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漢武大帝,趕緊他和隋煬帝很像:1.都能折騰 2.上臺的時候國家都非常的繁榮 3.本人志向都特別的遠大,要幹一翻大事業。


司馬衷維持政權時間都比楊廣長


漢武帝至少不會無腦親徵。


看到下面幾個說漢武比楊廣還差的都想笑了,簡直是高級碰瓷。這是漢武帝被黑的最慘的一次,沒有之一

眼高手低和雄才大略是真的很有區別的。

隋文帝留下的基業在某些方面可比景帝留給武帝的好太多了,至少沒給楊廣留下一大堆難搞定的外戚。可結果呢?一個「折騰」了五十年,確立了【霸王道雜之】的漢家制度;另一個繼承了大好局面,十幾年落得身死國滅。就在這一點上,楊廣拿什麼和劉徹比?

漢武帝和楊廣最大的一點,不在於眼界,而在與手段。在與匈奴進行大規模戰爭之前,劉徹就已經完成了國家本位壟斷經濟與中央集權改革,這一點也正是武帝晚年即使流民四起國家依舊能安然無恙的原因之一。

而楊廣呢?除了大業律和科舉可以提一提,被吹上天的運河,在其之前已經被修繕過許多次,例如桓溫、劉裕。之後的朝代也多有修繕,但是像他這樣濫用民力的也就獨一份了。

而在國家處於動蕩之時,漢武帝反思了自己的過錯並發布了輪臺詔,並不再向西域發兵征伐。反之楊廣,把雁門之圍的承諾和賞賜忘的一乾二淨,在遍地農民起義的情況下依舊要遠徵高句麗。

這種頭鐵行為也是歷史獨一份,換個君主是真的幹不出來。

至於像下面有些人為了黑劉徹,貼文貼一半的,怕是因為貼完全了圓不回來了吧

班固《漢書》對武帝評價:「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疇諮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曆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後,號令文章,煥然可述,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

「雄才大略」這個詞也出自於漢書,而且剛好就是武帝篇。所以班固是什麼態度可想而知。

司馬光: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爲盜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者無幾矣。然秦以之亡,漢以之興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統守,受忠直之言,惡人欺蔽,好賢不倦。誅賞嚴明,晚而改過,顧託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

馬周:今百姓承喪亂之後,比於隋時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繼,兄去弟還,首尾不絕,遠者往來至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無休時。陛下每有恩詔,令其減省,而有司作既不廢,自然須人,徒行文書,役之如故。臣每訪問,四五年來,百姓頗有怨嗟之言,以陛下不存養之。昔唐堯茅茨土階,夏禹 惡衣菲食,如此之事,臣知不復可行於今。漢文帝惜百金之費,輟露臺之役,集上書囊,以為殿帷,所幸夫人衣不曳地。至景帝以錦繡纂組妨害女工,特詔除之,所以百姓安樂。至孝武帝雖窮奢極侈,而承文、景遺德,故人心不動。向使高祖之後,即有武帝,天下必不能全。此於時代差近,事蹟可見。今京師及益州諸處營造供奉器物,並諸王妃主服飾,議者皆不以為儉。臣聞昧旦丕顯,後世猶怠,作法於理,其弊猶亂。陛下少處人間,知百姓辛苦,前代成敗,目所親見,尚猶如此,而皇太子生長深宮,不更外事,即萬歲之後,固聖慮所當憂也。

  臣竊尋往代以來成敗之事,但有黎庶怨叛,聚為盜賊,其國無不即滅,人主雖欲改悔,未有重能安全者。凡修政教,當修之於可修之時,若事變一起,而後悔之,則無益也。故人主每見前代之亡,則知其政教之所由喪,而皆不知其身之有失。是以殷紂笑夏桀之亡,而幽、厲亦笑殷紂之滅。隋帝大業之初,又笑周、齊之失國。然今之視煬帝,亦猶煬帝之視周、齊也。故京房謂漢元帝雲:「臣恐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古。」此言不可不戒也。

