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说真知行就「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强调了良知先天存在于人内心,好好色,恶恶臭就是一种致良知,是自然的反应。

那么如果一个人一直不洗澡,我要是不表现出厌恶,是不是没有践行「知行合一」?我要是表现出来了,算不算知行合一了,虽然感觉会被打…


我相信我们人生中, 总是不乏那些, 明明没有恋爱经验, 但是当他们的朋友碰到什么恋爱问题, 他们却可以给出很多好的建议。 不单单是恋爱问题, 很多时候, 我们自己朋友碰到了一些人生的问题, 我们总能很客观的给与他们一些非常好的意见。

其实, 就算是现在, 如果我问起你, 如何让生活更精彩, 更充实, 其实每个人都会给我一个很不错的方法。 而且这些方法可以精确到每天的一个小时内, 我们该怎么做才会让它得到充分的价值。

在了解圣学之前, 回答「为什么我们总是可以给别人很好的意见, 但是换了是自己, 却总是做不到」会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所以, 到底为什么?

当我们给别人意见或者方法的时候, 我们移除了在做每个决定前一个很重要的因数, 那就是「情感」。 当我们回答我们朋友问题的时候, 我们专注的不是他当下的情感, 更多的是, 「什么才是对的」。

正是因为我们能将「情感」摆在第二位, 而把「什么才是对的」摆在第一位, 所以当我们给别人意见的时候, 我们的意见很多时候都是一针见血, 就算不是, 那也是我们在当下那个时间点能够给出的最好的意见。

而且我们也知道, 如果我们真的按照自己所给出的意见去活自己的生活的话, 我们会进步, 而且很快。 就算昨天的意见有点瑕疵, 但是今天的我们能将其改善, 我们每天都在改善, 都在进步。

换句话说, 如果我们可以做到无悲无喜, 不知疲乐, 像机器一般只做这一刻我们觉得什么是最正确的决定, 那么我们已经非常接近圣人所说的」无所不能「。

因为, 到了那种境界, 我们还会担心达不成任何自己想要的目的吗?

在以上构想的合理上, 我们可以在回头看看圣学。 圣学的基础不出于以下几个字:

」格物致知」, 「克己复礼」, 「去私欲」。

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以上这些字的话, 结果是什么?

结果是, 在我们面对任何人生抉择的时候, 我们都可以把」情感「摆在了第二位, 而把「什么才是对的「摆在第一位, 从而作出至少在当下最正确的决定。 连接以上」总是可以给朋友很好意见「的思想实验(Thought Experiment), 我们可以总结圣学的正确性, 也可以总结」格物致知」就是通往圣学的唯一途径。

在证明圣学基础的正确信后, 我们接下来要证明的是, 它的可行性。

我们人, 真的可以做到无喜无悲, 面对一切都没有情感吗? 真的可以做到, 无色欲, 无食欲,和其他的七情六欲吗?

答案是做不到。 而我的答案是, 就算能做到, 也不要去做。 因为当你真的能做到这些, 你也已经不是人了, 更别提圣人。

更何况,圣学从来也不曾教导过要人除去七情六欲, 做个无知觉的行尸走肉。 圣学教的是, 学会控制情感, 将它摆在对与错的后面。

比如, 何为「勇气」?

如果一个人天不怕地不怕, 他的所作所为真的叫「勇气」? 我觉得不是。

但是如果一个人在面对一个让自己害怕的瑟瑟发抖的物或事的面前, 他仍然选择不去逃避, 而是坚持去做自己觉得是对的事, 就算两腿发麻, 抖的不受控制, 他还是仍然前进, 这, 才是」勇气「 。

