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培养的博士毕业生受聘于海外高水平大学正式教职的情况已日益多见,在职教师被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在内的世界名校聘为长聘或讲席教授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类似的高层次科研人才流动现象实属正常,而世界顶级高校聘请国内研究人员,也体现了国际学术界对我国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认可。而且相信颜宁教授受聘还会增进国际或校际的学术交流。我们应理性看待。


谢邀!

来源:科学家长观(微信号:kxjzg1)

颜宁教授去美国担任终身讲席教授更多的应该看成是她的个人选择,至于其他你懂的原因其实没有必要争论,不过,从教育与个人发展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还是值得一说的。

给大家看一个照片。

上图里的这位年轻人,是一位教授,而且是名校浙大的教授,重点是她是一位美女,还是90后!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年轻美女是不可能拥有类似教授这种高端且神圣的职业,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看一下她的履历,你就不会感到奇怪了。

16岁考入复旦,24岁从港科大博士毕业,25岁成为港科大某奖学金获得者,据说这种奖学金每年只有三位,而她就是三位中的一个,目前则入选了「青年千人」计划,成为了浙大的教授兼博士生导师。

履历如此丰富且过硬,说明她是一位非常出色的青年,中国太缺少这样的有为青年了,相信那些选择她作为导师的同学,尤其是男同学估计会高兴坏了。

很多父母看到她的履历之后,都对孩子说了这样的话:「看看人家,这么年轻就有这样的成就,再看看你,整天就知道玩,考试就没看你打过满分!」

如果我是孩子听到这样的话,心里一定这样想:「我也想这么年轻就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可是从来就没有给过我机会啊,及时考试打了满分不也还是一样吗?」

是啊,学好还是学坏都是没有机会,这难道要怪孩子吗?显然不能,那该怪谁呢?

教育,就是在拼爹

作为一个和杨树教授同为90后的年轻人,我看到她的履历之后也问过自己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她那么年轻就是教授,而我却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师?

是我的能力不行吗?貌似不是,如果能力不行可能连老师都当不上。

那是我不够努力吗?貌似也不是,比我努力的人大有人在,但多数也成绩平平,而且如果我不够努力可能连现在的成就都达不到。

这就出现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多数孩子平庸而少数孩子出众呢?这里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环境,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你拥有一个什么样的「爹」。

没错,教育就是在拼爹,这已经不是一个伪命题了,而是赤裸裸的现实。

一个孩子如果是在一个家境殷实资源丰富的家庭里长大,他从小就会获得比普通孩子高得多的成长起点,这无疑是一种先发优势。

最重要的是,这种家庭孩子的父母往往都是文化修养很高的,很少是那些所谓的暴发户,多数是文化水平在本科以上,财富水平在中产阶级左右,而且他们所处的圈子也是层次很高的。

相比较而言,普通家庭孩子的父母可能也是本科学历,但是很难有丰富的资源和有效的人脉,这在某程度上就限制了孩子的未来发展。

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父母影响孩子的是思维方式、见识眼界和行为习惯,而这些决定了孩子未来能取得什么样的人生高度。

换句话来说,拼「爹」拼的就是父母的思维、眼界、习惯和教育观念。

思维灵活、眼界开阔、习惯良好、教育观念先进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往往比同龄的孩子懂得更多,学得更广,想得更前,再加上本身就比较努力,取得像杨树那样的成就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思维固化、眼界狭窄、习惯不良、教育观念陈旧的父母,他们本身就忙著鸡毛蒜皮,经常给孩子灌输一些迂腐思维,传递负面情绪,从不想著带孩子好好看一看这个世界,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就不要想著出人头地了,因为他已经陷入了寒门难出贵子的怪圈。

请做一流的父母

有一句话说的很对,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父母的修行程度影响著孩子的成长水平,而按照修行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父母们的层次分为三流。