往者貞觀之初,率土荒儉,一匹絹才得粟一斗,而天下帖然。百姓知陛下甚憂憐之,故人人自安,曾無謗讟。自五六年來,頻歲豐稔,一匹絹得十餘石粟,而百姓皆以陛下不憂憐之,鹹有怨言,以今所營為者,頗多不急之務故也。自古以來,國之興亡不由蓄積多少,唯在百姓苦樂。且以近事驗之,隋家貯洛口倉,而李密因之;東都積布帛,王世充據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向使洛口、東都無粟帛,即世充、李密未必能聚大眾。但貯積者固是國之常事,要當人有餘力,而後收之。若人勞而強斂之,竟以資寇,積之無益也。然儉以息人,貞觀之初,陛下已躬為之,故今行之不難也。為之一日,則天下知之,式歌且舞矣。若人既勞矣,而用之不息,儻中國被水旱之災,邊方有風塵之警,狂狡因之竊發,則有不可測之事,非徒聖躬旰食晏寢而已。若以陛下之聖明,誠欲勵精為政,不煩遠求上古之術,但及貞觀之初,則天下幸甚。

整個一篇借古喻今,勸解節儉的文章,也能作為黑點,太厲害了。

除了司馬光那篇,基本上都是中肯的,也不知道所謂的「敗家子」「爛皇帝」意淫出自何處。

即使是在近代,漢武依舊是正面評價居多

孫中山:「秦皇漢武、元世祖、拿破崙,或數百年,數十年而斬,亦可謂有志之士矣。拿破崙興法典,漢武帝紀贊,不言武功,又有千年之志者。」

毛澤東:「漢武帝雄才大略,開拓劉邦的業績,晚年自知奢侈、黷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詔,不失為鼎盛之世。」

所以到底是哪些地攤歷史學家會覺得自己的評價比一眾歷史偉人更中肯呢?


不會,漢武帝還得美的鼻涕泡都出來了,論國力積累,楊堅加上西魏的鞏固根本就不弱於文景,甚至強於文景留下來的東西,更別提突厥還被玩分裂,最最重要的是文景一個可用的將領都沒給漢武帝留,留了個李廣,漢武帝用了用,結果就不說了,讓漢武帝那個憋屈啊。隋煬帝呢,手裡握著韓擒虎,高熲,賀若弼等等一系列將領,這都是寶藏啊,這不是完爆李廣,公孫敖和李廣利那一批人,甚至於趙破奴都比不上他們。

而且隋煬帝是微操大師,漢武帝基本不插手前線戰事,直接訂個大方針往死裏打高句麗,把他們的王抓回來就行了放手讓他們去打,徵高句麗,打突厥,這不爽死漢武帝,漢武帝那會兒戰爭從車轉騎,會騎兵作戰的基本沒有,全靠衛霍天賦異稟撐著。對了,還有李陵吹們,李陵把五千精銳送在了草原上,隋煬帝時期可是有達奚長儒兩千兵從幾萬突厥手裡殺進殺出,這不是完爆李廣和李陵二人,這要是讓漢武帝知道了,漢武帝鼻涕泡真出來了。

還有一件事兒啊,漢武帝是天災的年代,西漢的氣溫在景帝末年開始走低在漢武帝元封二年降到最低關中凍死了五分之一的人,氣溫的不正常導致蝗旱災連著來,後面昭宣溫度又回去了。隋煬帝呢,他氣溫可是正常的,這又得把漢武帝美的鼻涕泡出來。沒那麼多天災,反而老子當年修的水利工程還在(我是當漢武帝穿越想的)。

綜上所述漢武帝基本上打打突厥,打打高句麗,國內治治那些大門閥和那些異姓王,還能開科舉,這可比我當年選拔人才的方法完善多了。


不會,漢武帝繼位時南方還是夜郎、滇、南越的地盤,北方、西方是匈奴人的地盤。

楊百萬繼位時呢?南方是隋朝的,北方的突厥被老楊整分裂了,人口世界第一,經濟世界第一,伐高麗如果不瞎指揮也不會輸的這麼慘,最無語的是明明還有大半江山在手裡,這傢伙居然去揚州醉生夢死還每天問別人「誰來砍朕的腦袋」。

漢武帝雖然打了一輩子匈奴,但人家會搞經濟啊,楊百萬打了一輩子高麗,經濟崩了….打吐谷渾,本來打贏了結果為了炫耀硬是凍死了十分之三的隋軍….

