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出自唐朝骆宾王为李敬业起兵而作的讨伐武则天檄文,全名为《代李敬业讨武曌檄》又名《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这篇文章用了大量华丽词藻,骈偶对仗,用典借代,称得上是古文佳作,檄文中的极品。本题这一句采用了对仗和用典等手法,包含了李治,武则天,李显三人及临终托孤的事。

《旧唐书》载,李治驾崩留下遗诏,「七日而殡,皇太子即位于柩前。园陵制度,务从节俭。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当时皇太子是李治与武则天的第三子李显,遗诏有向武则天托付后事,让她帮助李显的意思。(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可是684年李显当上皇帝,急于培植亲信,要封岳父韦玄贞为侍中,受到宰相裴炎的阻挠,赌气说了一句「我要把天下给他都行,何况破格提拔」?武则天得知后,立即以此为由废了李显,另立四子李旦为帝。从这事看,武则天确实有负托孤,孩子做错事应该纠正,而不是喊打喊杀,这也是私心所致。骆宾王这一句,就是抓住武则天的不轨之心展开。

「六尺之孤安在」,引用「六尺之托」这一典故,六尺之托指受嘱托抚育遗孤。出自《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在此用以借代代指李显,有人以为六尺之孤指年幼,应该是李旦,事实是不对的。其时李旦已经二十二岁,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六尺之孤了,年龄两人都不符合,所以是借代引用,从事实来论,李显更为合适。李治可没有向武则天托孤李旦。(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这句话翻译就是,先帝的坟土尚未干透,我们的幼主却不知被贬到哪里去了!意译过来就是,先帝驾崩不久,坟上的黄土还没有干,才过去几天?他托付给武则天的事就被辜负,各位大唐忠臣看著办吧。因为之前有几句提振的话针对特定人群,「公等或居汉地,或协周亲;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之前几句呼吁在朝在野诸君,本人或先辈都蒙爱李唐国恩深重,不论宗室异姓,忠义之士,自应奋起讨逆护卫李唐;再接以「一抔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诘问,承上启下,激发故君故国之思和新君国家之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后面又接以「凡诸爵赏,同指山河」正面赏赐以激励人心,对不忠不义者,以「后至之诛」怀之以刑罚。号召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反武。所以武则天读到这一句,感叹说人才流落在外,不能为朝廷所用,宰相有责任。


感谢邀请!个人观点,多指教!

任何一个问题我们都要看问题的背景!这句话出自骆宾王的《讨武曌檄》!此文因武则天废中宗李显,立李旦为帝,把持朝政!唐朝重臣之后徐敬业起兵,骆宾王所写之起兵之檄文!本文作为军用檄文,通篇笔力雄健,行文流畅,极能彰显骆宾王的文采!武则天见到此文对其中的谩骂置之一笑,叹息此等人才不能为之所用,实乃过失!

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这句话的意思是先帝坟上的土尚未干透,我们的幼主还不知道该托付给谁!

古文的气势磅礴是白话文不能比拟的,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呜呼,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翻译成白话文就意境气势就比古文逊色!

此文意在招募支持李氏正统,反对武氏掌权!此句意在激发故君之思和新君之危,动支以深情,最暖不过人心,骆宾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文笔很是令人动容!


  《讨武曌檄》全文: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庭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君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誓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公等或居汉位,或协周亲,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机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移檄州郡,咸使知闻。

伪临朝武氏者〔1〕,人非温顺,地实寒微〔2〕。昔充太宗下陈〔3〕,尝以更衣入侍〔4〕。洎乎晚节〔5〕,秽乱春宫〔6〕。密隐先帝之私〔7〕,阴图后庭之嬖〔8〕。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9〕;掩袖工谗〔10〕,狐媚偏能惑主〔11〕。践元后于翚翟〔12〕,陷吾君于聚麀〔13〕。加以虺蜴为心〔14〕,豺狼成性,近狎邪僻〔15〕,残害忠良〔16〕,杀姊屠兄〔17〕,弑君鸩母〔18〕。神人之所共疾,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19〕。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20〕;贼之宗盟〔21〕,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22〕,朱虚侯之已亡〔23〕。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24〕;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25〕。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26〕。奉先帝之遗训〔27〕,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28〕,良有以也〔29〕;桓君山之流涕〔30〕,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31〕。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32〕,爰举义旗〔33〕,誓清妖孽。南连百越〔34〕,北尽三河〔35〕,铁骑成群,玉轴相接〔36〕。海陵红粟〔37〕,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38〕,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39〕,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40〕。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公等或家传汉爵〔41〕,或地协周亲〔42〕,或膺重寄于爪牙〔43〕,或受顾命于宣室〔44〕。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45〕?傥能转祸为福〔46〕,送往事居〔47〕,共立勤王之勋〔48〕,无废旧君之命〔49〕,凡诸爵赏,同指山河〔50〕。若其眷恋穷城〔51〕,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52〕,必贻后至之诛〔53〕。

