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中学习茶艺

合唱艺术课受学生喜爱

  核心提示

  作为全市基础教育高地的渝中区,一直将教育的发展放在首位。近年来,渝中区以新课程改革为引领,不断提升区域教育优质均衡水平。

  2014年、2015年,渝中区先后将重庆第42中学、重庆实验学校、人和街小学、中华路小学、大坪小学、巴蜀小学、人民小学、巴蜀中学作为试点校,开展课程改革试点工作,在全面提升育人质量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这场课程改革试点,是一次纵深教育改革的区域行动,是一次追求教育本真的不懈追索,更是一次勇于创新的教育探路,亦是对核心素养如何落地的有力回应。

  因校制宜的课程体系构建、国家课程的「选课走班」、满足学生个性需要的选修课、围绕综合素养落地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一项项创新的举措,均是渝中区近年来推行课程改革的生动体现。

  构建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

  11月11-12日,2016小学教育巴蜀峰会「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在重庆市巴蜀小学校隆重举行,渝中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四大家领导亲临现场指导,关注一所小学校的课程改革。

  核心素养落地,怎样把它变为学校常态优质的课堂教学?课程的跨界综合该如何运用?面对这一连串疑问,巴蜀小学在峰会现场,透过主题报告、课堂现场、团队研究等环节,用一个个生动的实践案例向全国各地专家、教师做了回答。

  「核心素养落地很重要一点,跨学科培养,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综合素养,这对教师来讲要求更高……巴蜀小学在这方面比较超前,有著非常好的经验可分享。」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成员、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师保国认为。

  据了解,近年来,巴蜀小学在「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的办学理念引领下,构建了「333」律动教育课程体系,确立了「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实施」课改路径,在全国引起巨大震撼和关注。

  具体包括,尊重、激发、共生的律动教育三要素;基础学力课程、生活实践课程和潜能开发三类课程,以及「教室小课堂,学校中课堂,社会大课堂」三种课程形态一体化实施。

  以巴蜀小学为代表,更多渝中学校围绕核心素养加强系统研究、顶层设计和综合化改革。

  大坪小学坚持「立德树人」和「创新精神」根本任务,在课程改革中把「立志立新」的办学理念一线贯通,建构「志新课程」体系,重点凸显学生「立志与创新」,并丰富了志德课程群、志能课程群、志趣课程群、志健课程群、志美课程群。

  人和街小学则形成了以「人和教育」办学理念统领的 「人和六质」课程,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健康素养、文化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人际素养。构建起学校六大课程群:和德课程群、和健课程群、和雅课程群、和理课程群、和美课程群、和融课程群。

  「自主」显然是其最大亮点,渝中区鼓励各个学校在国家课程育人目标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历史和特色,凸现学校课程的个性化育人目标。

  不仅如此,渝中区还赋与学校课程安排、课程内容、课程特色自主权利。人和街小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哪门课开多少课时,每学期课时怎么分配,不同学科的课时长度如何调整,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前提下,由学校自主安排」。

  在人和街小学,就有80分钟的自选课程,30分钟的大课间,10分钟的英语天天见,打破了40分钟的课堂时间,让课程的外延扩大了。

  教育实现传承中发展,既需要自上而下的设计,更需要自下而上的踏实实践。渝中区中小学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让课程改革不再是孤立的线性进程、而成为一项撬动学校综合改革的系统工程。

  课程综合化路径异彩纷呈

  课程综合化的实施,一直是课程改革过程中亟待突破的难点。

  渝中教委引领区域学校展开积极探索,「拆分」「整合」「跨学科」 等热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为基础教育综合化改革提供了一种操作性和可能性的现实参考。

  稍加注意,你会发现中华路小学的课程表很特别,国家课程「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得到丰富和拓展,增加了校本修身课,以及生活与社会课。一些读书分享会、国学经典课、数学游戏与实践活动等拓展课程出现在课表上。

  在《语文与品德》的综合化过程中,学校通过活动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例如三年级上册中,以「我学会了」为主题,品德活动课通过每个学生特长技能展示,引导学生体味学习的快乐。语文课上,让学生记录自己学子某项特长和技能的过程,学会有序表达。

  而在实验学校,学校不仅注重学科内容与生活、学科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还注重学科内容与乡土资源、教师的特长、学校特色项目等结合。开设了《数学与生活》、《带你游欧洲》、《剪纸》等课程。

  尤其是在德育课程整合和开发时,学校严格秉承「三生教育 育人为先」理念,将「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和生态教育」紧密相连。例如,在社会生活类课程设计时就根据初一、初二两个年级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设计到军训基地、消防基地、农业基地、生态基地、科技园等的课程,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认识、对生命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

  人民小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始终专注于「生」,为了让课程实施更有意思,学校设计了许多极具新意的综合实践活动。例如在综合实践课程中设立「拥抱母城,我爱渝中」城市体验活动,制定了12条体验线路,让学生重温她的悠久历史,灿烂人文;充分利用校附近享有重庆最美街道称号的中山四路优势,举行彩跑节,让学生奔跑著迎接未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自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一个个坚实而从容的实践让我们看到,她们通过卷入各学科顺性扬才,尊重学生差异,激发学生潜能,指向学生更多的个别化学习,找到了素质教育常态优质的课程实施策略。

