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說真知行就「如好好色」,「如惡惡臭」,強調了良知先天存在於人內心,好好色,惡惡臭就是一種致良知,是自然的反應。

那麼如果一個人一直不洗澡,我要是不表現出厭惡,是不是沒有踐行「知行合一」?我要是表現出來了,算不算知行合一了,雖然感覺會被打…


我相信我們人生中, 總是不乏那些, 明明沒有戀愛經驗, 但是當他們的朋友碰到什麼戀愛問題, 他們卻可以給出很多好的建議。 不單單是戀愛問題, 很多時候, 我們自己朋友碰到了一些人生的問題, 我們總能很客觀的給與他們一些非常好的意見。

其實, 就算是現在, 如果我問起你, 如何讓生活更精彩, 更充實, 其實每個人都會給我一個很不錯的方法。 而且這些方法可以精確到每天的一個小時內, 我們該怎麼做才會讓它得到充分的價值。

在了解聖學之前, 回答「為什麼我們總是可以給別人很好的意見, 但是換了是自己, 卻總是做不到」會是一個很好的途徑。

所以, 到底為什麼?

當我們給別人意見或者方法的時候, 我們移除了在做每個決定前一個很重要的因數, 那就是「情感」。 當我們回答我們朋友問題的時候, 我們專註的不是他當下的情感, 更多的是, 「什麼才是對的」。

正是因為我們能將「情感」擺在第二位, 而把「什麼才是對的」擺在第一位, 所以當我們給別人意見的時候, 我們的意見很多時候都是一針見血, 就算不是, 那也是我們在當下那個時間點能夠給出的最好的意見。

而且我們也知道, 如果我們真的按照自己所給出的意見去活自己的生活的話, 我們會進步, 而且很快。 就算昨天的意見有點瑕疵, 但是今天的我們能將其改善, 我們每天都在改善, 都在進步。

換句話說, 如果我們可以做到無悲無喜, 不知疲樂, 像機器一般只做這一刻我們覺得什麼是最正確的決定, 那麼我們已經非常接近聖人所說的」無所不能「。

因為, 到了那種境界, 我們還會擔心達不成任何自己想要的目的嗎?

在以上構想的合理上, 我們可以在回頭看看聖學。 聖學的基礎不出於以下幾個字:

」格物致知」, 「克己復禮」, 「去私慾」。

如果我們真的能做到以上這些字的話, 結果是什麼?

結果是, 在我們面對任何人生抉擇的時候, 我們都可以把」情感「擺在了第二位, 而把「什麼才是對的「擺在第一位, 從而作出至少在當下最正確的決定。 連接以上」總是可以給朋友很好意見「的思想實驗(Thought Experiment), 我們可以總結聖學的正確性, 也可以總結」格物致知」就是通往聖學的唯一途徑。

在證明聖學基礎的正確信後, 我們接下來要證明的是, 它的可行性。

我們人, 真的可以做到無喜無悲, 面對一切都沒有情感嗎? 真的可以做到, 無色慾, 無食慾,和其他的七情六慾嗎?

答案是做不到。 而我的答案是, 就算能做到, 也不要去做。 因為當你真的能做到這些, 你也已經不是人了, 更別提聖人。

更何況,聖學從來也不曾教導過要人除去七情六慾, 做個無知覺的行屍走肉。 聖學教的是, 學會控制情感, 將它擺在對與錯的後面。

比如, 何為「勇氣」?

如果一個人天不怕地不怕, 他的所作所為真的叫「勇氣」? 我覺得不是。

但是如果一個人在面對一個讓自己害怕的瑟瑟發抖的物或事的面前, 他仍然選擇不去逃避, 而是堅持去做自己覺得是對的事, 就算兩腿發麻, 抖的不受控制, 他還是仍然前進, 這, 才是」勇氣「 。

