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呢,大致可以分这样几类,一是圈内圈外人都认可,都认为这是好字,圈内人认为法度森严、风格独特、功夫深厚、用笔老道、点画精准、结体自然等等,圈外人就两个字:漂亮!历史传统中的书法大家基本上都属于这一类。二是圈内人认可,圈外人不认可,有些书法大家的字如果不标明是谁的,一般不搞书法的看其作品,会觉得不怎么样,甚至很差,比如欧阳中石、于右任,还有好多大草书家等。三是圈内人不认可,但圈外人认可,其实就是所谓的江湖体,画字、描字之类,不得不说,有些江湖体就某些特定的字而言,其形还真漂亮。但是之前这三类都还不是丑书,丑书是第四类,圈内争议很大,认可的人偏少,圈外完全不认可,基本特点就是无法、无章、难识别、以所谓乱涂乱画标新立异,这就是丑书真,这样的字特别是圈外人一看头都大了,绝不会看第二眼。而郑板桥的字,不说别的,其独特的风格无论是圈内人还是圈外人,当你看到他的作品时,有吸引你继续看下去的魅力,仅从这一点说,也完全不是丑书,但的确他的书法不宜初学者去触碰。


郑板桥的书法可不是丑书,是有水平的。郑板桥的书风融篆、隶、楷、行于一体,面目奇异。在当时的江南一带粉丝众多,备受推崇。也因为这个原因,他的作品流传于世很多,粉丝多了模仿者就多,因此山寨的板桥书法也多,到了现在有时候真品赝品都分不清楚了。

郑板桥是参见过科举考试的人,因此楷书上人家当初是下过很大功夫的,楷书学的是欧阳询的字,结体端庄紧密,小楷尤其工整,就是当初科举考试必须写的「馆阁体」。但郑板桥毕竟是个不安分的人,思想活跃,因此考中进士后就放弃了这种呆板的「馆阁体」了,转而向能表现自己性情的书体发展,不断探求个人风格。他曾经作诗云:「蝇头小楷太匀停,长恐工书损性灵。」

乾隆十七年撰写的《城隍庙碑记》是其楷书的代表作,已经打破了方正平严,开始出现攲侧结体和伸展撇捺的特征。中年以后他去到扬州卖画,顺便也混入了当地的书画圈里,随著与外界的交往增多,眼界也开阔了,在书法的取法来源上也开始开阔思路,转向宋代的苏轼和黄庭坚。他曾经自称:

平生爱学高司寇且园先生书法,而且园实出于坡公,故坡公书为我远祖也。坡书肥厚短悍,不得其秀,恐至于蠢。故又学山谷书,飘飘有攲侧之势。

而关于板桥同志的书体名称「六分半」书来历,众说纷纭,有的说他是取汉隶(八分书)的一半,另外一半来自篆、楷、草体。然而板桥同志自己却说:

板桥即无涪翁之劲拔,又鄙松雪之滑俗,徒矜奇异,床为真、隶相参之法,而杂以行草。

所以关于「六分半」书的称谓,应该从板桥的机智与玩世不恭的态度上理解,不必刻舟求剑,强分比例。


可以肯定的是,郑板桥的书法并不是丑书。之所以会有人将他的书法和丑书联系起来,是由于他们并没有搞清丑书的本质而做出的错误判断。

一、丑书是写的很丑的书法吗?

很多人认为所谓丑书,就是写的很丑的书法。实际上写的丑不丑和他是不是丑书是两回事。

我们可以说,只要我们确定它是丑书的书法,那么基本上不管写的怎么样,他都是丑的。所以「丑书是丑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但是,是不是丑的字就算丑书呢?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正如我们说郑板桥的字一样,郑板桥的字可以说是丑的,但是郑板桥的书法却算不上丑书。可见是不是丑书并不是由书法的造型本身决定的,她必须依靠某些特殊的、客观的标准才可以的。

也就是说,丑和美,是人的主观理解,不同的个人有不同的看法。一些人看起来非常丑的东西,在某些人看来是美丽动人的。所以依靠人的主观审美是不可靠的,我们必须依靠某些客观的东西。

二、书法的千年大法

这个不变的东西就是书法的「法」。

关于书法之法的概念,历代有不同的争论,但是可以确定的一点是,书法的法包括书法的笔法、结构、章法等多个部分。

在中国书法史上,对于千年不变之法这一概念最早涉及到的人是赵孟𫖯。赵孟𫖯对于王羲之的《兰亭序》钦佩不已,在学习临摹之余,他写下了自己对于书法的认识和感叹,这就是流传于后世的著名的《兰亭十三跋》。

在《兰亭十三跋》中,赵孟𫖯对于这个问题做了一个详细的论证,他说:

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这句话相比大家都很熟悉。而这里面赵孟𫖯说的「千古不易」,意思就是千百年来不曾改变的东西。这句话的「主语」是「用笔」,可见赵孟𫖯认为用笔就是千古不易之法了。用笔,顾名思义,就是是用毛笔的方法。对应于书法的三要素中,就是笔法。

所以,赵孟𫖯说用笔之法是千年不变的。这一特性说明用笔之法是具有客观性的,否则怎么会千年不变呢?

