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唐寅唐伯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画、字和风流才子。特别是前些年以冯梦龙《唐解元一笑姻缘》为蓝本改编的电影《三笑》的上映,更是加深了人们对其「风流」的印象。其实,除了书法、绘画之外,唐寅在文学上的地位也不可小觑。

首先,他16岁就考取了秀才,29岁又在乡试中考取了全省第一名:解元。且在考前就曾扬言:「今科解元舍我唐寅,更有何人!」如此的自信、如此的胸有成竹,可见其文学的底蕴非常人可比。

如果不是被人诬告,受到了「科场舞弊」案的牵扯,那么或许真如他所说:「诸位不要争了,我必是今科会元!」何为会元?会试、既全国考试第一名!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写到:在这一年的考试中,考官出了一道让人十分费解的题目,据说当年几乎所有的考生都没能找到题目的出处,还有人只好交了白卷只有两份卷子写出了完美的答案。……这两份卷子的作者一个是唐伯虎,另一个就是徐经。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殿试时则只有两个人参加,您想想:状元郎除了他,还会是别人吗?

我这种推论绝是非空穴来风,因为在唐伯虎身上的确「蕴藏」著「连中三元」的可能。

据记载:在中国古代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中,文科类「连中三元」者仅有17位!倒霉的唐伯虎虽然未能将这一数字改写成18,但「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这句话用在他身上却是当之无愧的。否则,又怎能被人们誉为明四家之一、吴门四家之一、江南四才子之首呢!

唐伯虎留给后人的诗约600余首,其风格一反常态,不受「格律」的束缚,多以民歌形式出现,通俗易懂。

最后,我们引用他在《桃花庵诗》中几句诗,来看看这位才子的一身傲骨吧: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


我是文开石,我有靠谱的答案。

唐伯虎在历史上文学地位的评价,算不上太高,勉强算一堆高手中的一员。更多的是骄傲另类狂妄的标签比较显著。

《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四《文苑二》的五十多位名士中,唐伯虎排行倒数十六。

28岁的唐伯虎轻松考上了解元,但是和他最亲近的四大才子中两个朋友却看出他的问题,劝诫于他。

文征明对他说的是:

子畏之才宜发解,然其人轻浮,恐终无成;吾儿他日远到,非所及也。

家父说以子畏你的才华,会试高中并不难,然而你为人轻浮,行事冲动高调,还望你内敛持重,以免贻误自身

祝枝山对他说的是:

夫谓千里马,必朝秦暮楚,果见其迹耳。非谓表露骨相,令识者苟以千里目,而终未尝一长驱,骇观于千里之人,令慕服赞誉,不容为异词也。

千里马不只是表面,更要观其骨相气质,希望子畏你收敛张狂,磨砺心性。

生活的经历让他对自己的有准确的认识,那就是诗不如画。

「后世知我必不在此。」


一代才子唐伯虎的文学成就是相当的好,是当之无愧的江南四大才子。但是要说他的文学地位如何,这个在当时的历史上,没有定论。

因为这要看唐伯虎所处时代的文化发展如何,要知道唐伯虎是明朝中期的人,明朝的时候文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小说发展,进入了一个兴盛的时期,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四大名著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都是在明朝诞生的。

至于诗词嘛,唐宋是无法逾越的巅峰,而唐伯虎的诗词颇有些唐宋遗风,并且其自身书法,绘画有颇为精通。但是要从整个的文化发展来看,唐伯虎做的贡献是一般的。

要了解他的成就,他的贡献,就得看看唐伯虎的生平,唐伯虎,其实是字伯虎,名寅。不过因为周星驰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电影的影响,人们都喜欢称他为唐伯虎了。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他是明代著名的画家,诗人,文学家。一生历经四朝,可谓是见证了帝王更替,民间疾苦的情景。

另外唐寅书法出自赵孟一体,俊迈轶群,大气磅礴。这是他在文学上面的成就,在明朝中期是比较优秀的了。

但是因为整个大明的文学成就还是比较璀璨的,其中才子无数,王守仁,吴承恩,罗贯中,施耐庵,解缙等等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可以说称他为江南四大才子是当之无愧的,但是要放在大明全国,则就需要考量一番了。

