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包肉原名锅爆肉,起源于清末哈尔滨道台府,是道台府的郑姓厨师为俄国人发明的,但老毛子汉语发音吐字不清,叫成锅包肉了。同期发明的还有啤酒鱼。他的后人还在哈尔滨经营者饭店。


锅包肉本来的起源就很有意思。

锅包肉是清末滨江道署首任道台杜学瀛首席厨师的郑兴文创造的。一开始是没有锅包肉这道菜的,这道菜的雏形是焦烧肉块,后来在杜学瀛招待外宾之时,因外宾不爱咸口,所以为改善口味为外宾喜好的酸甜味。杜学瀛首席厨师郑兴文经过冥思苦索,创造出了「锅爆肉」这道菜。

后来在叫法上以讹传讹,就叫成了「锅包肉」 。


中国国家档案局主管,中国档案报社主办的《中国档案报》曾有如下报道:

这道菜的创始人是清末满族正蓝旗人郑兴文,从一道名为「焦烧肉条」的菜演变而来。因为做法是:把铁烧热,将条放进锅里炒,后加入糖、醋,再把汁淋到肉上,故名「锅爆肉」。

1907年9月,滨江关道衙门建成。关道衙门俗称道台府,它作为当时哈尔滨的最高行政机关,除了负责日常的政府工作和财政运作等事宜之外,还有一项特殊的职能,就是与外国人接洽。道台府里经常宴请外国使节和宾客。为了迎合客人的口味,郑兴文还研制出了多种新菜品。

1908年施肇基(留洋归来的官员)任道台时,要求一日三餐必须准备中、西两种饭菜,以备其选择,并派郑兴文到中东铁路公司旅馆(今龙门大厦)去学习西餐烹饪技术,使他成为哈尔滨最早掌握中西烹饪技术的中国厨师。在郑兴文为外国客人准备的膳食中,有一道名为「焦炒肉条」的菜很受客人的喜欢,但外国客人提出北方咸浓口味的「焦炒肉条」令他们不太适应,能否做成甜酸口味的。郑兴文就在原来的制作方法上进行了调整:把铁锅烧热,将肉条放进锅里爆炒,后加入糖、醋,再把汁淋到肉上。这道菜做好后,郑兴文让外国客人进行品尝,客人吃后纷纷叫好。于是,郑兴文根据这道菜的制作程序和方法,将其定名为「锅爆肉」。但由于外国人的发音习惯把「爆」读成「包」,后来,「锅包肉」就这样被大家传播开来。

这篇报道把「锅包肉」的叫法定性为老外(有其他报道说是俄国人)的误读。就像当今,中国人对一些英语单词(特别是缩写)有自己的读法一样。

1906年,锅包肉创始人郑兴文(右三)全家福。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档案馆藏

PS:如果题主 @栗子 有机会路过冰城(哈尔滨)的话,可以顺道去「老厨家」尝尝。那家店是一家传承自郑兴文的老店,虽然中间的经营过程几遇波折。

参考资料:

「锅包肉」创始人郑兴文的烹饪传奇

朱桂凤,郑树国.龙江老字号老厨家「锅包肉」的食文化解析[J].黑龙江档案,2016(01):110-111


为什么呢~好像原来叫锅爆肉吧,说牡丹江有个论斤卖锅包肉的店,很想试试~


转发自网路

锅包肉,原名「锅爆肉」,出自哈尔滨道台府府尹杜学赢专用厨师,「滨江膳祖」———郑兴文之手。1907年,郑兴文经本家——黑龙江中外交涉局总办郑国华的举荐,带著14个厨子,举家来到哈尔滨,进入当时的滨江关道衙门,当上官厨,专门给首任道台杜学瀛料理膳食。作为当时北方重镇的府衙,道台府里经常会宴请国外的宾客,尤其是俄罗斯客人。由于外国人喜欢吃甜酸口味,北方的咸浓口味令外宾们很不适应。道台杜学瀛就命府内厨师变换菜肴口味。郑兴文就把原来咸鲜口味的「焦烧肉条」改成了酸甜口味的菜肴,这一改使哈尔滨成为锅包肉的起源地。郑兴文称它为「锅爆肉」,可能是洋人在点菜的时候发音有问题,时间一长,衍化成今天的「锅包肉」了。这道菜让俄罗斯客人非常喜欢,每次来吃饭都要点这道菜。


为了和溜肉段区分


原来如此,我还以为是因为在锅里炒的


锅包肉由于用急火快炒,把铁锅烧热,把汁淋到锅里,浸透到肉里,所以起名叫「锅爆肉」。加之俄罗斯人发「爆」这个音为包,时间一长,「锅爆肉」就演变成为「锅包肉」。

参考文献:https://3g.163.com/news/article/B69M57U300014AED.html#adaptation=pc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