漢武帝雖然也修宮殿,但人家也沒有像楊百萬一樣走哪修哪,還整個能動的宮殿玩….

漢武帝後期好歹還知道恢復生產、促進民生,楊百萬呢?老百姓都快餓死了,他居然不開場救民,逼老百姓喫樹皮!

楊百萬繼承的國家,是多少皇帝羨慕不來的,結果這傢伙用不到二十年居然就把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搞得四分五裂,外敵環繞,人口直到一百多年後的天寶盛世時才超過!


表面看起來一樣罷了。

首先說到文治,漢武的文治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但是他創造的很多制度卻影響了中華上千年。第一個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統一思想。第二個是察舉制選拔人才,開創性的選拔人才制度,之前可能依靠的是門客或者親戚。第三個是年號紀年制度。第四個是鹽鐵官營,現在也有這樣的,在某些利潤較高,或者關係國計民生的產業,仍然是國家在經營。至於其他的中朝外朝,刺史制度等等就不提了。

隋煬帝的文治值得一提的就是殘缺的科舉制以及大運河,跟漢武對後世的開創性影響根本沒得比。

再說到武功,漢武朝東徵朝鮮,西通西域,南征百越,北征匈奴,在位五十多年,將周邊基本上打了一個遍將現在的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寧夏,甘肅納入中國版圖。到末期下輪臺罪己詔,改變政策,休養生息。

隋煬帝打突厥被圍雁門,三打高句麗送了百萬人頭,國內沸騰的時候逃往江都,身死國滅,這樣的武功跟漢武有的比嗎。

再比較一下他們接手時帝國的狀態。漢武前期有文景,中國古代第一個治世,但是經常被匈奴侵襲,烽火直接燒到甘泉宮,西北(包括河套和河西走廊)都被匈奴鎖死,東邊有朝鮮,南邊有百越,西南有夜郎和滇國,正西是青藏高原,整個帝國就是封閉的。

隋煬帝前面是開皇之治,而且他是第二代,人才什麼的比漢武多多了,景帝給武帝留了個李廣,而文帝給隋煬帝留了個開國的班底啊,當時的隋朝不可說不強盛吧。

漢武這個人英明神武,跟秦皇並稱,隋煬帝身死國滅,根本沒什麼拿的出手的啊。志大才疏的典型,雙肩根本擔不起責任。漢武巫蠱之禍後會反思自己,下輪臺罪己詔。隋煬帝避禍江東,這是一個男人,一個帝國統治者該做的,能做的事情??


把隋煬帝換成漢昭武皇帝劉聰?那應該不會亡,劉聰雖然能力一般,但在劉淵統治時期作為將領好歹也有戰場上的直接建樹,以劉聰可以節制石勒,王彌這樣的強力手下來看,到廣神的位子上用好高熲賀若弼應該還是問題不大的,劉聰後期也只是當了半個甩手掌櫃,甩手掌櫃在廣神這位置上,也堅持的比他久,至少開皇的底子在,只要不像廣神那樣透支民力,起碼還能當個普普通通的守成之君。以劉聰的軍事才華和用人,應該也會有去徵高句麗的想法,只要他自己腦子不出問題,用好高熲賀若弼,打個高句麗不說直接滅國,起碼不至於像廣神那樣把自己打出GG。這麼看的話劉聰放廣神位置上興許也算個小號金太宗呢。

啥?你說換成漢孝武皇帝劉徹?

楊廣他爹普六茹堅捫心自問一下敢不敢捎上自己的兒子綁一起來碰瓷行不行啊?