第三流的父母,最关注的是孩子的成绩,是自己的面子,是自己那种永远无法满足但却非常狭小的虚荣心,从不考虑孩子的感受,更不要说教育孩子。

第二流的父母,不再仅仅关注著自己,也关注著孩子的成长,但是却往往表现出自以为是,用自己觉得正确的方法去教育孩子,虽然有时候对孩子是有意的,但是也给孩子造成了某些隐形的伤害。

第一流的父母,完完全全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知道孩子在什么阶段最需要的是什么,而且也懂得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尽量减少盲目和焦虑,时刻提醒自己尊重孩子。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三流父母看成绩,二流父母看成长,一流父母看自己,这就是区别。

大多数时候,我们很少去思考教育的真实目的,其实它非常简单,无非就是让孩子拥有属于自己的未来和人生,并让孩子学会去自己掌握它。

然而,这样的目的往往被父母们所忽视和理解偏差,导致让孩子再也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梦想永远成了一种奢望。

请做一个一流的父母吧!让孩子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吧!

作为父母请一定要记住,思维可以跨越阶层,见识可以无限增长,观念可以不断革新,你所有拥有的一切,都会成为孩子通向未来的起点,这个只能更高,不能更低。

请不要让自己在将来后悔。


最近清华大学美女教授的出走引起了大家的热议,对于出走原因大家莫衷一是,是因为科研资金的潜规则,还是普通的学术交流?是应该坚持自己的价值,还是坚持为国忍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和价值标准。深度剖析的文章很多,在此我就不班门弄斧了,我感兴趣的是网友们的评论。

大部分网友都支持美女的出走,认为此处不留姐自有留姐处,何况还是普林斯顿的终身教席,出走正好打了某些人的脸。

在这一片喧闹中,事情的本身到底是什么反而没有人去探究了,大众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把自己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不如意,压在自己身上的黑幕,想当然的放到了主角的身上。更由于主角强有力的,自己所没法实现的反击,而有一种痛快的报复感。对于这类看客,我相信哪怕以后普通交流的证据出来,他们仍然还会认为这是一种洗白的公关,张嘴就是学术腐败谁不知道啊。

在众多评论中只看到很少几条是以自己博士生涯的经历来解释学术的靠山文化,山头主义,我认为这种论断哪怕有些想当然,起码还是有自己的生活依据的。结合我自己的论文经历,我也认为学术腐败真的无处不在了:明码标价的论文,大范围的抄袭,资金申请的标准固化……但是这和这条新闻本身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我经历的是腐败,所以她面临的一定是腐败?这种思维与其称作是逻辑,而不如叫做臆想。如上文所说,这只不过是情绪的宣泄。

在众多评论里,只有一少部分是谩骂,我认为这是一种最low的表现,无论事件如何,先把自己的人给丢了。

一是骂主角的忘恩负义,国家培养了你这么多年,你受了点委屈就出国了。我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学习深造,可以感谢父母的付出,可以感谢老师同学的帮助,可以感谢自己的不放弃,但是真的用不著感谢国家,我这可不是什么反动言论,因为这是我们每个人亲身经历,所做出的最一般的结论,最起码想想我们的学费。有的人说国家给了你安定的环境,不然你去利比亚,伊拉克如何如何。这种观点简直low爆了,环境空气水源不应该是国家理所当然的提供的吗,难道要拿这个当做恩赐,不多说,省得麻烦。

二是骂清华北大不注重品德培养,给美帝国主义输送人才。我记得有位老教授下过一个精确的定义「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可是我注意到我们的主角可是回国十年后又走的啊,不存在不报效祖国的问题啊,她和那些纯粹考虑个人的发展,每一步都透著深深的精明的同学们可不一样啊。

每个人对一件事情都会有自己的偏见,有些是主观的,有些是客观的,有些根本无法避免,但是当我们发表意见的时候,还是更应该多想一想为什么,原因是什么,而不仅仅是个人的代入。


