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EEP  

这张FB新知大耳朵粉丝团的照片,看了真觉得"心有戚戚焉"!半夜被孩子踢脸踹肚压上身的日子,雅还是现在进行式 (茶)所以虽然广广四个月就一觉到天明,但我却因为他的乾坤大挪移超差睡相而难得熟睡,不过看了BBH很有趣的亲子同寝睡法文章分析,得知"母亲中心型"的同寝孩子幼儿期发展优良,稍稍不枉我半夜被扰醒的这些年(酒)。文末也分享雅去听睡眠纾压讲座的摘要及学得的"腹式呼吸法"(简单免钱而且改善睡眠品质,很有效果喔)


                                    筿田有子◎著 李汉庭◎译
亲子同寝睡法种类与其特征

正在带小孩的爸妈,或是小孩已经长大的爸妈,请回想自己家里睡觉时的景象。如果你还未婚,也请问问父母自己小时候的情况。表1-1的四种模式,或许就能找出你家里的问题点。

 

首先是睡法的种类,从图表中可以发现,依据父.母.小孩的睡眠位置关系不同,可以分成母亲睡在正中央的「母亲中央型」、孩子睡在正中央的「孩子中央型」、父亲与母子分房睡的「父亲分房型」,还有孩子与父母分房睡的「孩子分房型」等四种。这就是家里有小孩时的家庭主要睡法。

表1-1睡法与家族特征

情绪模式

母亲中心型  

孩子中心型 

父亲不在型 

孩子放任型 

幼儿期的睡法

     母亲中央型1105C-f32-CB_1105-1_02

     孩子中央型1105C-f32-CB_1105-1_01

     父亲分房型1105C-f32-CB_1105-1_04

     孩子分房型1105C-f32-CB_1105-1_03

夫妻的型

伴侣型

父母型

同居人型

伴侣型

父母的角色

支援型

协助型

分担型

自律型

父亲的特征

父子间稍有距离,用心守护孩子成长。发挥父性作用。

父子关系较亲近,管教过程亲密而温柔。缺乏父性作用。

父子关系较疏远,对孩子教养不关心、无责任感。父性几乎不存在。

父子间稍有距离,用心于孩子的独立,可能是严格或放任。有父性的存在。

母亲的特征

在先生的支援下教养孩子。调整父子间距离,促进孩子独立。亲子的区别分明。

与先生共同教养孩子。对孩子太过疼爱,容易让步。过度保护.朋友型亲子。

不靠先生支援的

教养。容易依赖孩子。太过疼爱。过度干涉.母子过于亲密。

不靠先生支援的

教养。会用心于孩子独立,但稍嫌放任。亲子的区别分明。

幼儿的特征

拥有母子亲暱和父子信任,情绪稳定。自制力发达,能培养社会性与独立心。

 

幼儿期发展优良。

对父母有相同程度的亲暱,情绪稳定,但是自我中心,社会性与独立心发展较慢。

幼儿期发展优良。

母子亲暱与父亲不在的关系,造成情绪不稳定、自我中心,社会性与独立心也不成熟。

幼儿期发展中等。

母子.父子间关系不够亲暱。情绪不稳定,但是社会性与独立心旺盛。

 

幼儿期发展不良。

 

表中最上面的栏位「情绪模式」,表示家人间人际关系中的情绪面(情感的、感觉的)特征。针对不同睡法填上家人间情绪面的人际关系,就会分成「母亲中心型」、「孩子中心型」、「父亲不在型」、「孩子放任型」。而以睡法结构构成的则是「母亲中心型」、「孩子中心型」、「父亲分房型」、「孩子分房型」。本书为了让读者容易想像睡法,采用后者的说法。

 

表1-1则是将调查结果中相对多数的部分加以简化的结果,其中当然有例外或是复合型的状况。比方说六个月以内的婴儿,大多与父母同房,但是自己睡婴儿床的「孩子分房型」的睡法,到了三岁就极为少见。这虽然不是幼儿期的主要睡法,但是后面会提到,此类特征属于「孩子分房型」与「父亲分房型」的综合型。

 

另外还有父亲睡在中央的「父亲中央型」或母亲分房睡的「母亲分房型」,还有每个人都分房睡的「全家分房型」等睡法,由于数量稀少,故无法进行分析。

 

