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华与新疆学生在一起 受访者供图)

导读:

“乖宝宝,睡觉觉;乖宝宝,睡觉觉……”去年8月23日,石碣实验小学教师陈淑华赴新疆支教,离行前,刚满1岁的儿子似乎感应到妈妈即将远行,哭着闹着,陈淑华把儿子抱在怀中,轻声轻语哄儿子睡觉,“等儿子睡着了我再走吧。”

支教大半年过去了,每当回想起当初的选择,她总是热泪盈眶,脑海里浮现出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现在的我能读懂诗人张籍纸短情长的无奈。儿呀,你可知‘欲作家书意万重’的纠结?……”夜深人静之时,思子心切的陈淑华就会给儿子写家书。

陈淑华说,援疆是一种情怀,更是人生中奋斗的过程,能到新疆走一走、看一看,为边疆的教育事业出一份力,这是一辈子骄傲的事情。

家人成为她坚实的后盾

陈淑华是石碣实验小学五年级的一名语文老师,援疆支教是一件大事,在家庭与梦想取舍之间,她选择了梦想。“援疆是我的梦想,当梦想照进现实,我为之高兴。”陈淑华说,家人也成为她坚实的后盾,丈夫、女儿的支持,打消了她的顾虑。

一年前,当得知2018年援疆支教公开报名的消息后,陈淑华动了心,向丈夫陈文宏诉说自己的想法。陈文宏是一名东莞信息技术学校的老师,毫不犹豫地支持她的选择,“最让我感动的是,上初一的女儿向我保证,她会照顾好自己,会认真学习,还会帮爸爸照顾弟弟,听了女儿的话,我感动得热泪盈眶。”

然而,最让她放心不了的是刚满1周岁的小儿子,援疆支教这一走就是一年半。在这段空窗期里,她将失去陪伴儿子学走路、学讲话的美好时光。“1岁小孩正需要母爱,您缘何放下嗷嗷待哺的儿子不管,而去援疆支教?”面对记者的提问,陈淑华从容地回答:“等儿子长大了,相信他会理解妈妈的选择。”

陈淑华说,是家人的理解和宽容促成了这次支教,感恩他们。

2018年8月23日,哄完儿子睡后,陈淑华笑中含泪,挥手和家人告别,驱车前往广州,参加“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广东省援疆教师出征仪式,次日飞抵新疆。

(陈淑华在辅导学生,受访者供图)

把东莞先进教学理念带到边疆

到达新疆后,陈淑华被分配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41团学校。初来乍到,无论工作上,还是生活上的种种不适应,让她忐忑不安。“一开始,学校安排我教一年级两个班的语文课,还‘高低杠’跨四、六两个年级的课外活动和社团课,周课时达21节。”陈淑华说,41团学校教学岗位和人力资源上均严重不足,而且她常年担任小学毕业班教学,从未教过一年级,对教材陌生,以往在东莞的周课时只有13节,这样的工作强度怕吃不消。

为了尽快适应工作,周末陈淑华独自骑车回校,静下心来认真备课。一年级的娃娃初次接触语文,不但要教他们写好横竖撇捺、一勾一画,还要带他们领略中华语言的独有魅力,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语言归属感的种子。陈淑华告诉记者,为了把课上好,除了自身钻研业务之外,还向远在石碣的同事请教,通过微信解决教学上的疑惑,“同事们不吝赐教,还给我快递书籍,让我尽快熟悉教材,备好课。”

业务上的难题解决了,但课时的重担依然吃不消。陈淑华坦言,由于天气原因和课程多,导致了她经常流鼻血和常年的咽喉炎、支气管炎再次复发,沙哑的声音连话都说不清,上课时吭吭地咳个不停,后来病情加重,只能请假打了四天的点滴才恢复。

春节回到新疆后,陈淑华逐步适应了课时多、班级多、任务重的节奏,通过调整教学模式、改善心态来消化这新的工作环境,工作状态也越来越好。目前,学校对她的课时也作了调整,赋予更多的是传帮带和课题研究的任务。除此之外,陈淑华还要兼顾在东莞的名师工作室日常工作,把最新的教学研究成果尝试在支教中运用。

支教近8个月,在陈淑华脑海中一直萦绕着三个叩问灵魂的问题:我是谁?我为什么而来?我该怎么做?而她清楚知道自己是普通的人民教师,为祖国的边疆教育而来,更要把东莞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带到这里来,让大家跨越地域上的边远,接触到最新最热的教育风向,“我将一如既往地做扎根边疆的‘小白杨’”。

来源 | 东莞日报记者 袁建斌

编辑 | 学堂君

权威、原创、第一现场!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