前段时间,这个事情还是引起了不小的议论。有篇文章直接借题发挥,说我国的科研环境不行,说国家自科基金不行,等等。后来发现,这只不过是一个正常的人才流动。

首先,人才流动很正常,但还是要分析原因。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很正常的。中国总体上应该还是人才外流型国家,每年出国留学然后留在国外工作的还是比较多的。而且似乎有个现象,就是外国人在中国留下的,很少是在科研领域的。唱歌、踢球的倒不少。而我们国家的人才在国外做科研的还真不少。这说明,我们国家的科研环境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其次,颜宁不能为清华所用,不能为我国所用,多少还是有些可惜的。

颜宁能从清华去普林斯顿大学任终身讲席教授,我们要为她感到骄傲,要为有这样的中国学者感到高兴。但作为管理者,还是要有所反思。马云说,一个人才离开,可能是钱没给够,也可能是受委屈了。受委屈让一个人才离开更加普遍。否则好好的,干嘛走呀。总是有些原因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管理者要追求的目标,也是管理者的根本职责。这个八个字,说说容易,做起来其实很不容易。

第三,国内的科研人才流动机制还不够健康。

就说国内高校人才的流动好了,近年来高校推进「双一流」建设,高校人才流动比较频繁。有些高校出的价格比较高,有不少人提出这是不正常的,认为应该限制。在我看来,这种想法很奇怪。我还是比较支持人才的流动的,通过流动,可以促进人才资源的重新配置,让那些有实力的高校变得更加有实力,给那些人才流出的高校更有压力,总体看应该是利大于弊。对国家来说,要的应该总体水平的提升。

祥哥个人认为,现在的问题不在给的价格高,关键还是流动机制不够健康。比方说,可以探索实施优秀人才流动工作机制,允许其在多个单位工作,也可以在这个地方工作一段时间,然后到另外一个地方工作一段时间。大家想想,我们的政府官员不就是因为上级党组织的一纸任命,就可以换地方当官了么。那为什么,优秀人才的流动,就要设置很多的障碍,难道不应该对人才更多一点尊重?只有尊重人才的内心选择,人才的才能才能得到最大化的释放。


反正我对于颜宁教授是有不一样的态度的。去年看了一些她的视频,才觉得原来差别可以这么大,激发了我的学习欲望,因为本身也是学相关方面的专业,所以很佩服她。也坚定了态度决定要考研,曾经很犹豫要不要考研。颜宁教授给人一种很亲切很好相处的感觉。前不久听说是因为经费原因,后来她本人亲自辟谣,但我觉得一定有猫腻。

希望颜宁姐姐可以在普林斯顿很好的研究,很好的为科学发展做出我们中国人的贡献!也希望可以有突破性的研究。加油,中国人民在身后支持你。


老祖宗的一句话说的非常的:「诛人先诛心」,对于颜宁来说,她之所以出走,可能内心深深的绝望是最主要的原因吧。作为分子生物学领域顶尖的科学家,颜宁对于自己出走普林斯顿的理由是:「我生怕自己在一个环境里待得久了,可能故步自封而不自知,换一个环境,是为了给自己一些新的压力,刺激自己获得灵感,能够在科学上取得新的突破。而有新的消息透露颜宁的出走是因为她连续两年申请自然科学基金会的科研项目受挫。于是关於潜规则,关于阴谋论甚嚣尘上,有人抨击自然科学基金会,也有人说颜宁不爱国,各种说法谁也不知道该信哪一个。

其实科学和音乐文学一样是没有国界的,中国的科学家在国外任职,可以在更加精尖的领域发展应该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们纠结的是这个科学家是因为科研的需求出走还是因为形势所迫被逼走了。

如果是科研需求,那么我们相信国外的学习和工作时为她的成就增加光彩的,在任何时候她都会铭记著她的祖国,但是如果这场出走是因为囧迫的工作环境,那么我们真的要反思了,我们总说自己缺少尖端领域的科学家,缺少人才,每年为了引进人才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财力,而在我们培养了精尖领域的科学家之后,在让她含怨出走时,相关部门是不是感觉被啪啪啪打脸了。

我宁愿相信颜宁是为了更好的钻研离开了,毕竟一个高科技人才的培养耗费了如此多的资源,我们常说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对于科学人才来说,流泪也是要不得的。