所以在「勇气」的前提下, 我们必须要有「害怕」的「情感」, 但是就算有著这个「情感」, 我们仍然选择去做自己觉得对的事, 这为之「勇气」。

圣学即是如此。 它不曾教导我们去学会变得无喜无悲, 而是去学会,在喜怒哀乐面前, 仍然作出对的选择。

这也可以说是王阳明老先生所说的「知行合一」, 明明知道向前走才是勇气, 最后却选择逃跑, 那我们真的知道何为勇气吗?。

所以, 如果我们的人生, 曾几何时, 做出过一些「勇敢」的事, 虽然它们只是昙花一现, 但是它们也证明了圣学的可行性。

那就是,我们有能力将情感放在第二位,不被它所左右,而将对的事摆在第一位。 从而可以做出在当下最正确的决定。

古人不乘欺吾, 孔子不乘欺吾, 孟子不乘欺吾, 王阳明不乘欺吾。

(最后,其实格物致知就是克己复礼, 就是去私欲。 去私欲, 克己复礼其实就是格物致知。 所以圣学的基础只有四个字「格物致知」)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说明你比一般只把「知行合一」挂在嘴上的人更进了一步,尝试检验他的实用性。这里很容易产生一个误区,误把「知行合一」=「随心所欲」。实际这里「知」是「良知」,而每个人都不会无缘无故选择一个月不洗澡,所以我解决这个问题的出发点是践行「良知」,也就是需要切身去想如何帮他。但帮他也分时间,地点,人物,意图等来决定我的「行」。如在某餐厅碰到这么一个乞丐,而我是一个食客,我会点一碗饭,让服务员给他。如果他是我的某个邋遢的寝室室友,我会直接告诉他,你这么不对。如果他是我儿子,我会二话不说就扔进澡盆里。不同的条件下,「行」都会有不同的反应。具体反应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每一个「行」背后都有「良知」支撑。以上,便是知行合一的践行。

不过这绝不容易,窃以为「致良知」中最难的是辨别怎么做才是「良」,而拥有这种能力需要「事上炼」,所以,如果想要达到「致良知」得从日常做起。比如试一试,在下雨天,问一位不认识的没带伞的路人去哪,然后送他/他过去。做一件事有的时候比读十本书收获还多。


注意那个「如」字,只是打比方。不是说喜欢美女、讨厌臭味就是「良知」。喜欢美女、讨厌臭味是人之常情,不待思索、自然而然,所以古人打这个比方,让人明白什么叫作「诚意」——诚意则知行合一。「良知」所好(音浩)的只是天理、所恶(音物)的只是人欲,如果能听从良知的好恶(音浩物),就是知行合一。

知…知道,理解。行…行为,表现。你能理解对方不洗澡的原因吗?如果你不理解,那么你表现出来的就是知行合一。如果你理解了,善意的告诉他,这也是知行合一。但是我们大部分认为的知行合是一个标准答案,其实没有标准。只要能成事,不害人,为众生,在此基础上理解,行动才是知行合一


道理都懂了,去作为,身心合一为真。但是现在人人都知道无私奉献是对的,但遇到利益的考验现实的大环境,还是利己为多,背道而驰,就是不能合一。


你不说他也知道 因为他也有良知 ,你说了 会提醒他。怕被打的心里也是良知.


心里想的,嘴上说的,手上做的,别无二致,就叫知行合一


《说文解字》的解释:知,词也。词,意内而言外也。行,动的集称。知行合一,想说做,三位一体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知,行之始,行,知之成;知,行的主意,行,知的功夫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知行合一是有调调,有层次的。洗澡这件事儿,要搞「知行合一「也成,挨不挨打但看你的知给你的行出什么主意了


我说个关系不大的。选自《印光法师文钞》

挽回世道人心标本同治录序

世出世间之理,不外心性二字。世出世间之事,不外因果二字。心性之理微,虽圣人犹有所不知。因果之事显,纵愚夫亦可以略晓。圣人欲天下永太平,人民常安乐,特作大学,以示其法。开章即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然明德,乃人各自具。由无克念省察之功,则明德被幻妄私欲所蔽,不能显现而得受用。

其明之之法,在于克念。克念之工夫次第,在于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物者何,即随境所生,不合天理,不顺人情之幻妄私欲,非外物也。由此私欲固结于心,则所有知见,皆随私欲而成偏邪。如贪名贪利者,只知有利,不知有害,竭力营为,或至身败名裂。爱妻爱子者,只知妻子之好,不知妻子之恶,养成祸胎,或至荡产灭门者,皆由贪与爱之私欲所致也。若将此不合情理之私欲,格除净尽,则妻子之是是非非自知,名利之得之以道,不须夤缘妄求矣。

此物字,先要识得是幻妄不合情理之私欲,则其格除,乃易易事。否则尽平生力,不奈彼何。纵读尽世间书,也只成得一个依草附木,随波逐浪汉。甚矣,私欲之物之祸大也。若知此物是吾人生死怨家,决不令彼暂存吾心,则即心本具之正知自显。正知显,而意诚,心正,身修,顺流而导,势如破竹,有不期然而然者。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作佛。以一切人民,各具明德。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其不能为尧舜,不能作佛者,皆由私欲锢蔽,不奋克念之功,遂致从劫至劫,随私欲转,轮回六道,了无出期,可不哀哉。

