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30日适逢沈勃先生百岁诞辰,他曾长期主管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工作,是首都新中国建设史上的一位标志性人物。他的回忆文章《人民大会堂建设纪实》1986年7月第一次发表于北京市政协编辑的《文史资料选编》,2004年载于《北平解放首都建设札记》一书。2014年《建筑创作》05+06「人民大会堂」专辑(第24页~91页)以全文形式刊发,并根据文意对该文增补注释和插图,力图将历史人物的信息收集完备,形成了共3.8万字的长篇。

本文为该篇长文的节选。

沈勃1958年参加国庆工程时的照片《北平解放首都建设札记》 封面《人民大会堂专辑》封面 (2014年05+06《建筑创作》)(从左至右)

1958年8月,已从北戴河传来消息,为庆祝建国十周年,中央设想在北京建一批包括万人大礼堂在内的几项重大建筑工程,要求这些工程在1959年国庆节时投入使用,时间已十分紧迫,设计部门要早作准备。万人礼堂的地点选在天安门前,并希望能同改建天安门广场一起考虑设计方案。我们感到,党中央已为我们吹响了前进的号角,投入这场战斗的时刻来到了。

人民纪念碑已落成、天安门广场尚未改造时的历史照片

一九五八年国庆前夕

临近1958年国庆节的时候,参加国庆活动的外宾、侨胞陆续到达北京。为了做好他们的接待工作,我们不得不把住在和平宾馆里的来京专家搬到西绒线胡同旅馆办公。大家在比较窄小的房间里,继续研究创制著设计方案。

当时的其它国庆工程项目已走在前边,进展比较顺利。如:民族文化宫已在兴建中;由军委负责的军事博物馆、由农业部负责的农业展览馆、由科委负责的科技馆、由美协负责的美术馆、由外交部负责的迎宾馆等,由于使用内容和建筑要求比较具体,争论较少,故设计方案相继完成。但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和国家剧院,直到这一年的国庆前夕,所做的方案仍不能令人满意。这时候,施工部门和材料部门都在催促出图。因为这些工程都必须在次年8月底交工,才能赶上1959年国庆节使用。时间只有短短的10个月了,大家怎会不心急如焚!

国家领导人审查天安门广场及人民大会堂方案

周总理答应10月5日或6日审阅方案,建筑专家们听后十分兴奋。纷纷行动起来,连夜加班做第六稿方案。9月30日傍晚,我到西绒线胡同旅馆看望了各位专家。看到好多人的眼睛都熬红了,有的还带病坚持著工作。我劝说大家休息一下之后,请大家在第二天(国庆节)到天安门观礼台去观礼。这天的晚饭每桌特地增加两个菜、一瓶酒,以松弛一下紧张的神经。并把原定10月3日夜间12点前交出六稿方案的时间,推迟到10月4日晚12点,这样大家才在国庆前夕吃了一顿舒心饭。

设计方案的初步确定

大会堂设计经过前七稿方案的探讨,共做出84个平面图,189个立面图。我们又请清华大学、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和北京市规划局分别组织少数有经验的建筑师,在发往全国的八个综合方案的基础上各做一个综合方案,以便最后提请周总理审定。

10月14日(星期日),国务院总理办公厅通知万里同志,为了争取时间,在当天夜间周总理由外地返京后,立即审查大会堂设计方案。冯佩之和赵冬日(市规划局总工程师)当即将方案送中南海国务院办公厅。送上的方案共三份:一是清华大学作的,代表人刘小石(清华大学建筑系党总支书记);一是北京市建筑设计院作的,主要设计人是张镈;一是北京市规划局作的,主要设计人是赵冬日、沈其(城区规划室主任)。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规划管理局设计院)张镈总建筑师(左三)向周总理汇报,左一万里,左二郑天翔,右二张开济(建筑师)

周总理在当夜约10时左右开始审阅。当时在场的主要人员有齐燕铭、万里、赵鹏飞、冯佩之、刘小石、赵冬日。周总理首先详细看了三个方案的平面图和透视图。然后由刘小石同志说明了清华大学的设计方案,赵冬日同志介绍了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的设计方案和北京市规划局的设计方案。

周总理反复比较了这三个方案,并多次提出询问。最后决定采用规划局的方案。规划局的方案有两个立面图:一个台基高5米,一个台基高9米,周总理决定采用台基高5米的方案。此时已是下半夜1点钟左右了。