同就寝模式别的小孩教养方式


(1)母亲中央型家庭

我丈夫是报社记者,下班回家都很晚,只有假日孩子才能见到丈夫的面。一直以来,家事和带小孩我一手包办,并且乐在其中。家里住的是公司宿舍,所以许多邻居妈妈都乐意提供协助。而且丈夫每天晚上回家,第一句话就是问「今天孩子们做了些什么?」让我在精神上获得充分的支持。(母亲中央型的五口之家,主妇五十五歳)

 

母亲中央型的家庭,夫妻距离与母子距离相同,特征就是夫妻属于「伴侣型」,爱与信任感特别强。母子关系密切与父亲间接支援型的角色,处于三者关系相当理想的状态。父亲可以拉开过于亲密的母子关系,保持幼儿情绪稳定,同时又能培养其独立心。

 

教养的成功法则,就是要维持这种父性与母性均衡的理想教养环境。日本旧民法曾经以法条做为保障父亲权威的后盾,如今已没有这样的法律,就得靠母亲的谦虚与贤慧来维持父性功能。母亲的配合调整,在维持父亲一家之主的地位上具有关键作用。

 

情绪模式会受到夫妻双方势力的强弱关系,与工作分配状况和本身个性等因素影响。以母亲中央型来说,夫妻势力关系如果是平等一致型就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丈夫较强势,就容易变成「大男人主义」;如果妻子个性好胜又强硬,就是所谓的「母仪天下」,即使地位平等,丈夫也可能变成「怕老婆」的傀儡老爸。即使如此的关系也不错,因为自古以来无论丈夫是「大男人主义」还是「怕老婆」,通常都不会去爬到贤妻良母妻子的头上。

 

(2)孩子中央型家庭

虽然家里还有其他房间,但还是让我睡中间。生了弟弟之后,我们两个就一起睡在爸妈中间。我们家睡成「川字型」是由于妈妈是职业妇女,所以爸爸也要帮忙照顾我们。对我来说,只有睡觉时间才能同时跟父母在一起,所以在这个时候我感到很高兴。睡觉的时候让我感到安全和平静,虽然因此个性较率直,但是整体来说,还是比较依赖父母吧。(孩子中央型的四口之家,长女二十岁)

 

这个孩子中央型的家庭,孩子睡在夫妻之间,表现出传统日本人重视孩子多过夫妻关系的家庭观。由于夫妻共同养育子女,夫妻势力关系想必是属于平等一致的「父母型」。夫妻之间的关系有如对等伙伴,因此就很难保有父亲的权威,幼儿的独立心也会比较弱;但是幼儿会确信自己受到父母的爱,所以心情比较平稳沉著、情绪安定。

 

教养的成功法则是,若夫妻势力关系平等一致的话,能发挥养育子女的协力关系,一边负责扮黑脸教导是非善恶,另一边则扮白脸说明细节,达到父性与母性分工的作用

 

如果在势力关系上丈夫占优势,那么妻子在孩子面前就会尊敬丈夫,自然能发挥父亲的权威与领导能力。相对而言,如果妻子占优势,就可能变成受母性掌权的溺爱型家庭。最好避免发生夫妻都像母亲,或是亲子像朋友般缺乏父性的教养环境。

 

应对的方法是在小孩4~5岁开始,尽量让孩子分房睡,恢复夫妻同床,做出亲子间的区隔。

 

3)父亲分房型家庭

我爸爸整天不是在工作,就是听他最爱的音乐,什么事情都以自我为主。另一方面,妈妈则是把孩子摆第一,自己摆最后,总是关心著我们。妈妈一个人带小孩,相当辛苦,因此有时候还会歇斯底里。爸妈两人关系不好,或许是有小孩才没离婚吧。到了青春期,我开始痛恨我的家人,整天躲在房间里。妈妈对爸爸相当不满,加上带我们又有许多压力,于是就拿我和妹妹出气。我真的很讨厌吗?整天对我们念个不停。(父亲分房型的四口之家,长女二十岁)

 

