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依据2009年版教材,

原载于本课精品课程网站,仅供参考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2页) [日期:2012-06-24] 来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网 作者:admin 阅读:19次[字体:大 中

小]

参考答案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既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著的马克思主义。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及其来源。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包括极为丰富的内容,几乎涵盖了全部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批判继承和创造发展,其中,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

1/44页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它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1)社会历史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以及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需要。

17至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取得了胜利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随著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这一矛盾的发展引起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怎么消灭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将向什么方向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为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必须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论断。

由于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在根本利益上是对立的,所以,资本主义社会从一开始就存在著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这个斗争随著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从,,世纪,,年代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当时在欧洲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的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三大工人运动震撼了资产阶级的统治,表现了无产阶级打碎旧世界,创造新社会的决心。尽管这三次工人运动都失败了,但它标志著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了使自己的斗争目标更明确、方法更科学、更有成效,无产阶级迫切希望得到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需要而创立的。

(2)自然科学前提: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2

2/44页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离不开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依据。

(3)理论前提: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就其直接理论来源来说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总之,19世纪40年代,时代的发展已经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准备好了各方面的条件,所以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2页) [日期:2012-06-24] 来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网 作者:admin 阅读:19次[字体:大 中

小]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分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基本哲学派别。

第二方面是我们意识能不能正确反映现实世界?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还是不可认识的?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

(1)辩证法是主张用联系、发展和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的世界观。

3

3/44页

(2)形而上学是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的世界观。

(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经典论述中,即「物质是标志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确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首先,它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明确了物质对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和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其次,它指出物质「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第三,它指出「物质是标志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这就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

4、如何理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之所

4

4/44页

以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因为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表现在:

第一、物质是运动著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全部科学都证明辩证唯物主义这个原理: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整个物质世界从宏观到微观、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生物界到人类社会都在运动、变化、发展著,绝对不动、凝固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运动必然有它的物质主体,从简单的机械运动到复杂的社会运动和思维运动,都离不开物质主体。

7、简述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3)实践主要有三种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8、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和发源地。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自然世界中分化出来的人类世界,因此

,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实际上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归根到底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的产物。

第二,实践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人们的实践活动,包括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

这三种实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经济生活、

5

5/44页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