人民大会堂方案透视图

紧张的开工前后

为了进一步明确国庆工程范围落实设计任务,9月15日,赵鹏飞、冯佩之、张鸿舜和我参加了由万里同志召开的会议,进一步研究了有关国庆工程项目问题。初步决定:大会堂、国家剧院、革命历史博物馆、农业展览馆、美术馆、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科技馆、迎宾馆及一个新建旅馆等十项为既定项目;电影宫和工人体育场为争取项目。并决定把农业展览馆、美术馆、电影宫技术设计和施工图纸,交由建工部领导的工业设计院负责;国家剧院和科技馆交由清华大学负责具体设计;其余的工程则全由北京市建筑设计院负责解决。

天安门广场改造前尚未拆迁时的情景(镜头由南向北)

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党委经过研究,把当时院里的工作分成几条战线,决定把设计院承担的各个国庆工程项目统交我负责领导。我们考虑到国庆工程的复杂性,决定以大会堂为重点,吸取经验,来组织领导其它国庆工程的设计工作。并确定由张镈总工程师负责领导大会堂的建筑设计;朱兆雪总工程师负责领导结构设计;甘东同志(院政治部副主任)负责领导政治思想工作,并迅速确定了各专业设计的负责人。

对这些工程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我们大家是心里有教的。因此早在人大会堂方案尚未确定之前,设计院就有部分同志对该工程的结构、计算和绘图方法的统一等等问题,预先做了一些准备。所以能在10月14日人大会堂方案确定之后,使总体布置、体形轮廓、柱网安排、各层高度、结构类型、设备条件等原则问题迅速确定下来。同时,由万里、赵鹏飞主持讨论,确定了大会堂的大礼堂和宴会厅的八度烈度抗震标准。

10月17日,建筑组就绘制出柱网尺寸图,并把建筑位置放线图提交给施工单位。

10月22日绘出了各主要部位的剖面草图。根据建筑图纸,结构组连夜计算。

10月25日向施工单位发出基础刨槽图。

10月28日发出全部基础图。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大会堂的工期虽然紧迫。但各项准备工作还是有条不紊的。

人民大会堂开始施工后,天安门广场尚未完成拆迁时的情况

三天没说一句完整话

工程浩大的大会堂工程,共需挖掘土方430000立方米以上,浇铸钢筋混凝土127000多立方米,钢结构使用型钢3600多吨,使用大理石、花岗石、水磨石和剁斧石170000多平方米琉璃瓦23000多平方米,铺设通风管道26公里,动力电缆和电线45公里,照明电缆和电线670多公里。

用如此短暂时间建造这样浩大的工程,只好边设计边施工边备料。所以施工的同志急如星火,一天到晚在催图。当时,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是全国最大的一个民用建筑设计单位,全院职工达1000多人。但因当时正处在大跃进时期,院里除承接了大量的民用建筑以外,还承担了很大一部分工业建筑设计,而且这次所承担的国庆工程项目又多,因此,人力十分紧张。

设计院费了很大力量才为大会堂工程抽出50多名设计人员。这些同志虽昼夜加班,但仍不能满足施工和备料的要求,施工中又常常出现一些矛盾急需解决。而从工地到设计院虽然不算太远(不足4公里),但施工部门却有往返找设计院太误事的强烈反映,况且从工地来的个别同志对问题往往说不清楚。为密切配合施工和备料工作,我们经过反复研究,决将全体设计人员搬驻工地现场进行设计工作。

人民大会堂施工工地 图片来自网路,原图收藏著赵庆伟源自北京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档案资料

经过思想动员,搞设计的同志们提出了以下充满信心的口号:「建筑结构大跃进,设备安装齐向前,加工定货要提出,装修图纸早做完。」12月6日,全体设计同志搬到现场的工棚里办公。

当时,我们这些人还不懂得系统工程学,也没有电子计算机,工作千头万绪,感到十分劳累紧张。设计人员下到工地后,工人师傅和备料人员当然十分欢迎,出现什么问题就直接到画图桌旁商谈。这样,配合是密切了,但却使设计人员应接不暇,一天忙得团团转,白天根本没有时间画图。

人民大会堂施工工地 图片来自网路,原图收藏著赵庆伟源自北京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档案资料

负责这一工程的总建筑师张镈同志更是忙得不可开交,身边老是围著一大堆人,一句话还没答完,另一个人又插进来要求回答另一问题。张镈同志说:「到工地后,三天没说一句完整的话。」这时候,有不少人提出还是搬回设计院去,不然没法工作。经过我和甘东同志与设计人员一起商量,最后决定:为了把这一工程搞好,不但不能回设计院,而且设计人员要进一步下到各分指挥部,去和施工部门密切配合,把设计工作做好。

