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Sharon-Kostia

【鸣谢】

感谢Sharon-Kostia女士授权「法与思」刊发本文!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最早的文字是位于西亚两河流域(今伊拉克境内)的苏美尔人发明的图形文字,距今已有5500年:▼▼▼

大约在4500年前,苏美尔文明被古巴比伦文明所代替,苏美尔人的文字也就逐渐过渡到以芦苇笔在泥板上刻写的较为简易的楔形文字。

大约在公元前3100年古埃及象形文字出现:▼▼▼

中国的甲骨文目前发现的,最早出现大概在公元前1400年至公元前1200年之间。▼▼▼

依照周有光先生的见解:人类的文字史分为三个阶段:形意文字、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

  • 形意文字又称表意文字,是一种图形符号只代表语素,而不代表音节的文字系统。表意文字是文字萌芽时期的产物,是相当原始的,并不能用于记录语言。

  • 意音文字是一种图形符号既代表语素,又代表音节的文字系统。汉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仍被广泛采用的意音文字。

  • 拼音文字又称字母文字,是继形意文字和意音文字之后人类文字史的第三个阶段。

  • 值得注意的是,这几个阶段只是表现了各种不同文字出现的顺序及相互关系,并不等于后者就一定比前者优越。

    一、字母的起源

    字母的历史起源于古埃及。公元前27世纪,古埃及人就发展出一套含22个单音的象形文字来表达他们语言的子音,而第23个则估计是用来表示字首和字尾的母音。

    这些字母的作用是作为意音文字的发音指标、标示文法的变调,及后来用作写外来字和名字。尽管是以字母为基本,但这个系统并不是单单用来书写的。

    第一种单纯用作书写的字母约于公元前20世纪,由埃及中部的闪米特人发明。经过五个世纪,这套字母向北传开,而后来差不多每一种的字母都是从此承袭或启发的。

    腓尼基是第一个使用大量字母的迦南地区,因此迦南字母的发展后期称为腓尼基字母。

    腓尼基位于地中海东岸,其地理位置大约相当于今天黎巴嫩和叙利亚的沿海一带。腓尼基是希腊人对迦南人(Canaan)的称呼,迦南一词在闪米特语的意思是「紫红」,这同他们衣服的染料有很大的关系。迦南在希腊语中的意译便是腓尼基(Phoenicia)。

    沿海的腓尼基是贸易网路的枢纽,腓尼基字母很快在地中海地区传播,演化出来的亚兰字母和希腊字母在文字历史上有深远的意义。

    可以说,腓尼基字母是世界拼音文字的开端。在西方,它派生出希腊字母,后者又发展为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而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是所有西方国家字母的基础。

    在公元前7世纪,由腓尼基字母演化出来的亚兰字母是波斯帝国的官方文字,几乎是亚洲所有字母系统的始祖︰它派生出阿拉美亚字母,由此又演化出印度、阿拉伯、希伯莱、波斯、蒙古、回鹤、满族等民族字母。

    盎格鲁·撒克逊人在公元六世纪坎特伯雷的圣奥古斯丁到达不列颠,使他们皈依基督教的同时采用了罗马人的字母来书写古英语。

    二、拼音文字

    拼音文字是表音文字的一种,又称「音素文字」。

    公元前900年左右,希腊人的音素字母进入一个新阶段。希腊人把带有母音的「辅音字母」分解成为纯粹的辅音字母和母音字母,能够高度地将语音分析,彷佛像化学研究把分子分解成原子那样。

    拼音造字法大大减轻文字的复杂程度。由于人类能够发出的声音很有限,所以代表声音的符号可以很简单。而且,拼音文字不需要众多意符,而意义本身是无穷尽的。

    拼音文字一旦发生,符号所代表的概念丢失了。拼音标识的出现,也就强迫要用一种逻辑结构为每一个拼音标识寻找被公认的概念。

    没有人看得懂「sun」就是一个太阳,所以需要命题和结构,使用拼音文字的时候,必须在说每句话前,都需要在逻辑上先构想,由此构成了西方人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我们看到西方哲学家探索世界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于一个概念:「存在」,也就是「being」,「be」就是「是」,而加上「ing」竟然代表万物之存在,也就是在「是」的后面可以延展任何命题,于是就代表「万物之存在」。▼▼▼

    三、象形的汉字

    中国的汉字经历了由表意为主向意音兼顾的过渡。早期的汉字中表意的象形字较多,后来,用形旁加声旁的造字法创造的形声字不断增多。

    象形文字,令中国人训练出以「观物取象」为主的思维方式,因而中国人的思维呈具象化特征。

    象形文字如何影响人的思维呢?第一,字形逻辑推衍,第二,字序逻辑推衍,第三,字组逻辑推衍。这三种逻辑筑构的是一种线性直观化思维模式。

    由于形声字能同时表示词的声音和意义,故汉语学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从字的形旁和声旁猜出陌生字的发音与字意。

    这时的汉字使用,训练了中国人的另一种思维方式,即类推。识汉字是一个分析、综合过程,又是一个比较过程,促成了中国人使用的类比思维习惯。

    在语言交流中使用「类比」,因为比较容易理解,逻辑也因此减弱。

    由于具像符号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因此一个字元的直接表达比抽象文字的表达来得丰富,范围也很宽广,因而不需要有一个很精确的定义。这也是古代中国人难以建立很清晰的概念界别的一个因素.

    汉字的直观形象性,容易引起直觉想像,又构成了中国人喜欢靠直觉来进行判断和思考的潜在影响因素。

    在这样文字使用状态下,中国人的具象思维特别发达,中国文化倾向于技艺文化,即技术和艺术文化。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能够出现早熟的以技术和艺术为主的文化文明。

    非字母的中文适合发展缓慢的古代中国,这也是古代中国在高度工艺技术基础上无法发展理论科学的重要原因。

    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汉字构成概括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一个字就像一个小的图画一样,既要表达声音,又要表达含义,又要表达它的逻辑关系,又要表达某种形状。

    当这些信号是综合在一起的时候,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中国的语言和文字最注意的是世界上各种事物的关系,它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有关联的,它非常注意现实世界的统一性。▼▼▼

    四、「文字,是判断人类处境的一个依据」 ---Steven Roger Fischer

    象形文字系统训练出来的思维模式是以直觉、体验、类比、象征取代了理性、逻辑,从而感性强、理性弱出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征上。

    这种思维模式下建立的宇宙观,是通过感观上建立的,所获得的思想理论,并非通过逻辑推演出来的。

    中国人的具像性思维导引出来的这种宇宙观是基于一种平面、线性的思维方式的,这就让什么都有了「终极答案」,难有「追问过程」,因而也难以产生质疑、逻辑、推理的训练。

    象形汉字是一种视觉艺术,通过图画整体摄入大脑而理解字义,因而汉字的学习过程同时也培养中国人从整体思考问题的方式。

    西方的拼音文字是通过一个个音符的摄入拼读字音联想字义,整体是由个体拼成的,因而拼音文字培养西方人从个体出发思考问题。

    对此,费正清先生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写到:「一个中国人只有在他与别人的关系中才能界定自我,在『道』中去发现自己,这种『道』把他和其他人连接在一个互相依赖的人际关系的网路中。跟西方的以个人为中心的文化相比,中国的文化可称为『环境中心文化。...........中国的语言(文)体系是权力主义想法的天然基础。」▼▼▼

    (资料来源: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