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十日樱花作意开,绕花岂惜日千回”,三月底的武汉正是赏花好时节,然而九位国内外专家却无暇赏花,倾囊相授,带领我们十二名学员走入IBD多姿多彩的天地里。

1

从Imperfection到Impact

首先,各位教授一再强调,病理不能单独作出IBD的诊断,病理医生也从来不是完美的,不能在临床病史不充分、内镜取材不规范的情况下,作出超出合理范围的诊断。但更多时候,病理不仅能提供准确诊断,还能在关键时候影响临床的判断和进一步治疗。

肖书渊教授在授课和读片的时候都提及,如果病理医生对IBD更了解,能够给出更有把握的诊断,临床就会避免走试验性抗结核治疗的弯路。

石雪迎教授分享关于缺血性肠病的主题时指出,亚急性期的缺血性肠病,腺体修复很快,表面越来越成熟,千万不要误判为癌。

田素芳教授带来的一系列消化道活检“正常”病例中,有一例主要是看到淀粉样变,而这一现象背后可能代表着浆细胞肿瘤、感染甚至是阿茨海默症的可能。

在充足的读片时间中,大家更是一次次感受到病理的影响力:有临床初判为Crohn’s病,镜下发现大量阿米巴的;有不明病因引起严重溃疡,切除肠管后发现是CMV感染的;患者因急腹症入院,最后病理诊断为Crohn’s病的;镜下出现典型剥脱性食管炎改变,追根溯源停掉相关药物并好转的。

肠粘膜表面的阿米巴

各位教授如同福尔摩斯,拨开迷雾,准确的给出判定。

2

从Boundary到Blossom

如果把学习IBD比作一段征途,那没有比扩宽边界更好的办法。就课程设置来说,内容极其丰富,特意邀请到赵景民教授探讨了IBD患者的肝脏问题,辛伟教授就IBD的异型增生与癌变阐述了自己的理解,还有姜支农教授带来的非肿瘤性切除肠道标本的处理及诊断等等。而各位教授们铿锵有力的观点更像是一个个节点,把学习班定位在更立体的维度。

肖教授开篇就亮明一直以来向大家推崇的基本概念——粘膜慢性炎≠慢性肠炎;石教授形象的把国内IBD起步阶段比喻为“看山是山”,而现在要开始学会看山不是山,毕竟炎症性肠病只是慢性肠炎很小的一个组成部分,遇到慢性肠炎首先要排除感染、药物、憩室等等;朱立青教授在带领大家阅片时,笃定到“morphology still the king”,并认为应该熟悉英文的病理专业词汇。

IBD-related CRC

如果把学习IBD比作花朵的绽放,热情和执着就是肥沃的土壤,肖教授在为期四天的学习班期间全程坚持在一线,为了让大家能多一些时间一起阅片,一再把开始的时间提前;唯一的“外援”消化内科的陈敏教授刚刚结束门诊,就积极的过来一起讨论病例;朱教授拖着行李箱直奔科室,拿出切片就立刻带大家阅片;几位教授在授课之余还尽可能的抽出时间回答大家的提问;学员们之间的讨论也非常热烈,都很珍惜这次难能可贵的学习机会。这样的共同努力换来的是知识点高效的输出和输入。

边读片边讨论

简要举几个例子:1、肉芽肿:之前关于类上皮肉芽肿和干酪样肉芽肿的形态已烂熟于心,现在还要记得辨别是否有可能是一个大的干酪样肉芽肿的边缘,或者旁边有没有破裂的隐窝引起肉芽肿的形成?2、与肠癌不同,IBD的异型增生会先发生p53突变再经由APC通路,腺体的异型性可以很小,表现为粘液细胞增多、杯状细胞萎缩、细胞核失去极象、表面有绒毛形成、形成筛状结构。3、缺血性肠病,有急、慢性甚至亚急性之分;病因有动、静脉闭塞,低血流状态,肠梗阻,感染之分,具体展开下边又对应若干具体的原因;需要与Crohn’s病、溃疡性结肠炎、引起缺血/毒性损伤模式改变的疾病相鉴别。而能够引起缺血/毒性损伤模式改变的疾病种类也很多,涵盖了感染、药物、淀粉样变性、胶原性肠炎、黏膜脱垂、治疗引起的损伤等。

3

从Discussion到Direction

真理越辩越明,得益于小班教学的模式,肖教授第一节课起就“放话”可以随时讨论提问,于是,不仅能听讲课,还能听教授们之间的讨论,高手过招,异彩纷呈。

李瑄教授在讲解阑尾黏液性肿瘤(LAMN)时就引发了热烈的讨论,由于LAMN本身分类和T分期一直有争议,特别是在阑尾外仅能看到粘液的情况,如何判读很难达成一致。

陈教授在分享临床棘手的病例时,临床与病理的碰撞擦出了火花,在这过程中我更体会到我们中山六院各科之间形成的默契,每周就疑难病例都会在消化内科展开MDT,期间病理医生、外科医生都会参加讨论,为病人制定下一步的最优方案。

姜教授在讲解胃肠道B细胞淋巴增生性疾病/淋巴瘤时,遇到了肖教授和田教授的轮番挑战,这个病人的预后如何?为什么要做这些免疫组化?为什么这么诊断?一来一回间,不同的思路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特别致谢

要特别感谢浙江爱在延长炎症性肠病基金会(CCCF)及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病理协作组这次举办IBD病理高级医师培训班,四天时间的收获远远不止上述内容。

感谢可爱的志愿者们,直面他们更能感受到肩上的重任。

感谢各位教授的奉献,耐心又真挚的答疑解惑;特别感谢肖教授几天以来超负荷的工作,没有足够的热忱和想要改变的期望,我想,很难有这样的付出。

感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病理中心承办此次学习班,这里有好多热爱病理的同仁。

感谢黄艳主任一直以来的悉心指导和科室小伙伴们的支持,让我得以此次成行。正如肖教授所说,“the journey only starts after the course”,仿佛重新启程,脚步却更加坚定。

——END——

为了更快更好地向各科医师推广炎症性肠病(IBD)的诊治过程中的各种理念和经验,爱在延长炎症性肠病基金会(CCCF)特开设“CCCF医师笔记”栏目,向所有对IBD有兴趣有经验的CCCF医师征集IBD相关文章(包括病例、综述、会议报道、读书笔记等)。征集文章经CCCF专家工作组审核通过后刊登在“爱在延长炎症性肠病微信公众平台, 有意投稿的医师请将文章发送到: [email protected]

作者简介

王超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病理科主治医师

参与《炎症性肠病病理鉴别诊断》编写

广东省粤港澳合作促进会医药卫生大健康委员会病理联盟会员

你我同行

爱在延长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