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是避世之地。

伊甸园是欢爱之所。

乌托邦是理想之国。

诺亚舟是迁移之舟。

侧重点不一的!

所谓避世,名为避秦之暴政,实为出世,即厌恶人间,讨厌争斗,淡泊名利,是以鸡犬相闻也。多应用于名士隐居,或者远离尘世之意。

伊甸园是色情男女欢好之所,虽原为世界之初,但后引伸为男女之间初尝禁困,更有纵欲享乐,不思凡间之意,此为情爱之地。

乌托邦有些近似于共产主义,充满著文人的无限YY,而这个YY背后实际上是人文的悲哀情绪,有些近似于中国的桃花源。

诺亚方舟是人类最后的希望,算是人类被贪婪和文明所毁灭,然后需要逃离地球并且重建一个世界。

其中区别如下

桃花源倾向于逃避,

伊甸园倾向于驱逐,

乌托邦倾向于居住,

诺亚舟倾向于逃离。

或者

桃花源倾向于失意的人想要进去,

伊甸园倾向于快乐的人不想出来,

乌托邦倾向于居住的人不想离开,

诺亚舟倾向于世人的不得不离开。

或者

桃花源只是一村落,

伊甸园只是一个家,

乌托邦只是一个城,

诺亚舟只是一个舱。

或者

桃花源一般人无法找到,

伊甸园出来了就回不去,

乌托邦每个人都能居住,

诺亚舟少部分人逃出来。

或者

桃花源只属于不得志的文人,

伊甸园只属于刚欢好的男女,

乌托邦却属于每个世间之人,

诺亚舟只属于人间精英阶层。

或者

桃花源很宁静,

伊甸园很浪漫,

乌托邦很和平,

诺亚舟很迷茫。


  • 桃花源是东晋诗人陶渊明臆想出的一个理想境界,那里与世隔绝,桃花成片,环境清幽,人们自给自足,衣食无忧,邻里和睦,安谧和谐,自得其乐,与当时的现实黑暗,民不聊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居住在桃花源的是一群普普通通的人,并非传说中的神仙,说明桃花源不仅是陶渊明一人之所想,同时也是当时的老百姓所期待的。奈何当政者贪婪昏庸,陶渊明也只有在文字中聊以慰藉,幻想一下罢了。

  • 伊甸园是《圣经》里的乐园,园内有潺潺流水,琼林玉树,硕果累累,是许多人向往的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环境。

《圣经》中记载:耶和华在创世第六天根据自己的形体用尘土塑造出了男性亚当,在亚当熟睡时,耶和华从亚当体内抽出了一根肋骨,创造出了女人夏娃。上帝令亚当夏娃看守伊甸园,他们可以吃院内的任何果子,唯独不能碰善恶树上的果子。起初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内生活的无虑无忧,逍遥自在。但是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夏娃受蛇的驱使,偷吃了善恶树上的果子,她还把一颗果子拿给了亚当。亚当夏娃因偷食禁果,犯下原罪,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园。因此基督教中有「人一出生就带有原罪」的说法,只有行善积德才能够获得救赎。

  • 乌托邦首次出现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理想国》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社会。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托马斯·莫尔在他的作品《乌托邦》中也描绘了一幅乌托邦式的生活画面:人人平等,按需分配,财产公有…… 现在理解的乌托邦是一种想像的,理想的生活环境,也可指某些极好的但却不容易实现的愿望等。

  • 诺亚方舟是《圣经》里的故事。故事的大致情节:上帝造人后,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残暴的人以及他们的邪恶行为,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位叫诺亚的好人。上帝决定用洪水消灭掉人类,却通知诺亚建造一艘方舟以躲避洪灾。就在诺亚建好方舟之际,洪水涌现,诺亚和家人以及动物一起逃进方舟躲避洪水。诺亚方舟一般用来形容躲避灾难,保全自己并重获新生的佳境。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