大会堂施工分指挥部先为三个,后来改为四个(中央部分分为大礼堂分指挥部和中央大厅分指挥部)。由阮志大同志带领一个设计组配合大礼堂分指挥部;刘开济同志带一个设计组配合中央大厅分指挥部;田万新同志带一个设计组配合宴会厅分指挥部;钱韵莲同志带一个设计组配合人大常委办公楼分指挥部。上面由朱兆雪总工程师全面领导结构设计,由张浩、郁彦同志帮助领导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刘振宗、李云同志帮助领导钢结构设计,建筑方面由张镈总工程师负责全面领导。为了统一外装修、钢门窗和木门窗的结构设计,由孙荣樵、杨维新、王钟仁分负其责;电气设计由王时煦同志领导;设备设计由那景成同志领导;防水设计由顾鹏程同志领导。整个设计工作的政治思想工作,由建筑设计院政治部副主任甘东负责。

这种集中领导,分工负责,密切了和施工部门的关系,了解情况比以前深入了。由于许多施工方法,能直接和工人商量(有些大样由工人翻样师傅先提出草图),加快了出图速度,对各项工作又按轻重缓急做了适当安排,也就使工作不象以前那么忙乱了。

周总理视察工地(右二为沈勃)

11月,中国美术家协会为国庆工程在北京专门召开了一次美术工作会议,号召大家把十大建筑的装饰设计工作,当做国家和人民给予的一项重大而光荣的政治任务来完成。会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雷圭元率领师生四十多人参加了大会堂的装修设计工作,奚小彭和常沙娜两位老师也到现场参加设计,一直到工程交工。

工人师傅在精心地沥粉贴金

经过以上安排,设计工作的被动局面有所改善,而且后来由于各方面的努力,在设计不断改变的情况下,这个设计集体昼夜奋战,克服种种困难,圆满地完成了这一艰巨任务。

水天一色

1月20日会议之后,接著吴晗在北京市交际处召开了建筑审查会议,讨论大会堂的建筑形式、立面色彩、音响照明以及使用面积的分配等问题。除了意见一致的以外,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有:大礼堂墙面装修用料问题、大礼堂顶棚的处理问题、正门柱头的处理问题、北门口是否要汽车坡道问题以及灯光布置问题等。

观众厅吸音构造做法图
满天星灯孔图纸

为了把万人大礼堂内部设计处理好,我们特地在故宫午门前做了一个1:10的大模型。2月初的一天上午,周总理由万里、吴晗和我陪同去看了这个模型。大礼堂的天花板到地面的实际高度为33米,所以1:10的模型里面有3米多高,人可以进到里面看。进去后周总理先问了一下各方面有什么不同的意见?我汇报说,不少建筑师认为净空33米太高,人在里面会显得太渺小;但是后面有两层挑台,如果压的太低,又会使人感到压抑。并说这个问题过去彭真同志听取汇报后,曾讲过人在室外并没有感到天高可怕的话。周总理思忖了一会说:墙面和顶棚相交处,不要用折角,可做成水天一色,看看效果如何?

周总理在模型里与技术人员探讨空间问题
水天一色满天星的实际效果

东门廊柱巧搬家

彭真同志在太原视察的时候,就对我们讲了大门的重要,并要求采用我们中国自己的风格。后来在具体设计中,我们也特别注意了不采用西方建筑廊柱等距离的办法,而是把中间的三开间尺寸特别加宽。

东立面外墙大样

在刘仁同志的办公室,沈其同志拿来东门廊柱图,我发现中间三开间的柱距差不多已是其它柱距的二倍,于是,我提出了中间柱距过大问题。后经研究修改,制定了中间柱距缩减为9米、其它柱距为7米的施工方案。

1959年1月中的一天傍晚,彭真和刘仁同志到工地视察。这时,东大门的混凝土柱子已经浇灌完毕,只是还没有拆模。彭真同志仔细看了各个柱子的距离后,认为中间廊柱的距离还是做小了,要我们一定设法把中间的柱子搬搬家,哪怕用角钢重做基础也可以。视察完了一起吃晚饭时,彭真同志还一再叮嘱柱子搬家的事。当时,我的心情十分沉重。因为在太原时彭真同志己交待过这个问题,结果还是把廊柱做窄了。可是,在工期如此紧迫的情况下,要把这个23米高、1.25米见方的钢筋混凝土柱子搬个家又谈何容易!一连好几天把我急得团团转,吃不下、睡不著。