所以在「勇氣」的前提下, 我們必須要有「害怕」的「情感」, 但是就算有著這個「情感」, 我們仍然選擇去做自己覺得對的事, 這為之「勇氣」。

聖學即是如此。 它不曾教導我們去學會變得無喜無悲, 而是去學會,在喜怒哀樂面前, 仍然作出對的選擇。

這也可以說是王陽明老先生所說的「知行合一」, 明明知道向前走才是勇氣, 最後卻選擇逃跑, 那我們真的知道何為勇氣嗎?。

所以, 如果我們的人生, 曾幾何時, 做出過一些「勇敢」的事, 雖然它們只是曇花一現, 但是它們也證明了聖學的可行性。

那就是,我們有能力將情感放在第二位,不被它所左右,而將對的事擺在第一位。 從而可以做出在當下最正確的決定。

古人不乘欺吾, 孔子不乘欺吾, 孟子不乘欺吾, 王陽明不乘欺吾。

(最後,其實格物致知就是克己復禮, 就是去私慾。 去私慾, 克己復禮其實就是格物致知。 所以聖學的基礎只有四個字「格物致知」)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說明你比一般只把「知行合一」掛在嘴上的人更進了一步,嘗試檢驗他的實用性。這裡很容易產生一個誤區,誤把「知行合一」=「隨心所欲」。實際這裡「知」是「良知」,而每個人都不會無緣無故選擇一個月不洗澡,所以我解決這個問題的出發點是踐行「良知」,也就是需要切身去想如何幫他。但幫他也分時間,地點,人物,意圖等來決定我的「行」。如在某餐廳碰到這麼一個乞丐,而我是一個食客,我會點一碗飯,讓服務員給他。如果他是我的某個邋遢的寢室室友,我會直接告訴他,你這麼不對。如果他是我兒子,我會二話不說就扔進澡盆里。不同的條件下,「行」都會有不同的反應。具體反應是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每一個「行」背後都有「良知」支撐。以上,便是知行合一的踐行。

不過這絕不容易,竊以為「致良知」中最難的是辨別怎麼做才是「良」,而擁有這種能力需要「事上煉」,所以,如果想要達到「致良知」得從日常做起。比如試一試,在下雨天,問一位不認識的沒帶傘的路人去哪,然後送他/他過去。做一件事有的時候比讀十本書收穫還多。


注意那個「如」字,只是打比方。不是說喜歡美女、討厭臭味就是「良知」。喜歡美女、討厭臭味是人之常情,不待思索、自然而然,所以古人打這個比方,讓人明白什麼叫作「誠意」——誠意則知行合一。「良知」所好(音浩)的只是天理、所惡(音物)的只是人慾,如果能聽從良知的好惡(音浩物),就是知行合一。

知…知道,理解。行…行為,表現。你能理解對方不洗澡的原因嗎?如果你不理解,那麼你表現出來的就是知行合一。如果你理解了,善意的告訴他,這也是知行合一。但是我們大部分認為的知行合是一個標準答案,其實沒有標準。只要能成事,不害人,為眾生,在此基礎上理解,行動才是知行合一


道理都懂了,去作為,身心合一為真。但是現在人人都知道無私奉獻是對的,但遇到利益的考驗現實的大環境,還是利己為多,背道而馳,就是不能合一。


你不說他也知道 因為他也有良知 ,你說了 會提醒他。怕被打的心裡也是良知.


心裡想的,嘴上說的,手上做的,別無二致,就叫知行合一


《說文解字》的解釋:知,詞也。詞,意內而言外也。行,動的集稱。知行合一,想說做,三位一體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知,行之始,行,知之成;知,行的主意,行,知的功夫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知行合一是有調調,有層次的。洗澡這件事兒,要搞「知行合一「也成,挨不挨打但看你的知給你的行出什麼主意了


我說個關係不大的。選自《印光法師文鈔》

挽回世道人心標本同治錄序

世出世間之理,不外心性二字。世出世間之事,不外因果二字。心性之理微,雖聖人猶有所不知。因果之事顯,縱愚夫亦可以略曉。聖人慾天下永太平,人民常安樂,特作大學,以示其法。開章即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然明德,乃人各自具。由無克念省察之功,則明德被幻妄私慾所蔽,不能顯現而得受用。

其明之之法,在於克念。克念之工夫次第,在於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物者何,即隨境所生,不合天理,不順人情之幻妄私慾,非外物也。由此私慾固結於心,則所有知見,皆隨私慾而成偏邪。如貪名貪利者,只知有利,不知有害,竭力營為,或至身敗名裂。愛妻愛子者,只知妻子之好,不知妻子之惡,養成禍胎,或至蕩產滅門者,皆由貪與愛之私慾所致也。若將此不合情理之私慾,格除凈盡,則妻子之是是非非自知,名利之得之以道,不須夤緣妄求矣。

此物字,先要識得是幻妄不合情理之私慾,則其格除,乃易易事。否則盡平生力,不奈彼何。縱讀盡世間書,也只成得一個依草附木,隨波逐浪漢。甚矣,私慾之物之禍大也。若知此物是吾人生死怨家,決不令彼暫存吾心,則即心本具之正知自顯。正知顯,而意誠,心正,身修,順流而導,勢如破竹,有不期然而然者。人皆可以為堯舜,人皆可以作佛。以一切人民,各具明德。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其不能為堯舜,不能作佛者,皆由私慾錮蔽,不奮克念之功,遂致從劫至劫,隨私慾轉,輪迴六道,了無出期,可不哀哉。