朋友们, 不知道你们是怎么看的呢?欢迎您的留言。


作为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明朝历史地位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先回答题主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有强烈反差的不同学者对于明朝的看法?1、明朝相较于汉唐,现存各种史书,笔记,小说等书面史料名目繁多,可研究资料很多。相较于研究汉唐史的学者们来说,明学家们会被错综复杂的史料互相影响,导致明学家的派别比研究其他朝代的学者也多出很多。2、明朝的正统史书应当是明实录,相对来说是最全面最客观的明朝史料纪录(当然太祖实录因为朱棣的造反成功曾被篡改过),而二十五史里的明史,因为修筑者是清朝人,满族主修,所以统治者必然会做一些有利于自己民族统治中国的改动,学术界也普遍认为明史的可信度相对来说是不太高的。所以,对于明朝才会出现如此多褒贬不一的研究和评论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没有出现妇孺皆知的文化人物?其实明朝已然涌现了很多对中国文化,政治,哲学作出巨大贡献的大家。至于为什么不能妇孺皆知,我的看法是,像题主提到的李白,还有类似的杜甫,苏轼,李清照等等大家应该都可以称得上是妇孺皆知了,但是他们都是吟诗作词的,传唱度是非常广泛的,自然会人尽皆知。然而,到了明朝,诗词歌赋的影响力已经比不上唐宋时期了,但是很多异常优秀的小说都是诞生在明朝,金瓶梅,西游记,水浒传以及三国演义(窃以为,金瓶梅是要强过红楼梦的)这四大名著都是明朝作者写成的,小说相对于诗词在古代是比较困难口口相传,人尽皆知的。文化方面,明朝时期还出过一位圣人,那就是心学大家王阳明,他的影响力已经不止是中国,反而在日本韩国是人尽皆知的。还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更是被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就是顾炎武首次提出来的。前苏联人戈罗夫说过,研究王夫之的著作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因为他的学说是中世纪哲学发展的最高阶段,这段话说的就是王夫之。最后,顾炎武也是最早提出限制君权,抨击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国哲学家之一,「天下为主,君为客」。其他的文化名人,唐伯虎,徐文长,海瑞,杨慎,宋濂,徐霞客,李梦阳,李东阳等等都是有点历史常识的人妇孺皆知的吧。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没有向汉唐那样大幅度扩张疆土?1、朱元璋建国之后就曾编纂《皇命祖训》,宣布了十五个国家为「不征之国」,在这十五个国家里有些事有独立主权的,有些事没有的,但是祖训如此,明朝的后辈皇帝们也不会闲著无聊去开疆辟土。2、明初的太祖,成祖两位皇帝在执政期间一直是与蒙古有冲突的,并且到成祖后期,中国的疆域其实还是出现扩张的,包括成祖时期吞并安南。而且不止是明朝,其他朝代也就只有在开过的几位君王在位的时候会进行被动的扩展疆土的行动,没错,你没看错,是被动,从汉匈战争,唐突厥战争,北宋辽金战争,中华民族的统治王朝无一不是被动的去拓展疆土,很少会出现穷兵黩武的帝王去主动开疆辟土的。在一段时间的开疆辟土之后,必然会出现维稳阶段,比如明朝的仁宣之治就是很好的例子。3、明朝皇帝懒啊,嘉靖,万历,几千年的中华封建史都没有出现过他们这样几十年不上朝的,明朝难得出了一个尚武的正德皇帝也被明朝的文官制度压制的死死的。所以,后期的明朝战争都是打击农民武装起义,抵御外族入侵,帮助兄弟国家以及处理少数民族土司叛乱为主。

那么明朝究竟对中华文明做出了哪些贡献呢?1、结束外族统治,重新回归汉王朝正统。保证了蒙元和满清之间的汉民族文化传承。大家不要小看了保证的汉民族正统,传统意义上的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以及中国,到今天为止,文字史料存世最多的便是中华文明,便是因为汉人源源不息的文官史官制度一直在保护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其他文明都是因为外族入侵接踵而至的文化入侵而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然而朱元璋揭竿而起,推翻了外族的统治,重新夺回了汉人政权,恢复汉制,行汉礼,才使得中华文明得以延续。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明的统治,蒙元一直统治,或者满清接替了蒙元的位置,那么将近350年的外族统治,我们现在还会不会自称汉人会难说,我们现在还会不会说中文也很难说,我们现在是不是已经被八国联军给瓜分了中国也就更难说了。2、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贡献了大量的科学人才和科技成果:火药的大力推广应用,水利建设的积极(明朝发明的很多治理水利的方法到今天还在使用),农业,中医,地理等多方面总结开创。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等。3、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制度,分政六部直属于皇帝管辖,奠定了明清两代六百年的基本政治形式。扩大科举规模,重视选拔人才。大家都知道明朝的科举是以八股文为基础的,现在看来八股文也不是那么的一无是处,从于谦,杨士奇,徐阶,杨延和,张居正等杰出的政治家来看,明朝的文官制度还是非常先进的。4、农业发展大大领先于前朝,导致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空前壮大,初具资本主义市场雏形。明朝的青花瓷,景泰蓝,宣德炉等手工艺品标志著中国的手工业达到了一个顶峰时期。关于农业,手工业的问题,我们首先要起立感谢宋朝,宋朝经济的发展高峰同样也带动了元明的经济发展,明朝之所以会在末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手工业私营以及雇佣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在历史长河中作出的一个同样被动的选择,人口,货币已经远远不是光靠农业就可以支撑这个庞大帝国的时候了,所以必然会出现民间自发的经济改革,来支撑这个帝国,有明一代,大西北,中原哪怕饥荒连连,哪怕兵荒马乱,都没有影响到江南等地的商业发展。但是商业,手工业过于发达也是导致明朝灭亡的一个原因,商业交易增多,白银流入民间愈多,银矿开采又控制在政府手上,中国人民又喜欢囤积金银,这样出现的问题就是,政府没银子了,没军饷了,通货紧缩了。没钱自然就发不了工资,发不了工资就吃不饱饭,吃不饱饭就造反。灭亡明朝的是李自成,他就是因为明朝财政紧张被裁撤的驿丞之一。5、军事方面,前期的徐达,常遇春,蓝玉我们就不说了,从沐英的火枪三排击,到朱棣的三段击,都是领先同时期欧洲几百年的先进战术。后来的戚继光,俞大猷更是针对倭寇的战法开发了很多新型的战术。戚继光后来调守大同,更是大力发展火器,做到了人手一枪这样的标准。

