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要说的是我很喜欢季羡林先生的文字,对他的学术脉络略有了解,但季羡林先生不是什么大师,更不是一些人口中的国学大师。

季羡林先生学术重点在于东方学和比较文学。这两个领域都是比较冷门的区域。季羡林先生回国后不久就任北京大学东语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也在例如古代印度等东方古老国家的文字,翻译过大部头的《罗摩衍那》。季羡林先生同时从事比较文学的研究,这一方面钱锺书著力最多,季羡林先生属于玩票的性质。

季羡林先生是一个大学者,一个真实的人,有时候近乎可笑近乎天真,但仍不失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

某些人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试图给季羡林先生安上「国学大师」的帽子,季羡林先生多次表示自己不领情更不接受。虽然季羡林先生有一定的国学修养,但离「国学大师」实在差得太远。

现在有些人热衷于造神,热衷于塑像。有些弟子急于拔高自己的老师,目的就是借此抬高自己。老师离开了,把老师打扮成大师,自己就是大师的传人,然后以这样的身份招摇撞骗混吃混喝,这样的弟子太多了。

季羡林先生是一个真正的学者,绝不是某些人口中的国学大师。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季羡林算个狗屁的国学大师。完全被吹出来的。季羡林说,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

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人性都是一样的,这在哲学上叫普遍性。所以,不可能大多数人的人生无意义,而少数人的人生有意义。季羡林最恶毒的话说,有些坏人是不可能改好的。季羡林这种思想就是不平等的来源。儒家说修身齐家。季羡林与儿子一直都是仇敌一样。自己不修身,怎么能齐家。所以就知道季羡林是个非常失败的人。

中国就没人了,逮住一个就吹。什么文怀沙,季羡林。只要活得久一点,就是大师。也不管他们有没有什么成就。


既然不了解人家的学问,有什么资格对是不是大师说三道四?实是可笑,更不量力。

至于说人品,就凭儿子的那点瑕疵和临终之前住了几年病房?

大师不是圣人,即便圣人,焉能无过?

如此非议大师,无非就是为了证明「中―国当今无―大―师」的谬论,从而为进一步抹―黑―

中―国制造理由。

有些人,为了抹―黑,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世界上只有两个人懂吐火罗文字,一个就是他,一个就是他土地,研究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在学术上造诣极高


王林还是大师呢!


就是一个研究印度文化的专家,在国内,这种专业能混口饭吃就不错了。


他根本不配成称为大师!人品不够格。


季羡林是研究吐火罗文的学者,称大学者可以,称大师则有过之


主要是权高位重。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