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妙色莲花来回答,取经观音原本计划3年,唐僧估计最多7年,最后为何走了14年?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因为取经不存在确切的时间。有人说佛祖观音能预知过去未来,可是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说不清楚?那就是因为,历来定数之中还有变数。有些事情定数大,比如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500年,这个变数的可能很小,但是佛祖当时也没有说具体的刑期,只说等一个东土来的取经和尚,于是后来确切知道是500年。

那么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看各自说这话的动机是什么?

1、观音是取经计划的具体实施者,他负责完成佛祖的法旨,同时也是帮助唐僧完成取经的人,比如赐给唐僧衣钵,指明方向,收了徒弟,解决难题。那么唐僧坚定的信念,没有太大的畏惧,都是因为观音的鼓励和关怀分不开的。最起码,唐僧知道,自己后面真正的依靠是什么。那么观音所说的此去三年五载,取得真经,在普通人的眼里,就是一个鼓励的话,把行程和困难说小,意在建立信心。

可是,如果真正理解佛法的人,就知道,佛法中关于数字的概念不是如此,比如三千大千世界,三表的是无量。三年五载,本身就是表很长的时间,不是一个确定的数目。所以观音说的是一个不确定的数目,但是三年五载,给人的感觉却是短快的。

2、唐僧说的7年是怎么回事?中国人关于时间的说法,较真的老外弄不明白,可是很多时候中国人自己也弄不明白。如果说成语三年五载表一个不确定的时间,那么这还不够,后面还有一个三五七年这个说法。三五七年是多久?

其实要说这个,真的要好好的说说佛教对中国的影响,尤其是时间表述上的影响。在没有佛教之前,中国人历来对历法最为重视,历法是干什么的?掌握时间的,节气的,便于耕种生产生活的。那么每个皇帝都有自己的年号,这是便于计时的,同时时间的基础建立在易经的天干地支之上。说起来非常的准确。

可是佛教传入以后,打破了时间的概念,时间开始模糊了起来。因为佛教的教义更加的深奥,很得人们的认可。比如,刹那,一时,此时,说时,那时,同时一,三,五,七,九开始了使用,表一个不确定性的数字。双数的二、四、六、八、十,表一个确定的数字。此前中国人是没有刹那的概念的。这种微乎其微的时间,中国人一般用片刻形容。同样,一时是个什么时?

一时,是个聪明的时间,是个智慧的时间。因为时间是虚妄的,无论横向上,此时的大唐贞观年间,出了大唐没有用了,别人不知道了,既然不知道,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纵向上来说也是如此,猫狗活7年,相当于人的一年,天上一天,相当于人间的一年,时间也是不确定的。中国人认可了时间的不确定性,所以采用了时间的模糊概念。这也是中国人发明不了钟表的原因。

那么七在佛法里表圆满,比如七宝塔,七级浮屠,蹈七宝华如来,七宝等,为什么是七?是因为在地水火风四大上,加上了一心三藏的三身功德,就成了一个立体和包含一切的佛,也就是万事万物至此圆满。所以唐僧在这里所说的七年,表的是圆满,并不是一个确切的时间。

3、现在之所以有人产生这样的疑问,是因为现在全球的时间统一了起来,都采用了西方的公元纪年和统一的时间的方式,于是时间又变成了确定的了。那么在取经的最后,完成了任务回到大唐,自然是一个确定的时间,十四年了。也是因为有了对此和参照。

综合来讲:时间本身就是没有真正的确定性的。科学也证明了时间是虚妄的,是一种感觉。你比如现在宇宙距离的基础是光年,可是人的感应和意念,却比光的速度还快。一念之间就可以到达月球等。这是需要后世来研究的。但时间有相对的准确性,必须要有参照物,不然天上一天,地上一年,无色天的一天,地上已经不知几千,几万年了,这是真实存在的。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对于佛法和人们来说,时间的概念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信念,过程和结果。中国人才不会在这种没有意义上的事情上多在意,时间本身就是一直向前的,当你说时已经迟了,时间已经过去了,所以叫说时迟,那时快。所以也没有当下这一说,当下,有这个念头的时候,已经过去。人只有未来。

所以佛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根本什么都是虚妄,什么都没有得过。您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西天取经,观音菩萨估计3年,唐僧估计7年,结果走了14年。这是为什么?