先写这么多,想到再来补充!

当年明月的评价是另一方面。看法差异不过是角度问题,好比秦始皇,有人认为厥功至伟,统一六合,同文同轨,开辟大一统帝国;有人认为秦横征暴敛,律政苛刻,都没错,只是角度问题。

明的地位,试从下面几个方面讨论一下,抛砖引玉:

政治:1、皇权与专制达历史新高:模范皇帝朱八八,废丞相,独揽大权。在皇帝想战斗的时候,虽然受文官系统掣肘,皇帝的权力还是很高的,如朱八八同志、崇祯同志。皇帝不太管事的时候,权力就落在司礼监太监和内阁手里,如刘瑾、魏忠贤以及张居正同志。东西厂、锦衣卫是皇权专制代表机构;2、首创内阁制,票拟权;3、最后一个汉人统治王朝,所谓正统性,清代前期叛乱都要打「反清复明」旗号;4、故宫建筑群;

军事:1、重修长城;2、战争动员力强大

;3、边境守卫制度化:宣大蓟辽四府;4、卫所制度,军屯制度,不必担心军阀崛起;5、神机营:明代规范化火器部队;

文化:1、明确了科举制的考试形式,考试内容,科举完全制度化;随之带来的是教育普及,学校兴起;2、文人市井小说大发展:三国演义、金瓶梅、水浒传等等等等。书籍印刷爆炸的时代:建阳刻书。民间藏书风气盛行;3、儒学一个新高峰: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朱舜水把朱子学传播日本;明末三大家;4、西方文化开始大量传入;5、有学者认为是制瓷业的最高峰;6、明代画派;7、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科技著作众多

经济:1、一条鞭法:有明最重要的财政改革,确立了中国银两为主、铜钱为辅的货币流通形式;影响后世中国税收交钱,不收实物。2、江南棉布、缫丝字型大小的发展,最接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工场;学术界有争议的「资本主义萌芽」,讨论集中在此;3、白银流入,当时世界最大的白银集散地;4、美洲作物流入,人口爆炸增长的时代;5、商帮的兴起,跨国贸易成为可能,如徽商、晋商、闽商

外交:1、郑和下西洋,不表;2、确立东亚、东南亚朝贡贸易圈,明确宗藩朝贡制度,最后确立了朝贡体系成为东方世界的通行国际关系体制,成祖时期,朝贡体系达到了巅峰;3、基本确立中国的疆域范围;如

所述。上面每一条都有无数学术论文和研究书籍。不一一加注加引文了,好麻烦……其实不能说明这个朝代如何如何,历史到这个时候了,除了君王的个人才能和个人好恶不同,其他像经济上的、外交上的基本属于必然会发生。多关注文化上的成就吧,这才是不可取代的。

唐伯虎,诗不算第一,词不算第一,画不算第一,但三者集于一身那就是第一!


唐伯虎是明代顶级文学诗词作者,超级画家,如果比诗词的文学地位话,我觉得唐伯虎比陶渊明稍微高一点,比杜甫、辛弃疾稍微差一点。


唐(1470一1524),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因牵连科场案遭受打击后,便一心从事诗文、书画创作,遍游东南名山大川,在苏州桃花坞筑桃花庵,与当时的文学家和书画家相往还,技艺益精,其诗文、书画都有较高的造诣。


唐伯虎画的造诣还是比较高的,但为人似乎一般,以至于晚年有些凄凉。


夕阳总落山。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