然專以格致為訓,不以因果相輔而導者,或難奮發大心,勵志修持也。吾常曰,因果者,聖人治天下,佛度眾生之大權也。約佛法論,從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約世法論,何獨不然。故孔子之贊周易也,最初即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夫積善,積不善,因也,餘慶,餘殃,則果矣。又既有餘慶餘殃,豈無本慶本殃。本慶本殃,乃積善積不善之人來生後世所得之果,當大於餘慶餘殃之得諸子孫者百千萬倍。凡夫不得而見,何可認之為無乎。喻如黑夜不見一切物,不得謂一切物悉皆消滅矣。箕子之陳洪範也,末後方說,向用五福,威用六極。五福,六極,乃示前生之因,為今生之果。向,順也。用,以也,得也。㈠壽, ㈡富, ㈢康寧, ㈤考終命,乃前生修道修德所感之果。㈣攸好德,乃前生修道修德之習性也。極,窮厄也。威,義當作違,悖逆也。謂前生所作所為,悖逆道德,致今生得 ㈠橫死之凶,與夭壽之短折,(凶與短折,合為第一。) ㈡及身不康之疾, ㈢心不寧之憂 ,㈣用不足之貧, ㈤貌丑之惡, ㈥身無能力之弱也。

儒者昧於前因後果,一一歸於王政,不幾滅天理而誣王政乎。小兒生於富貴家則享福,生於貧賤家則受苦,豈王政分別令生乎。故經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洪範,乃大禹所著,箕子以陳於武王者。末後五福六極之說,發明三世因果之義,極其確切。

宋儒謂,佛說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乃為騙愚夫愚婦奉彼教之據,實無其事。斷以人死之後,形既朽滅,神亦飄散,縱有剉斫舂磨,將何所施。神已散矣,令誰受生。在彼斷其必無因果,而春秋傳,史,漢中,每有冤殺者作祟,蒙恩者報德,種種事實,悉是前賢為佛教預為騙人之據乎。既無因果,無有後世,則堯桀同歸於盡,誰肯孜孜修持,以求身後之虛名乎。以實我已無,虛名何用。由茲善無以勸,惡無以懲。又加以特唱高調,令人為善,須無所為,以有所為而為善即是惡,此種邪說,誤陷國家社會不淺。無知之人,欽其高明,絕無一念欲為善矣。有智之人,痛裂心肝,以完全將聖人循循善誘之道廢之,以聖人之資格期人。然聖人亦非無所為而為善者。孔子行年七十,尚欲天假或五或十之數年,以期學易而免大過。一部易經,無非示人趨吉避凶,戰兢惕厲,克念修持之道。若如彼說,則伏羲,文王,周公,孔子,皆成錯誤教人為惡之罪魁禍本也,有是理乎。

人情如水,因果如堤。宋儒極力辟駁因果,以為是如來騙人奉教之據。而儒經中所說因果,何得又是實有乎。彼欲闢佛以衛儒,卒致今日廢經廢倫之慘劇,實行獸化,此種惡劇,皆由彼所唱之高調演出,俾人道或幾乎熄。

費子智儼,昔曾深受程朱之毒。及其年老而閱歷深,世亂而知禍本。於是皈依三寶,遍閱群書,於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之事迹,略錄大概,冀閱者棄斷滅之邪見,遵儒佛之洪規。果能人各依行,則世返唐虞,人敦禮教,以互相殘殺之毅力,作互相維持之大業,故名其書曰,挽回世道人心標本同治錄。以醫家治病,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如其人咽喉腫脹,二便不通,不先用消腫通便之劑,則其人即死,雖有治本之法,絕無可用之地,故先治標。其餘各標病,但將臟腑調理好,標病不治自無矣。格物,致知,慎獨,克念,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之事理,從凡夫地,乃至成聖作佛,均不可離。孔子以德不修,學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為憂。如來所說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一一皆是因果。若無因果,則人與禽獸無異矣,可妄說乎。(續.卷下)

(民國己卯冬作  時年七十九)

我的意思是,深信因果,大力提倡因果之說,不肯行善的人,因為害怕報應,也自然勉強行善了。天生惡毒的人,因為害怕報應,也勉強不敢作惡了。這是挽回世道人心的根本,除此之外,在別的地方講求挽回世道的方法,都是旁枝末節。


問題分解的太複雜了是容易講細講明白的,但也有時不一定起到良好的效果!

知行合一吧!我沒那麼深的理解,既然有緣回答你的問題,那我就嘮嘮。知行合一是要講求方式方法的,是要跟天時地利人和配合的,(雲山霧罩是吧!),其實很簡單,就是在他高興的時候心情不錯的時候再委婉的提出來,畢竟你是在挑人家毛病。首先你得跟他講明了,你就可以說:我要給你提個建議你聽了後覺得對你就聽不對全當我沒說,你可不準生氣哈!哈哈哈,然後你可以繼續往下說……後面看你發揮了,主要還是要長點眼事兒才可以

先生只有一個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理,都是致良知的意思,只不過不同階段的提法不同。先生最後發現,還是說致良知最合理。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