因此,我们如果想要区分哪一种书体是丑书 ,看他的笔法就够了。

三、笔法与丑书

其实这样的道理可以适用于任何艺术形式。就拿毕加索的抽象画来说吧,虽然他的画看起来是丑的,但是其中涉及到构图的设计上、时空的叠加和色彩的交错上,完全是大师级的水平。

假如我们就单纯的以外观美丑与否来判断一个艺术作品的好坏的话,不独独是书法和绘画了,那些揭露社会阴暗面的、对人性剖析尖刻入骨的,例如鲁迅先生的文章,是不是也全然没有了价值了呢?

很多人都说艺术的价值是表现美,是看见善良的东西。然而事实是,我们常常看到的,不是真善、真美,而是虚假的、无聊的、庸俗的美。真正的善良和美的确是我们需要表现并且书写的东西,但是我们同样也需要对丑进行表现和描绘。

但是,表现丑的东西就一定是「丑的艺术」或者说「丑书」了。我们在这里讨论的丑书概念显然是那些不符合书法法度的东西,例如那些没有任何根据和缘由糊涂乱抹的「书法」。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某些虚假的美、虚假的善,几近于丑。

郑板桥显然不属于上述丑书的范畴。实际上,郑板桥的书法融合了多种书体,是一种书法创新,而且郑板桥的书法在内在的法度机制上,是完全合乎笔法要求的。

四、如何欣赏?

要想把郑板桥的书法欣赏到位、准确,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他的书法本身,还要积极的联系他所生活的的那个年代,从那个时代出发,了解他的生活经历,从而进一步做具体的分析。

从大的时代趋势来讲,明清是中央集权制度的末班车,已经趋向于衰落了。而表面上能够维持所谓「康乾盛世」假象的原因就在于以极端之手段压制人的欲望、思想,将人人培养成范进之类的热衷功名之徒,或者又如孔乙己之类的迂腐但对于政权稳固绝无害处的蠢材。

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些比较清醒的知识分子,比如郑板桥之流内心是处于极端矛盾、痛苦的,因此在书法上就有意或者无意的,流露出一种既带有极端叛逆、表现其个性方面的怪诞心态,又在此之外隐隐透露著无可奈何的哀伤情绪。其书法中「丑」的形态,是对正统的馆阁秀美之流的揶揄讽刺,其书法中「怪」的部分,则源于心理潜意识的痛苦了。

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郑板桥之「丑」,恰恰是其最具有价值的部分。


郑板桥的书法不是丑书,只是常规书法的变体。

这在书法中是非常难得的,每个练习书法的人,都是从学习正规的楷、行、草书一步一步达到纯熟,但纯熟之后想去寻求字体的突破,达到一种既不失法又有自己特点的书法,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会固封自己跳出常规的樊笼。

郑板桥的书法恰恰是在深厚书法功底之后的一种创新,体变法存,意味绵长,这正是他尝试打破常规的一种突破和创新字体,给人一种新颖又不失情趣的书法美。

鉴赏一幅书法作品,要从字体,章法,印章,内容等方面整体来欣赏,拿郑板桥最脍炙人口的「难得糊涂」这幅作品来说,字和意都让人耳目一新,这就是为啥这幅作品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会有那么多人喜欢原因,这就说明这幅作品从这几个方面达到了人们的审美和情趣需求。


板桥的艺术水平是不可否认的,从作品中窥视

书法能有深厚功底且能自成面目的板桥是一个

他突破常

规不拘一格,突破古人字形平正,

让人耳目一新,他的字极其潇洒自然,参以篆、隶、草、楷的字形,穷极变化,体现了郑板桥书法艺术独特的形式美。

郑氏别具一格的新书体,赋予书法竹节之气偶有活泼调皮,又有明媚动人,又或浪漫洒脱。杨州八怪的书画基本功,可是那些丑书书法家不能比的,丑书可别借题发挥。


有人第一眼看他的书法作品,有"古怪""另类"之感,所以有批、有人赞。

欣赏他的书法之前,有二点要了解:①他一生善画竹。②他主张「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