这是常见的销售策略。

时间是人生最大的资本和代价。

观音作为一级销售员,如果开的价太高了,如来和悟空可能会等得不耐烦,李世民和唐僧也可能嫌「远水解不了近渴」。毕竟,唐太宗老先生刚刚进过一次鬼门关了,而孙悟空已经关禁闭了500年。所以,观音菩萨只报了个首付价格3年,还配送了超级大礼包:锦斓袈裟一领,紫金钵盂一个,九环锡杖一柄。这才签订了合同。

唐僧是个二级销售员,开价太少了要亏本,开价太多了做不成生意。毕竟,大唐还是皇威远届的大国,有著「骗我大唐者,虽逃必追」的光荣传统。所以,他就报了个全部本金的价位7年。

实际上,贷款是要付利息的!延期是要付违约金的!天庭的事情本来是玉帝说了算,可是,玉帝既然请了如来帮忙降妖,总得拿主权来置换。于是,孙悟空这弟兄几个跑上天去找玉帝吵架,硬是让玉帝废除了不给玉华州降雨的毒誓。如此这般地讨利息,也要用时间。所以就doube,redouble,成了十来年。

十来年,长么?

对于皇宫中望眼欲穿的李世民来说是够长的了。

对于深陷煎熬的沙和尚猪八戒孙行者和小白龙,那就是小菜。

对于要成佛的唐僧呢?时间算什么,结果才重要!


计划赶不上变化快。

导致行程变慢,取经时间变长的原因,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唐僧师徒的目的是到西天取经,但西天的佛祖为了考验他们,在路上为他们设了九九八十一难。每一难对他们来说都很难,想要通关,要付出很大的人力物力,何况,每一关都必须过,不能跳过去,所以花费的时间就很长。

第二,在路上,遇到的困难除了外部的,还有内里的矛盾。师徒四人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导致行程耽误。这一点,很像我们在工作中,一个团队如果不团结,发生矛盾,往往就会导致工作效率的低下,耽误工作进程。

第三,唐僧未取得真经之前,是一介凡胎,手无缚鸡之力。取经路上艰难险苦,爬山涉水,导致行程时间延长。

第四,做出预估的对象不同,导致完成任务的时间不同。观音预估的时间,是站在她作为佛的角度来看。唐僧,是站在自己作为一介凡人的角度来看。另外一个原因,是唐僧在出发之前,从未有人到过西天,路上具体的情况也没有人知道。所以盲目估计的时间当然不准确,这也是取经时间出现差别的很大一个原因。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说起《西游记》,在中国真的可以说是妇孺皆知,老少皆宜呀,基本上就没有没看过《西游记》的,它也是中国文坛史上,中国四大名著特别有代表的小说之一。看过四大名著的,其实往往可以透过它看透人生百态。

就说这个《西游记》吧,整个西游记就是一个「妖史」,表面看是写无数的妖魔鬼怪,玩儿的就是一个神奇,里面出现台词最多的就是猴哥救我,浪子回头,由师父指引到西方求经,我告诉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出身不好,想成佛真的是有难度的,最终学的是一个皈依。

还记得唐王送玄奘法师由东土大唐出发,去往西天求取真经之时,总以为一路虽然艰险,但也应该不会太闹,可是很多事情,当你真的开始做,一旦开始,一切的不确定,便已经悄悄产生,由不得你来决定,一切的变数,左右了整个旅途。

其实一个家庭也就像一部西游记一样,我们表面看著,好像唐僧就是那个孩子,一路上都要受著保护,他有时候还不辩好坏,忠奸不分,总是给几个徒弟惹麻烦,好像一切都在围著他打转。再看孙悟空,就像妈妈一样,一路上的坎坷,他都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有时候还费力不讨好,不被理解,吃喝拉撒睡全都得负担。沙僧呢,就像家庭里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一样,默默的付出,不求回报,再看猪八戒,看著没什么用,就知道吃吃吃,一不小心还可能被妖精勾引了去,但他也总能在大师兄需要帮助的时候,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记得小的时候,看西游记,就看里面的妖魔鬼怪,看唐僧一路上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后皈依佛门,觉得总看不厌。后来慢慢长大了,也步入了社会,经历了人情冷暖,看惯了世态炎凉,终于才领悟到了西游的真谛:其实,真经不在西天,而在路途,佛主不是如来,而是自我,那成群结队的妖精,乃是人心生出来的欲望和执念,三大徒弟其实就是唐僧多面的性格和天赋秉性。生活平波无澜不外人心已死,你却还在愤恨,你还在痛苦,你甚迷茫。其实,你就是那个时时刻刻都在跟妖精斗争的取经僧,而你脚下的路,永远都是通向自我的路。西游,一次人生的旅程,或许皈依不是终结,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望你我都是那个一路向前的唐僧,只为寻求一份真理,一份内心之所向!


那时候交通条件不好,还好一路上都是佛教国家,给予很大的支持。到了印度他又学习多年,光《瑜伽师地论》就学了好几遍,一时轰动整个印度,当时他在印度备受热捧,没有人能在辩论赢得了他,最后回国。


除去双休日,国定假期,你想啊!经过那么国家,年假算起来,一定不少。放假期间不办公,换通关文碟,需要时间。


体制问题反应社会问题


对困难估计不足。


脚在人家身上,想去哪就去哪,想走多久走多久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