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觀察,事事無礙。事事無礙即中道。


三昧是定的意思。「心一鏡性,只是看著。」可以算是一種三昧境界。

"緣起性空,了了分明"的境界更高一點,但這個「了了分明」是有點疑問的,又有點往下拖的意思。

能做到緣起性空,的確就是事事無礙了。不過「如是觀察」和「了了分明」一樣,又有點問題了。

事物本來如此,並非只是「觀察」。


謝謝邀請。

首先有個重要的前提,回答與佛學相關的問題,必須做到有典而出,有據可依。不能根據個人理解詮釋佛學。我們都沒有開悟,一切個人的見解,體會都是無明的產物,可能自我感覺良好,但其本質都是說瞎話。所以說,但凡聊到佛學話題,都必須有典有據,所講觀點都必須從大德開示,經論典籍裡面提取。不能興之所至張口就來。所以,註定寫一個答案要找資料找到吐血。

以下為答案。

三昧,是心定於一處而不動,故曰定。

緣起性空,從緣起的層面講叫做因果法,從性空的層面講叫第一義諦。前世造的因,今生感得果,前半生造的因,後半生感的果,或者是昨天造的因,今天感得果。深信因果,從因推到果,從果推到因,都順遂世間和出世間的苦樂因果。你真正地死咬定了誰的都不聽,連自己的都不聽,就聽因果的。如果你隨順著因果行,將來馬上能夠徹悟第一義諦,所以以前的徹悟禪師就講過,深信因果者必然要大明於心性。就是一定會大大地明白心性道理,這就是第一義諦。如果你真正地深信因果了,果來的時候你還會驚,還會動嗎?因為它是因果很自然。

什麼叫作於第一義?心不驚動,善解大乘的畢竟空義,聽到萬法皆空的時候,覺得說的是對的,能受得了。聽到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的時候能受得了,然後還用功不懈有所領悟,這就是於第一義心不驚動。


三昧 南懷瑾居士很多書里解釋過:

三昧是定慧等持的境界,文字可以描述的,但需要實證達到的境界。


緣起性空,事事無礙。當下即是,當體即空。本來寂靜,本無矛盾。執空非空,執有非有。—&>中道。


阿婆頗那伽三摩地。「是故意識滅,七識亦滅。」


還差的遠呀,正信正解正行都不可缺,要不就要狂了


不能回答,未聖言聖,大妄語了,推薦《印祖文鈔》之《念佛三昧摸象記》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