我们再来欣赏他的书法,就能隐隐看出他的书法兼有画意的美感,线条如他所画的竹子,给人很独特的美学启示,虽字形变化多端,但章法有致,真可谓书法之奇宝。

他的书法汇合篆隶楷行草五体,突破常规,不拘一格,字形穷极变化,体现了郑板桥书法艺术的独特的形式美。他的字,用笔方法多样,结体上有些夸张,但章法布局,上下左右响应,体现了他书法功底深厚。

所以郑板桥的书法不是丑书,反观当今很多所谓的大师,他们的"表演秀",才是真正的丑书,毫无艺术价值,只有一个作用,吸引眼球。(我是个喜欢书法只会做毛笔的粗人,望多包涵)


按现在网友的评判标准,郑板桥的「六分半书」是不折不扣的丑书。

现在网上一些动辄对人冠之以「丑书」之名,这其中确有一些是没有出处、自己创造的「自由体」,也有从传统书法中演化而出的探索性作品,更有一些纯粹的但却是那些网友未见过的传统书法,比如,有些人就将颜真卿的《裴将军诗帖》误认为是现代人创作的「丑书」。

其实郑板桥的传统功力是很深厚的,他将隶书融入行书、楷书,创造出的「六分半书」,看似乱石铺街、随意挥洒,实则在纵放中暗藏规矩,作品如鸟翔云端、鱼游水中。

任何艺术、科学都需要探索、创新,否则何谈发展。书法艺术也是如此。

我们应该允许一些书法家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探索、试错,只有经过试错,好的东西才会沉淀下来。

我相信,郑板桥的书法在产生之初,说不定也不为人所理解,但今天却成为了典范。

所以,对待「丑书」应该多一份宽容,今天的「丑书」说不定就是明天的「美书」。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我认为郑板桥的字是【形丑神不丑】,这就并不是某种意义上的丑书,纵观历史,书法家可分为3类:

1.真正因为书法技巧和天赋,比如: 欧阳询,米芾,怀素,智永等等

2.因为其他方面的才气底蕴的积累,成为书法家,其中就有郑板桥,徐渭等

3.上述两者兼备,既有非常高的书法造诣,又博学多才或者有著高尚的品格,比如苏轼,颜真卿,赵孟𫖯

这样就不难解释郑板桥在书法上被认可的原因了,他在诗词文学等其他方面的修养,积累了很多底蕴,之所以成家,不一定是书法技巧多么好,而是行笔中展现出的才学气质,所以更是激励我们当今的书法爱好者不仅要攻于书写技法,更要有文学上的修养,相辅相成,方能成大道!


我觉得是不是丑书,首先看他的笔法,从中是否有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等笔法的宗源,能不能看得出笔法之宗源,还有结字,也应该有古代碑帖的影子,总之,判断是不是丑书,多少应该有一定的书法知识基础。基于此去看郑板桥的书法,虽然是所谓的七分半书,但处处都有古碑古帖的影子,可见其书法功底十分深厚。所以,我觉得郑板桥的书法还真不是丑书。但是,其书法变化不是太大,特点太过突出,这反而容易模仿,所以,市场上,郑板桥的书法赝品还是蛮多的。


郑板桥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雍正年间考取了举人,康熙年间考取了进士,可谓三朝元老。网友们看到郑板桥的考公经历后直呼:考公务员真心不容易呀,有些人考了一辈子都没考上,耽误了这些学子一辈子,难怪现在公务员考试有35岁的年龄限制,如果每个人都想郑板桥那样执著,稻田估计要荒芜了,工厂也要停工了。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的该表人物,他的一生只画兰、竹、石,所以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他的诗、书、画都登峰造极,算得上是个大文豪,留下了很多的经典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

郑板桥的书法也很出名,大部分人对其书法的认识估计都是从「难得糊涂」四个字开始的。这四个字写得活泼可爱,饶有情趣,被好多书法爱好者模范,经常出现在某些人的客厅、办公室、酒店大堂。

郑板桥的字并不是全是好评,大部分书法爱好者都不喜欢郑板桥的书法风格,认为其融入了过多的绘画元素,搞了很多怪,完全就是一幅丑陋的面孔。

并且认为他的书法作品中出现了好多传统意义上的败笔,好多败笔是重复出现,估计是刻意为之,于是又部分书法爱好者认为郑板桥的疏风恶俗,最多算个高级的名人书法而已。

有专家认为,认为郑板桥是丑书的人其本身是无知的,说明其对书法的理解仅限于馆阁体,这样的人不配欣赏高境界书法。

书法初级水平只局限于写字,高级水平书写人生境界,郑板桥的书法故事性很强,其中融入了太多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其一笔一划都在诉说著郑板桥一生的大起大落。

有人说,郑板桥的书法比他的画境界更高,因为画必须有型,而其字可以无形,每一笔的走向都可以自由流动,可谓高深莫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