然专以格致为训,不以因果相辅而导者,或难奋发大心,励志修持也。吾常曰,因果者,圣人治天下,佛度众生之大权也。约佛法论,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约世法论,何独不然。故孔子之赞周易也,最初即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夫积善,积不善,因也,余庆,余殃,则果矣。又既有余庆余殃,岂无本庆本殃。本庆本殃,乃积善积不善之人来生后世所得之果,当大于余庆余殃之得诸子孙者百千万倍。凡夫不得而见,何可认之为无乎。喻如黑夜不见一切物,不得谓一切物悉皆消灭矣。箕子之陈洪范也,末后方说,向用五福,威用六极。五福,六极,乃示前生之因,为今生之果。向,顺也。用,以也,得也。㈠寿, ㈡富, ㈢康宁, ㈤考终命,乃前生修道修德所感之果。㈣攸好德,乃前生修道修德之习性也。极,穷厄也。威,义当作违,悖逆也。谓前生所作所为,悖逆道德,致今生得 ㈠横死之凶,与夭寿之短折,(凶与短折,合为第一。) ㈡及身不康之疾, ㈢心不宁之忧 ,㈣用不足之贫, ㈤貌丑之恶, ㈥身无能力之弱也。

儒者昧于前因后果,一一归于王政,不几灭天理而诬王政乎。小儿生于富贵家则享福,生于贫贱家则受苦,岂王政分别令生乎。故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洪范,乃大禹所著,箕子以陈于武王者。末后五福六极之说,发明三世因果之义,极其确切。

宋儒谓,佛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乃为骗愚夫愚妇奉彼教之据,实无其事。断以人死之后,形既朽灭,神亦飘散,纵有剉斫舂磨,将何所施。神已散矣,令谁受生。在彼断其必无因果,而春秋传,史,汉中,每有冤杀者作祟,蒙恩者报德,种种事实,悉是前贤为佛教预为骗人之据乎。既无因果,无有后世,则尧桀同归于尽,谁肯孜孜修持,以求身后之虚名乎。以实我已无,虚名何用。由兹善无以劝,恶无以惩。又加以特唱高调,令人为善,须无所为,以有所为而为善即是恶,此种邪说,误陷国家社会不浅。无知之人,钦其高明,绝无一念欲为善矣。有智之人,痛裂心肝,以完全将圣人循循善诱之道废之,以圣人之资格期人。然圣人亦非无所为而为善者。孔子行年七十,尚欲天假或五或十之数年,以期学易而免大过。一部易经,无非示人趋吉避凶,战兢惕厉,克念修持之道。若如彼说,则伏羲,文王,周公,孔子,皆成错误教人为恶之罪魁祸本也,有是理乎。

人情如水,因果如堤。宋儒极力辟驳因果,以为是如来骗人奉教之据。而儒经中所说因果,何得又是实有乎。彼欲辟佛以卫儒,卒致今日废经废伦之惨剧,实行兽化,此种恶剧,皆由彼所唱之高调演出,俾人道或几乎熄。

费子智俨,昔曾深受程朱之毒。及其年老而阅历深,世乱而知祸本。于是皈依三宝,遍阅群书,于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迹,略录大概,冀阅者弃断灭之邪见,遵儒佛之洪规。果能人各依行,则世返唐虞,人敦礼教,以互相残杀之毅力,作互相维持之大业,故名其书曰,挽回世道人心标本同治录。以医家治病,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如其人咽喉肿胀,二便不通,不先用消肿通便之剂,则其人即死,虽有治本之法,绝无可用之地,故先治标。其余各标病,但将脏腑调理好,标病不治自无矣。格物,致知,慎独,克念,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理,从凡夫地,乃至成圣作佛,均不可离。孔子以德不修,学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为忧。如来所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一一皆是因果。若无因果,则人与禽兽无异矣,可妄说乎。(续.卷下)

(民国己卯冬作  时年七十九)

我的意思是,深信因果,大力提倡因果之说,不肯行善的人,因为害怕报应,也自然勉强行善了。天生恶毒的人,因为害怕报应,也勉强不敢作恶了。这是挽回世道人心的根本,除此之外,在别的地方讲求挽回世道的方法,都是旁枝末节。


问题分解的太复杂了是容易讲细讲明白的,但也有时不一定起到良好的效果!

知行合一吧!我没那么深的理解,既然有缘回答你的问题,那我就唠唠。知行合一是要讲求方式方法的,是要跟天时地利人和配合的,(云山雾罩是吧!),其实很简单,就是在他高兴的时候心情不错的时候再委婉的提出来,毕竟你是在挑人家毛病。首先你得跟他讲明了,你就可以说:我要给你提个建议你听了后觉得对你就听不对全当我没说,你可不准生气哈!哈哈哈,然后你可以继续往下说……后面看你发挥了,主要还是要长点眼事儿才可以

先生只有一个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理,都是致良知的意思,只不过不同阶段的提法不同。先生最后发现,还是说致良知最合理。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