后来,我请有关建筑师和工程师凑到一起想办法。结构工程师认为前面这几根廊柱上面托著一个小礼堂,目前要给柱子搬家是不可想像的事。经过反复研究,还是张镈同志提出了一个从包皮上打主意的办法。混凝土廊柱本身断面是1.25米×1.25米,外面再包砖、镶大理石后,才做成断面为2.5米直径的圆柱。所谓从包皮上打主意,就是把中间两根柱子的包皮偏心外移,两侧两根柱子的包皮稍内移,即可使中间的开间扩大1米左右。这样,就取得了中间开间最大,两侧柱间次大,再两侧的两个柱间也比其它柱距稍大的效果。这符合中国建筑主间、次间、稍间的安排。

偏心柱子的处理

改造后,从外表上看起来,它的中间柱子的距离是10.30米,次间柱距为8.20米,稍间柱距为7.15米,其余柱距为7米。最后,我们画成透视图,送到彭真同志手中,经赵鹏飞同志解释说明,取得彭真同志同意,才算过了一个大难关,门廊也取得较好效果。

制服「巨蟒捣乱」

万人礼堂是大会堂的主体(包括附加建筑结构空间),总体积达181000立方米。礼堂的顶子是用12榀钢骨架做成,跨度60.9米,高7米,每榀钢骨架重55吨。礼堂的三层挑台外挑22米,二层挑台外挑29米,每层挑台都有12根钢梁构成钢架,挑台根部由12根钢柱支撑,钢结构共重2625吨。

因为这些钢梁吊装完成的时间,关系到整个大礼堂能否如期完成,所以早在年初,工程指挥部就把钢梁的制作与吊装作为整个工程的重点。

3月5日,赵鹏飞同志带领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去沈阳桥梁厂详细检查了钢材质量及加工情况。除北京的吊装工人外,又从富拉尔基、包头、太原、酒泉等地调来了大批有经验的吊装工人和技术人员,以保证钢梁吊装工作的顺利进行。

按照吊装的顺序,最先吊装的应是位居屋顶的12榀跨度为60.9米的钢梁,只有在这12榀钢梁吊上去后,其它工作才能展开。指挥部经过多次研究,采用了两台30TL952履带式起重机和人字把杆抬吊。

3月21日,大礼堂工地上的工人们,做好了一切吊装准备,地面上横摆著3条高7米、长60.9米、宽0.8米、有如黑色巨蟒似的钢梁。当工人在最南侧钢梁两端挂好吊钩准备起吊时,指挥部的领导及有关技术人员也都聚集在现场,大家怀著十分紧张的心情,期待著吊装的顺利完成。

钢梁吊装

谁知恰在这里发生了麻烦。当指挥工长举起旗子、吹响哨音、开动机器、钢梁一端刚刚离地时,只见黑色的钢梁一扭头、一摆尾,就象一条活著的巨蟒那样拚力挣扎,不愿离开地面。它这一扭一摆,使所有在场的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都大吃一惊。因为钢梁的制作,从选材到加工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如果把钢梁搞坏,重新制作,时间就来不及了。指挥工长看到这种情况,立即下令停止了起吊。当钢梁放回地面时,它又一扭头、一摆尾,恢复了原状。经过检查,幸喜钢梁并没有损坏,只是钢梁横向刚度不够,使其起吊后发生扭曲。

巨大的钢梁吊装

为了增加横向刚度,我们在钢梁两侧各加了一些杉槁二次起吊,结果还是没有成功。后来两侧加了钢管,连夜三次起吊,又失败了。这时候,距离整个工程竣工的期限(8月底)只有4个多月了,所以大家急得眼中冒火。大家经过反复讨论、研究,最后决定做一个菱形钢架固定在钢梁的上边,然后再行起吊。经过三天三夜的设计制作,做好了菱形钢架,终于3月26日制服了黑色巨蟒的捣乱,从地面上顺利提高到45米的高度就位。直到5月17日,共用了57天的时间,才把总重量2625吨,的钢结构安装完毕。这时距8月底交工期限只有三个多月的时间了。

大礼堂吊装后的场景
1959年9月9日凌晨毛主席视察即将落成的人民大会堂

*未经标注的插图,均来自《奇迹是怎样创造的——人民大会堂建设史话》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