39岁的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科学家颜宁将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一事已经尘埃落定。

具体情况:

  • 5月9日,清华大学相关负责人针对此事回应说: 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颜宁教授经本人慎重考虑并与学院和学校领导仔细沟通,已决定接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Shirley M. Tilghman终身讲席教授的职位,将于近期前往就任该教职。

  • 该负责人表示颜宁选择再次回到普林斯顿大学,清华大学相信这有助于将中国的学术思想、教育理念和清华的学术风格传播到国际学术舞台上,产生更大的影响。清华大学对此保持开放、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清华厚道、大气、稳重,普林斯顿优雅、淡定、高贵,这是我一生中最爱的两个地方。」颜宁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表示。


一 、颜宁近两年均有申请到项目基金。

二 、颜宁先是已在朋友圈予以辟谣,说此文作者断章取义,请人投诉这篇文章;同时发文博怒斥:「我去不去普林斯顿关基金委什么事?」 「明明是开开心心的一件事,请勿揣度,否则我就说是被这些不实言论、网路暴力吓跑的。」

三、正常学术交流而已。搞研究最怕思想禁锢。


很正常,国外的知名大学教授不好多也来中国担任客座教授吗,这说明清华大学以及清华大学的教授国际知名度越来越高,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反而是值得自豪的一件事


研究生在读,那天早上在微信看到这个消息,想说一下自己的看法,或者自己身边发生的两个现实的例子。

我在东北某大学读研,是去年到这边来的,来的时候当然自己选择哪个导师心里已经有数了,我本来想选择的这位导师,不管是不是挂名字,已经发表了几十篇SCI,当然我相信这里面挂名字的文章肯定也占一部分的比例,当我来到这里的时候,他告诉我,他已经收到了山东某学校的邀请,出资600万建立一个新的学科(这个钱肯定不是一次性就给的,这个大家应该都明白)。于是这个老师就去了山东(我本身是山东人,本科也是在山东读的),我来到时候听他们说,这个老师是因为之前学院答应给他买一台单晶衍射仪,但是由于后来又来了另一位老师。(这个老师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在Angew 上发表过一篇影响因子十几的文章,还有很多出彩的文章),于是说好的给这个老师的仪器一转眼给了另一个人,我以前想选择的这个导师心里肯定过不去这个坎,所以跳槽了。

前两天刚听到消息,新来的这位老师,马上也要跳槽到别的地方去了,也是去山东的某所大学,到现在为止,我们这个学院,算是彻底的一个牛逼的人物都没有了。

一个小破学校都能有这么多的跳槽的事,颜宁博士跳槽我就更能理解了。

我来了之后跟著我们学院的院长,幸亏院长经费充足,做什么东西都让我大胆的做,不在意钱的问题,但是我们学院的其他老师就比较苦逼了,像跟我同一个实验室的另一个小导师的两个学生,每次做实验都要自己先把钱垫上,毕业之前才给报销,而我都是走老师的经费的。

我不知道全国的情况是否跟我们学校一样,当然我们学校算是东北比较差的学校了,既不是985,也不是211。但是不得不说的是,东北这个地方真的是留不住人,具体原因我也说不上来,但是就是觉得这个地方的人确实挺仗义,还不错,但是总觉得缺少点儿什么,再就是这个地方的教育质量真的不是差的一点儿半点儿的,说句不好听的话,我们专业一共11个人,过英语四级的人竟然只有两个人,而过六级的竟然只有我一个,(我本科在山东读的时候,如果不过四级,我们学校是不给学位证的,当然有一次补考的机会,你懂的),我都不知道这群人本科的时候都干了些什么,天天在实验室王者荣耀,狗屁正事不干一点儿,我真是不理解。不过我也看开了,哈哈,我现在就是安心的写文章,做实验,然后把学位证拿到手之后就回南方发展。

我最深的感触,无论你以前多么的勤快,来到这个地方,周围人都那么懒散,你也不自觉的变的超级懒散。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