:

(大業)七年……乙亥,上自江都御龍舟入通濟渠,遂幸於涿郡。壬午,詔曰:「武有七德,先之以安民;政有六本,興之以教義。高麗高元,虧失籓禮,將欲問罪遼左,恢宣勝略。雖懷伐國,仍事省方。今往涿郡,巡撫民俗……」

——《隋書·本紀第三·煬帝紀上》

經過數年的準備之後,隋煬帝終於在第二年(即大業八年)開始了第一次高麗征伐:

(大業)八年春正月辛巳,大軍集於涿郡。以兵部尚書段文振為左候衛大將軍。……總一百一十三萬三千八百,號二百萬,其餽運者倍之。癸未,第一軍發,終四十日,引師乃盡,旌旗亙千里。近古出師之盛,未之有也。

——《隋書·本紀第四·煬帝紀下》

所以,楊廣討伐高麗的原因就是如此。

首先,高麗不聽話,不肯老老實實的扮演其在朝貢體系中的角色;

其次,隋朝當時國力已達鼎盛,對外已經解決了突厥等遊牧部族的問題,甚至還可以讓他們出兵協助自己伐遼

再次,楊廣吸取了開皇伐遼的經驗教訓,自認為利用運河已經完美解決了上次遇到的後勤問題

至於後面那些騷操作,就是另一個故事了,下回再說吧。


不只是楊廣,

隋唐三代舉國之力都滅了遼東的高句麗

為什麼?

遼金怎麼坑的宋?

滿清怎麼崛起的?

明花了二百多年經略遼東都沒能把人馴服

為什麼要伐遼東?

不是很清楚了嗎


東北這塊地方從地緣角度對中原威脅太大了

論割據自守的能力,東北不輸給關中

論物產,東北不輸給四川天府

後世的遼金,滿清,乃至四野,都是東北為根據地席捲華夏的

楊廣還是有眼光的


兩個字:時勢

首先是時,隋唐時期 氣候變暖,降雨線北移,遼河平原都非常適合種植莊稼。

其次是勢,遼東地區勢力錯綜複雜,犬牙交錯,大隋 東突厥 契丹 高句麗和一些遊牧民族以及漁獵民族。

遊牧民族喜歡打秋風,沒事就南下牧馬,搶劫擄掠南邊的耕種民族大隋。作為另一個耕種民族高句麗自然也是遊牧民族眼中的另一塊肥肉。

開皇年間,隋文帝一統南北,兵鋒甚重,把北邊的突厥打成兩瓣,東突厥勢弱,不敢掠大隋虎鬚,自然就把目光轉向高句麗。高句麗坐擁遼河平原這個大糧倉,不甘心成為東突厥眼中的肥肉,為了保證遼東糧倉的安全,調集大軍防禦突厥,而且大軍坐在糧倉上,根本不用擔心後勤問題。

高句麗的增兵動向很快就驚動了大隋,尤其是高句麗逐步蠶食瀋陽 遼陽等重鎮。

而且高句麗和突厥不一樣,突厥人是搶一把就走,絕不拖泥帶水,高句麗是耕種民族,佔了地盤就是我的,而且遼東和關內除了山海關外無險可守,河北山東都是一望無際平原,能有個幾十米的土坡就屬於高地了,一但丟失河北山東,隋都洛陽就處於敵人的馬刀之下。

楊廣剛登基的時候是希望東突厥能牽制高句麗,並且為此對東突厥大加賞賜,以至於剛剛官復原職的高熲都看不下去了,然而雁門關之圍讓楊廣明白,突厥人是靠不住的。但是過多的賞賜也讓東突厥有了在隋末攪亂風雲的資本

遼東該不該打?

從遼東來的一封封急報就擺在楊廣的手邊

遼東半島大部和朝鮮半島都被高句麗佔據,儼然是一方諸侯,而且帝王之基已成。

打遼東,我想在當時的廟堂上是沒有異議。

不得不說,楊廣很聰明,隋朝立國二十多年,世家門閥控制著大隋的朝堂和軍隊,所以楊廣登基之後馬上遷都洛陽。來擺脫士族的影響力

楊廣是一個有野心的皇帝,做事隨心所欲,不想被人制肘,我估計楊廣想到了春秋時期的子貢的亂齊之術。而且楊廣曾坐鎮江南十多年,深知寒門也有很多才子苦於沒有晉身之路。所以開科舉來提拔寒門。一去一補之間,玩好了可以完全控制朝廷,國家也不至於動蕩。

好了,現在可以開打了。

戰略目標

1滅亡高句麗

2必須陣亡大量的世族子弟

這兩目標合一塊就是:慘勝

可惜楊廣不知道什麼是民心。

用成百上千的平民的命給一個世族子弟陪葬真的值麼?

三徵之後,楊廣只能去江都避難了。

時勢造英雄

英雄變時勢

得民心者得天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