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移檄州郡,咸使知闻。

〔1〕伪:指非法的,表示不为正统所承认的意思。临朝:莅临朝廷掌握政权。〔2〕地:指家庭、家族的社会地位。〔3〕下陈:古人宾主相馈赠礼物、陈列在堂下,称为「下陈」。因而,古代统治者充实于府库、内宫的财物、妾婢,亦称「下陈」。这里指武则天曾充当过唐太宗的才人。〔4〕更衣:换衣。古人在宴会中常以此作为离席休息或入厕的托言。《汉书》记载:歌女卫子夫乘汉武帝更衣时入侍而得宠幸。这里借以说明武则天以不光彩的手段得到唐太宗的宠幸。〔5〕洎(jì记):及,到。晚节:后来。〔6〕春宫:亦称东宫,是太子居住的地方,后人常借指太子。〔7〕私:宠幸。〔8〕嬖(pì闭)宠爱。〔9〕蛾眉:原以蚕蛾的触须比喻女子修长而美丽的眉毛,这里借指美女。〔10〕掩袖工谗:说武则天善于进谗害人。《战国策》记载:楚怀王夫人郑袖对楚王所爱美女说:「楚王喜欢你的美貌,但讨厌你的鼻子,以后见到楚王,要掩住你的鼻子。」美女照办,楚王因而发怒,割去美女的鼻子。这里借此暗指武则天曾偷偷窒息亲生女儿,而嫁祸于王皇后,使皇后失宠的事(见《新唐书??后妃传》)。〔11〕狐媚:唐代迷信狐仙,认为狐狸能迷惑害人,所以称用手段迷人为狐媚。〔12〕元后:正宫皇后。翚翟(huì—dì灰狄):用美丽鸟羽织成的衣服,指皇后的礼服。翚,五彩雉鸡。翟,长尾山鸡。〔13〕聚麀(yōu忧):多匹牡鹿共有一匹牝鹿。麀,母鹿。语出《礼记??曲礼上》:「夫惟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这句意谓武则天原是唐太宗的姬妾,现在当上高宗的皇后,使高宗乱伦。〔14〕,虺蜴(huǐ—yì毁易):指毒物。虺,毒蛇。蜴,蜥蜴,古人以为有毒。〔15〕狎:亲近。邪僻:指不正派的人。〔16〕忠良:指因反对武后而先后被杀的长孙无忌、上官仪,褚遂亮等大臣。〔17〕杀姊屠兄:据《旧唐书??外戚传》记载:武则天被册立为皇后之后,陆续杀死侄儿武惟良、武怀远和姊女贺兰氏。兄武元庆、武元爽也被贬谪而死。〔18〕弑君鸩(zhèn振)母:谋杀君王、毒死母亲。其实史书中并无武后谋杀唐高宗和毒死母亲的记载。弑,臣下杀死君王。鸩,传说中的一种鸟,用其羽毛浸酒能毒死人。〔19〕窥窃神器:阴谋取得帝位。神器,指皇位。〔20〕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指唐高宗死后,中宗李显继位,旋被武后废为庐陵王,改立睿宗李旦为帝,但实际上是被幽禁起来(事见《新唐书??后妃传》)。二句为下文「六尺之孤何在「张本。〔21〕宗盟:家属和党羽。〔22〕霍子孟:名霍光,西汉大臣,受汉武帝遗诏,辅助幼主汉昭帝;昭帝死后,昌邑王刘贺继位,荒嬉无道,霍光又废刘贺,更立宣帝,是安定西汉王朝的重臣(事见《汉书??霍光传》)。作:兴起。〔22〕朱虚侯:汉高祖子齐惠王肥的次子,名刘章,封朱虚侯。高祖死后,吕后专政,重用吕氏,危及刘氏天下,刘章与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合谋,诛灭吕氏,拥立文帝,稳定了西汉王朝(事见《汉书??