以下稱隋煬帝為楊運河,稱漢武帝為劉金屋

楊運河(劉金屋魂穿):傳旨,朕要封李世民為冠軍侯!封李建成為長平侯

大臣:是,臣馬上傳旨

李世民和李建成接到旨意後皆言:臣謝陛下隆恩


這裡要注意,雖然是一個不可能的事情,但值得討論。武帝和煬帝雖然都能折騰,但是兩個人背景完全不一樣。武帝時,受匈奴的困擾已久,劉邦曾被匈奴圍在白登七天七夜,可想而知。漢代對匈奴是正義戰爭。而煬帝對高麗那就是侵略戰爭了,名不正則言不順,失敗在所難免。

武帝善於用人,身邊奸臣較少,政治算比較賢明。而煬帝好大喜功,身邊多諂媚之臣,相信奸臣,賢臣自然遭到打壓,所以煬帝時期政治黑暗。

再者,從個人品德來看,武帝在後期能夠下罪己詔,這種魄力與品德在皇帝中當數一二,哪裡有皇帝承認自己罪過的呢?而煬帝弒父殺兄,早已將世間人倫道德拋之腦外。

所以綜上,煬帝就他的品格和時代背景而言,他是一副好牌打的稀巴爛,武帝換作哪個朝代都能混出名堂


不用漢武帝,就讓崇禎、慈禧、李後主來,都不至於讓隋朝倒臺這麼快。


不會。

這個話題,懶得說太多了,就講一點:

大業初的局勢遠遠好於建元初。漢武「折騰」了五十多年,廣神折騰了十多年。然後,廣神亡國了……為什麼會有人覺得倆人一樣敗家?這一點,不需要讀太多書就能看出來吧?


不明白為什麼你會拿一個歷史保三爭二的帝王去比一個史上最大敗家子呢?


當然不會,漢武的戰略眼光用人格局遠超隋煬帝謝謝


對於這個問題,初唐宰相馬周的評論可謂一針見血:「孝武皇帝雖窮奢極侈,但承文、景遺德,故人心不動。向使高祖之後,即有武帝,則天下必不能全。」

這就是說漢武帝如果像隋煬帝那樣,也是劉邦之後就繼承的皇位的話,那麼漢朝也就被他給敗亡了。漢朝之所以沒有被漢武帝給禍禍掉,那是因為有漢文帝和漢景帝兩朝的「文景之治」給劉徹敗家打下了很好的物質基礎和民心等社會積累。

隋煬帝三徵高句麗

班固在《漢書》中說他「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而北宋史學家司馬光則說他「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

所以後世有許多史學研究者認為,漢武帝是個典型的爛皇帝,只不過他命好,最後幾年改弦易轍,在現在的新疆輪臺發布《罪己詔》,稍稍挽回民心,且死得急時,幸而沒有亡國而已。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這一點用在漢武帝身上一點也不為過。如果沒有前輩打下的堅實的物質基礎,縱觀劉徹一生,窮兵黷武,只能有亡秦之失而無免亡秦之禍了。所幸的是,他的先祖們在黃老「無為而治」的思想指導下,為他準備了必要的物質基礎。

公元前141年,當漢武帝正式繼位時,大漢王朝已經建立67年。這期間除了初期劉邦剷除異性諸侯王的戰爭、景帝時的「七國之亂」的戰爭,基本上都是處於和平發展期。

我們知道,在秦漢戰爭結束,劉邦打敗項羽,建立統一的政權之後,他聽取大臣陸賈的建議,實行黃老「無為而治」的國策。這一國策的主要觀點是:「事逾煩,天下逾亂;法逾滋,而奸逾熾;兵馬益設,而敵人逾多。」陸賈主張不要「極武」,不要「用刑太極」,要「文武並用」。

在稅賦方面,田租由原來的十稅一,減為十五稅一,到了文帝時期,更是減到三十稅一,甚至有十多年不收租賦。

為了恢復生產,劉邦還實行了「重農抑商」的政策,讓軍隊複員,號召逃亡者回鄉耕田,減輕租稅,解放奴婢等。

呂后專政時期堅定地執行了這一國策。西漢的國力得到了初步的恢復。

到了文帝和景帝時期,黃老「無為而治」的思想得到了繼續貫徹執行。他們同時還對劉邦時期的政策做出調整,進一步減輕民眾負擔,社會更加穩定,經濟由恢復而發展。

漢文帝的生活十分節儉,在位多年宮室內衣服沒有增添,衣不曳(yè)地,車類也沒有新添,帷帳不施文綉,更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因此,國家的開支有所節制,貴族官僚不敢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民眾的租稅和徭役負擔。

