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也是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位。它是情与景、心与物的统一体,是主观「意」与客观「象」的有机结合。古人讲「立象以尽意」说的是借助客观外物来表达主观情感。它体现出人的意识情愫与物象环境互相渗透转化,从而心灵外化为物象,物象流溢著思绪。因此,以意象这个情感载体为切入点来鉴赏古诗词,是一种更容易把握准作者的情感脉搏、领略其艺术美感的方法。下面就结合近两年高考试题来谈一下这种方法在考场中如何快速准确地鉴赏古诗词,它分三步。一、意象切入,推想情感1、写景抒情诗从高考的角度看,选作鉴赏材料的古诗词均是篇幅比较短小的,其中的写景诗也多是一些精巧的山水田园小诗。鉴赏这类诗,首先要体味诗歌中的情景交融的意境,其次,领略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为此,从意象入手,再结合注释、标题等其它信息,本著局部服于整体的原则就能够较好地体会出情感、意境。运用意象切入可问:诗写了什么景?有什么特点?有无情感寄托其中?是什么情感?如春行即兴 李 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西归。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2005年全国甲卷12题②小题)意象切入:这首诗写了哪些景(草、水、树、花、山、鸟),有什么特点(野草丛生、涧水流淌、树下无人、春花凋零、春山空寂、鸟儿空啼),有无情感寄托其中(有),是什么情感(伤春,凄凉)。从这首写景诗中不难看出,作者选了草、水、树、山、花、鸟这样一组意象,可谓一句一景,但是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从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意象特点中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分析到这里,答案就非常明确了。2、即事感怀诗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生活中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即事」诗一般没有严格的界定,如题材为怀亲、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皆可视为「即事」诗。这类诗词选作高考鉴赏材料的可能性非常大。鉴赏这类诗,首先要品出何为「事」,何为「怀」;其次,要看「事」与「怀」结合的是否紧密,自然慰帖;再次要体味诗人所抒之「怀」是否真挚感人。这类诗词运用意象切入可问:写了何事、人?有何特点(特点有何含义)?有何感怀?如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2005年全国乙卷12题①题)意象切入:何事(逢冬至),特点(灯前孤坐,形单影只),有何感怀(想像家中的情景)。这首即事感怀诗,作者选取驿站恰逢冬至这一小事,在孤灯前生发思乡之情。通过这样的意象切入,我们根据题干要求就能分析出,这句诗写得是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著抱膝枯坐的身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3、咏物言志诗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界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事物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情感。鉴赏这类诗词应注意:首先分析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还要品味出事物的神韵、品格;其次,注意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这类诗词意象切入可问:什么物?有什么特点?有无褒贬喻人之意?是什么情感?如鹧鸪天 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在这首诗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表达什么情感?(2004年全国卷丙卷16题)意象切入:写了什么物(杜鹃),有什么特点(叫声好像「不如归去」),有无褒贬喻人之意(有),是什么情感(思乡)。这首咏物诗描写的重点意象是杜鹃鸟,我们从这个意象入手,分析出它的啼叫声「不如归去」,就能体味出词的主旨是游子思乡,再结合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二、根据问题模式,体会考查点进行鉴赏2005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将古诗阅读鉴赏的考查要求规定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上述考点在命题如何体现,我们要借助问题模式来体会其考查点。以防答题漏掉要点,其模式大体分为四种。1、怎样写如果题干中问一个问题是怎样写的,或如何表现的,那么其考查重点是写作思路及技巧。 如:①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2005年全国卷乙卷12题②题)②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平静的?(2005年全国卷丙卷12题②题)③这两句诗是如何营造意境的?(2004年福建卷16题①题)④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首诗是如何体现的?(2004年重庆卷16题①题)2、为什么如果题干中问某一个字、词、句或一问题为什么这样写,那么其考查重点是写作目的、意图、主旨等。如:①「琵琶起舞换新声」写「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2005年重庆卷15题)②在这首诗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2004年全国卷丙卷16题)③「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人认为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好?为什么?(2004年辽宁卷16题)3、是什么如果题干中问一个词或句子有什么含义,或这首词抒发什么感情,或从某一角度来赏析等,那么其考查重点是句意、情感、技巧等。如:①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2005年全国卷乙卷12题)②这两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2005年浙江卷16题)③古诗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一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2005年全国卷甲卷12题)④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2004年全国卷丁卷16题)4、好不好如果题干问诗歌中某处写得怎么样?有何作用?好不好?那么其考查点是表现技巧、表达效果等。如:①「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法上有何不同?这样有什么好处?(2005年重庆卷15题)②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2004年全国卷乙卷16题)③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004年浙江卷16题)三、构建有效模式,规范鉴赏作答在答题时,应遵循意在笔先的原则,先构思成熟再落笔成文,力求表达严谨。行文要注意前后呼应,不能顾此失彼,前后矛盾。表达时「因题而异」,大致分为两种情况。1、单纯型问题。要做到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类题型一般为填空题(如2005年浙江卷16题①题)或问题单一型(如2005年全国卷甲卷12题①题)。2、综合型问题。题干中一般带有赏析、简析等字眼,这就要做全面分析。一般可采取「总——分——总」的模式。即诗词写了什么(用一个判断句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如何写的(根据考查点,结合诗句来分析证明白己的观点)——这样写的好处(可以从目的、意图、效果、主旨、情感等方面来分析)。以上方法是针对目前大多学生在诗歌鉴赏中存在著找不准切入点,把握不准作者的意图,读不懂诗;面对题干问题弄不清考查点;一些学生能够「意会」,但不能「言传」,不能规范作答这三个问题来谈的。希望这种切入法能够使学生在考场上问题意识更加明确,思考路线更加正确,推证过程更加严谨,以求快速、准确的解答试题。王天宝,河北平泉一中教师。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