  丰富选修课让孩子选出个性与精彩

  「我因为有点事情耽搁了,打开电脑想选课时,发现沙画课已经没有名额了」 在重庆四十二中的百余名选修课中,《魅力「沙画」》选课系统才开始10分钟就被学生「秒杀」一空。

  这门课程有什么魅力?原来,《魅力「沙画」》由物理老师沈雪飞开设,沙画是他参加2015年的基本功技能比赛时特意学习的,这让他在比赛的才艺环节获得了第一名。

  「开设这门课,一是想让孩子们学习一项技能,二是培养他们坚持的意识」。沈老师说。作为一所「以文化为基础,以体艺为特色」的市级重点中学,四十二中3年来已开设的校本选修课程(高中)共计95门次,校本选修课程(初中)共计49门次。并采用学分制,学生需要三年修满8个学分。旨在让学生快乐学习,挖掘兴趣爱好,培养综合能力。

  在渝中区,开设选修课并不是中学的事儿,小学校也不断丰富孩子的课堂形式,开拓学生的视野和兴趣。

  大坪小学引入了《3D虚拟列印》、《小创客》、《儿童国学》等新兴课程,在三、四、五年级共计开设50门校本选修课,800多名学生参与校本研习,成为立志创新的小能人。

  人和街小学根据场地、师资等具体情况,在和健、和雅、和理、和美、和融等六类课程群中开设了70多门课程。技能课上,生活老师教在学校住读生叠被子、穿针引线,孩子们成为生活大能手;舞龙课中,孩子们将传统文化演绎出精气神。

  其实,留心观察这些选修课,不难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与日常生活联系,尊重学生需求。这点正验证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将课本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很快乐。」人和街小学一名学生深有感触。原来,他在江边看到很多垃圾,他就索性利用一个暑假沿著江边搜集素材,撰写了一篇科技小论文,还获得全市科技创新奖。

  面对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人们不禁要问,开这么多有必要?

  「中小学开设有质量的选修课,既要保证数量,更要深入学生,做好开设选修课前的调查了解,尊重学生需求,对照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来设置个性选修课。」渝中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点在人民小学有著生动说明。学校将教师按照兴趣和特长划分了14个素养部落,研发的流程包括「立课调研——研制微课标——课程规划——编写教材——撰写讲义」等五个环节,确保选修课是学生真正喜欢、受益的。

  事实上,无论是42中的上百门选修课,还是人和街小学的六类课程群,以及巴蜀中学的私人订制等,无不是遵从学校实际、学生需要而做出的务实探索,贴地而行。

  高中教学将进入「选课走班时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后,「走班制」这一新词逐渐走入教育者的视线。巴蜀中学是全市将国家课程用来进行「走班」实践的代表。

  2014年,学校在鲁能巴蜀中学校区高2017届音乐、信息技术学科开展了「走班制」教学的首轮尝试。2015年,学校高2018届全体学生音乐、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等学科的「走班制」教学全面推进。

  这样的教育景象在该校成为常态:同样是一节音乐课,这间教室同学们用手掌拍腿训练起节奏感,那间教室学生在翩翩起舞,另外一间教室里大家沉浸在世界音乐赏析中。同样是体育课,你选择篮球,他选择足球,她选择篮球,大家都享受快乐。

  无论是基于学生兴趣选择的走班,还是基于分层教学的走班,都进一步增强了学校课程的丰富性。

  「选课走班让每个孩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来学习,不但内容是自己喜欢的,还可以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到。

  在实施「选课走班」的两年多时间里,巴蜀中学除了开设课程门类增多,还有哪些创新和变化?

  以生物课程为例,该校提倡阶梯式学习,学生根据差异选择上课,课程内容更多指向生物知识的运用实践。比如栽花、种树、烘焙等内容。学校把教学楼顶开辟出来蔬菜种植园,学生不仅学会如何种植、欣赏花卉,还收集菜籽炼油,甚至自己去推销成品。

  巴蜀中学这种做法显然展示出了课程内容与综合素养培育的纵深。

  目前还有很多高中学校对走班学习心有恐惧,原因不仅仅是不熟悉,更主要是在于恐惧走班导致学业成绩下降,但在渝中区,不仅仅是巴蜀中学,实验学校、大坪小学等也在按分层选班进行走班上课。

  从已有的表现来看,选课走班不仅是顺应新高考的必然趋势,更重要的是它使教师能够在自己最擅长的专业上大展拳脚,也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课堂上自由成长。据了解,下一步,巴蜀中学还将在更多学科上进行更大胆的探索。

  链接

  凝聚区域智慧 找到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

  今年,教育部指向核心素养培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提出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创新实践」六大素养培养标准的出台,是基础教育里程碑式的改革事件。

  如何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改革的实践,需要依靠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的落实和转化。渝中区因校制宜、稳步实施的教育改革,显然已经给我们一些启迪。

  事实上,区域教育的欣欣向荣离不开每一所学校的生动实践,而学校的发展只有扎根区域沃土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为了让课改做出实效、高效,渝中区教委给予试点学校每校每年10万元的经费支持,建立表彰奖励制度,对取得突出成效的试点学校予以奖励。鼓励试点学校在课程整个、自主排课、学段编排、走班教学风领域大胆探索。支持并帮助试点校组建由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组成的指导团队。区教委在统筹安排校舍维修改造、学校文化建设、教师培养培训、教学仪器装备等项目时予以倾斜,优先安排试点学校的功能室、活动室、实验室等改造,为学校课改实践保驾护航。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