漢朝疆域圖

文景二帝都非常重視農業,曾多次下令勸課農桑,根據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等鄉官(主管鄉村教化、勸導農桑)若干人員,並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生產。獎勵努力耕作的農民,勸解百官關心農桑。每年春耕時,他們親自下地耕作,給百姓做榜樣。

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當時社會比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來。到景帝後期時,國家的糧倉豐滿起來了,府庫裏的大量銅錢多年不用,以至於穿錢的繩子都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了。

《史記·平準書》記載:「至今上即位數年,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隨著生產日漸得到恢復並且迅速發展,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民眾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漢朝的物質基礎大大增強,是中華文明邁入帝國時代後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飛速發展的一個偉大時代。

漢初七十年的財富積累,為漢武帝後來的開疆拓土和奢侈生活,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這裡可以看出,漢武帝可謂生得其時,是歷史上真正的好命皇帝。

試想,如果沒有他的先祖們的苦心經營,尤其是「文景之治」的深厚積累,又何來「漢武盛世」?恐怕只能落得隋煬帝那樣的下場罷了。正如初唐宰相馬周的評論那樣:「向使高祖之後,即有武帝,則天下必不能全。」

隋朝疆域圖

漢武帝的一生,是複雜的一生。說他複雜,是因為在他的一生中,事非功過,無一人能簡單地評說清楚:他嗜殺好戰,開疆拓土;他迷信神仙,揮霍無度;他迷戀強權,冷酷無情;他荼毒生民和官員,卻又為後世中華奠定了政治版圖。

到了武帝中後期,國家財政虧空,賦稅、兵役、徭役逼得百姓喘不過氣來。武帝晚年,出現了「天下虛耗,人復相食」的局面。

百姓喫不上飯,被迫流亡他鄉,這也預示著社會矛盾的激化和不穩定。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各地陸續爆發了農民起義,起義軍到處攻佔城池,殺戮官吏。武帝盛怒之下,大肆屠殺起義軍,甚至還誅連普通百姓。可武帝用盡了一切手段,卻無法鎮壓起義,反而愈演愈烈。

由此可見,如果把隋煬帝換成漢武帝,隋朝同樣會死翹翹,有可能會比隋煬帝敗得更徹底。


非得穿越比來比去,把你魂穿到王思聰,熊貓會倒閉嗎?


論個人能力兩人都是天資聰明,過目不忘,甚至都是雄才大略。但楊廣的心理素質明顯差的遠。漢武帝不僅雄才大略,而且有大局觀,從他徵討四方的先後順序來說,他是做了完善的規劃。若是給他隋朝的國力估計他高興還來不及。煬帝主要引起的是關隴貴族的不滿,加上他的手段和手腕並不高明還有些操之過急。反觀漢武帝劉徹,心思及其細膩,政治手腕強硬且高明,在位五十三年,從未有過政治危機,懂得循序漸進。如果換作漢武帝,隋朝必定不會二世而亡,或許版圖還會擴大不少。


這樣的問題很無聊,


那還有李世民啥事啊,李世民做個將軍,丞相都可以


我覺得很大概率不會,漢武帝在征伐天下之前,已經完成了政治制度的改革,他不僅靠文景的家底,也靠自己的政治手腕和戰略眼光。而隋煬帝在折騰之前,並沒有消除隋朝的不穩定因素,就盲目折騰不亡纔怪。


嗯,不好說。

隋朝剛開國,地位還沒坐穩呢,就開始「折騰」。漢武帝「折騰」離不開前面文景之治。如果沒有文景之治的話漢武帝(就像隋煬帝)大動干戈的折騰,可能也會走向衰敗。

個人觀點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