高五王传》)。〔24〕「燕啄皇孙」二句:《汉书??五行志》记载:汉成帝时有童谣说「燕飞来,啄皇孙」。后赵飞燕入宫为皇后,因无子而妬杀了许多皇子,汉成帝因此无后嗣。不久,王莽篡政,西汉灭亡。这里借汉朝故事,指斥武则天先后废杀太子李忠、李弘、李贤,致使唐室倾危。祚,指皇位,国统。〔25〕「龙漦(lí利)帝后」二句: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当夏王朝衰落时,有两条神龙降临宫庭中,夏帝把龙的唾涎用木盒藏起来,到周厉王时,木盒开启,龙漦溢出,化为玄鼋流入后宫,一宫女感而有孕,生袌姒。后幽王为其所惑,废太子,西周终于灭亡。漦,涎沫。〔26〕冢子:嫡长子。〔27〕先帝:指刚死去的唐高宗。〔28〕宋微子:微子名启,是殷纣王的庶兄,被封于宋,所以称「宋微子」。殷亡后,微子去朝见周王,路过荒废了的殷旧都,作《麦秀歌》来寄托自己亡国的悲哀(见《尚书大传》)。这里是李敬业的自喻。〔29〕良:确实、真的。以:缘因。〔30〕桓君山:东汉人,名谭,汉光武帝时为给事中,因反对当时盛行的谶纬神学,而被贬为六安县丞,忧郁而死(事见《后汉书??桓谭传》)。〔31〕社稷:原为帝王所祭祀的土神和谷神,后借指国家。〔32〕宇内:天下。推心:指人心所推重。〔33〕爰:于是。〔34〕百越:通「百粤」。古代越族有百种,故称「百越」。这里指越人所居的偏远的东南沿海。〔35〕三河:洛阳附近河东、河内、河南三郡,是当时政治中心所在的中原之地。〔36〕玉轴:战车的美称。〔37〕海陵:古县名,治所在今江苏省泰州市,地在扬州附近,汉代曾在此置粮仓。红粟:米因久藏而发酵变成红色。靡:无,不。〔38〕江浦:长江沿岸。浦,水边的平地。黄旗:指王者之旗。〔39〕班声:马嘶鸣声。〔40〕喑:(yìn阴)呜、叱咤(zhà炸):发怒时的喝叫声。〔41〕公等:诸位。家传汉爵:拥有世代传袭的爵位。汉初曾大封功臣以爵位,可世代传下去,所以称「汉爵」。〔42〕地协周亲:指身份地位都是皇家的宗室或姻亲。协,相配,相合。周亲,至亲。〔43〕膺(应yìng):承受。爪牙:喻武将。〔44〕顾命:君王临死时的遗命。宣室:汉宫中有宣室殿,是皇帝斋戒的地方,汉文帝曾在此召见并咨问贾谊,后借指皇帝郑重召问大臣之处。〔45〕一抔(剖póu)之土:语出《史记??张释之传》:「假令愚民取长陵(汉高祖陵)一抔土,陛下将何法以加之乎?」这里借指皇帝的陵墓。六尺之孤:指继承皇位的新君。安在:有本作「何托」。参阅前注〔20〕。〔46〕傥:通「倘」,倘若,或者。〔47〕送往事居:送走死去的,侍奉在生的。往,死者,指高宗。居,在生者,指中宗。〔48〕勤王:指臣下起兵救援王室。〔49〕旧君:指已死的皇帝,一作「大君」,义近。〔50〕「同指山河」二句:语出《史记》,汉初大封功臣,誓词云:「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这里意为有功者授予爵位,子孙永享,可以指山河为誓。〔51〕穷城:指孤立无援的城邑。〔52〕昧:不分明。几(jī机):迹象。〔53〕贻(yí怡):遗下,留下。后至之诛:意思说迟疑不响应,一定要加以惩治。语见《周礼??大司马》,原句为「比军众,诛后至者。」