父亲分房型睡法如字面所示,父亲与孩子不同卧室,这一家的丈夫是工作狂,妻子则是全职家庭主妇,是男女分工概念相当清楚的家庭。妻子一人扛下原本应该分工合作的教养责任,容易加深与丈夫的疏离感,母子关系会更紧密。由于父亲没有发挥拓展幼儿视野、教导现实严苛的父性关系,幼儿会很难离得开母亲,独立心发展缓慢。加上母亲如果对丈夫不满,就会形成过度干涉孩子的现象,容易使得孩子的情绪不稳定。

 

教养的成功法则,除了母亲要一手包办育儿之外,还要跟孩子好好传达父亲的存在。母亲如果经常告诉孩子,睡在另一个房间的父亲其实很爱家,而且努力工作养家,为他建立一个伟大的印象,孩子自然会对很少看到的父亲抱持尊敬与感谢。

 

另一方面,平时无法与孩子互动的父亲,至少假日应该跟孩子一起睡,或是拨出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孩子、陪孩子玩,这样才能建立父子互信关系。如此一来父性能发挥作用,母子关系也不会过度亲密。

 

另外,不管丈夫或妻子,要懂得互相感谢,用心培养夫妻情谊与互信关系,一旦孩子发生问题就能携手合作,共度难关。即使夫妻感觉就像「同居人型」,也请尽量避免「陌生同居人」,要朝「亲密同居人」的方向努力。如果真的没办法,应该在发生严重问题之前,请托第三人担任父亲角色,或是利用家庭之外的地方机构、学校等替代机构,来做父性角色的功能补强。

 

(4)孩子分房型家庭

我大概在十歳之前,都还有睡觉时吸吮手指的习惯。而且幼稚园和小学念的是私立学校,校风严谨,为了让我养成凡事可一个人独立完成的习惯,所以与父母分房睡。奶奶的房间跟我的房间只隔一扇门,给了我很大的安全感。虽然晚上要自己睡,但是白天妈妈常陪著我。可是我几乎没跟爸爸互动过。爸爸经常自己一个人到国外工作,直到现在我们还没有两人单独聊过天。(孩子分房型的四口之家,长女二十岁)

 

孩子分房型的家庭模仿的是欧美作风,亲子不同卧室,夫妻关系优于亲子关系。夫妻属于伴侣型,在育儿上采放任孩子的自由成长,双方都对孩子的亲密度不高,强调让幼儿独立的教养方式,所以幼儿能适应严厉的环境,从小就什么都自己来,独立心特别强。但是另一方面,母子之间的肌肤接触不足,幼儿无法确认自己是否受父母喜爱,情绪容易不稳定,也可能出现不轻易相信别人的个性。另外,亲子之间比较缺乏心灵的羁绊和一体感。

 

教养的成功法则,就是要在清醒时特别给予孩子更多欧美式的拥抱,制造肌肤的接触,表现对孩子的爱。

 

另外,如果有兄弟姊妹,小孩子们一起睡可以培养互信、合作关系;如果是三代同堂,则祖父母可以替代父母使孩子的心灵安定,但绝对不若父母亲的效果来得好。

 

资料来源世茂出版社 《卧室,决定孩子的未来》    文章转载「新知大耳朵粉丝」

 

同床而眠.JPG   

延伸补充(舒眠纾压):
雅因为睡眠品质不佳,有参加公司举办的舒眠纾压讲座,
认识了包括调整夜猫子作息的光照治疗法(早上起床接受至少45分钟的阳光照射)、睡眠阶段(浅睡-深睡-快速眼动<做梦>期的循理)、清醒扰醒系统(指生物体由深层睡眠状态转变为浅层睡眠或清醒状态,常见于动物及成为母亲的女人)、在床上的时间=你所需的睡眠量(睡不者别躺床休息)、小睡(短于20分钟或长于50分钟但短于2小时,避免造成睡眠迟惰)、失眠的诊断等,受益良多

尤其是婚前好睡,当了母亲却浅眠的我,讲座后才知原来是动物的本能(因为危机感或照顾孩子)而启动了清醒扰醒系统,让我恍然大悟!而失眠诊断后,我才知自己是因为压力及认知亢奋引起(即睡前脑子还是太活跃了),所以需要深度放松训练,最有效的就是腹式呼吸法,我实际做了几天,真的对睡眠品质有明显的改善,也在此分享如下步骤 ,祝大家都一夜好眠!
SLEEP4

(图片来源: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的睡眠中心临床心理师 詹雅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