那个非法把持朝政的武氏,不是一个温和善良之辈,而且出身卑下。当初是太宗皇帝的姬妾,曾因更衣的机会而得以奉侍左右。到后来,不顾伦常与太子(唐高宗李治)关系暧昧。隐瞒先帝曾对她的宠幸,谋求取得在宫中专宠的地位。选入宫里的妃嫔美女都遭到她的嫉妒,一个都不放过;她偏偏善于卖弄风情,象狐狸精那样迷住了皇上。终于穿著华丽的礼服,登上皇后的宝座,把君王推到乱伦的丑恶境地。加上一幅毒蛇般的心肠,凶残成性,亲近奸佞,残害忠良,杀戮兄姊,谋杀君王,毒死母亲。这种人为天神凡人所痛恨,为天地所不容。她还包藏祸心,图谋夺取帝位。皇上的爱子,被幽禁在冷宫里;而她的亲属党羽,却委派以重要的职位。呜呼!霍光这样忠贞的重臣,再也不见出现;刘章那样强悍的宗室也已消亡了。「燕啄皇孙」歌谣的出现,人们知道汉朝的皇统将要穷尽;孽龙的口水流淌在帝王的宫庭里,标志著夏后氏王朝快要衰亡。

我李敬业是大唐的老臣下,是王公贵族的长子,奉行的是先帝留下的训示,承受著本朝的优厚恩典。宋微子为故国的覆灭而悲哀,确实是有他的原因的;桓谭为失去爵禄而流泪,难道是毫无道理的吗!因此我愤然而起来干一番事业,目的是为了安定大唐的江山。依随著天下的失望情绪,顺应著举国推仰的心愿,于是高举正义之旗,发誓要消除害人的妖物。南至偏远的百越,北到中原的三河,铁骑成群,战车相连。海陵的粟米多得发酵变红,仓库里的储存真是无穷无尽;大江之滨旌旗飘扬,光复大唐的伟大功业还会是遥远的吗!战马在北风中嘶鸣,宝剑之气直冲向天上的星斗。战士的怒吼使得山岳崩塌,云天变色。拿这来对付敌人,有什么敌人不能打垮;拿这来攻击城市,有什么城市不能占领!

诸位或者是世代蒙受国家的封爵,或者是皇室的姻亲,或者是负有重任的将军,或者是接受先帝遗命的大臣。先帝的话音好像还在耳边,你们的忠诚怎能忘却?先帝的坟土尚未干透,我们的幼主却不知被贬到哪里去了!如果能转变当前的祸难成为福祉,好好地送走死去的旧主和服事当今的皇上,共同建立匡救王室的功勋,不至于废弃先皇的遗命,那末各种封爵赏赐,一定如同泰山黄河那般牢固长久。如果留恋目前的既得利益,在关键时刻犹疑不决,看不清事先的征兆,就一定会招致严厉的惩罚。

请看明白今天的世界,到底是哪家的天下。这道檄文颁布到各州郡,让大家都知晓。

据《新唐书》记载:武则天读到《讨武曌檄》哪两句诗时反而惊叹、惊赞骆宾王高才?

武器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军人的手段。

正义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煽动家的巧舌如簧。

武则天不顾天怒人怨,依然践踏蹂躏正义。

但是李敬业起兵作乱之时,她读骆宾王的檄文时,也不免大惊失色。「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这两句是只有天才的煽动家才能说出的名言。

——芥川龙之介 侏儒的话

武则天知道这篇檄文以后,令人念与他听。当听到「秽乱春宫」,「狐媚惑主」,「残害忠良」,「弑君鸠母」等这些数落武则天罪行的句子时,武则天非但不恼,反而报以微笑;等听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之句时,武则天竟对此大加赞扬,说文章写的好啊;听到文章最后「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一句时,武则天竟忙问文章出自何人之手?知道是骆宾王写的之后,她竟不无惋惜的说:「宰相之过也,人有如是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

以上就是武则天在听骆宾王《讨武曌檄》一文时的表现。如若放在常人身上,看到这样一篇罗列自己罪名,鼓 动讨伐自己的文章,肯定会怒不可遏,可是武则天为什么非但不生气,反而对这篇文章大加赞赏,甚至对文章作者流露出爱惜之意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武则天非常自信。

武则天听到文中咒骂、列数自己罪恶的言语时,她不恼反笑,这足以说明武则天的稳重自信,她根本不把徐敬业兵变放在眼里。或许正是武则天这种连很多男性皇帝都不具备的沉著与自信,才使她成为了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并且是非常厉害一位的女皇帝。

其次,武则天识才、爱才、惜才。

对于武则天这个人,人们的眼光往往聚焦在她荒淫无度,滥杀无辜的一面,而对其值得肯定的地方关注的较少。其实武则天是一个非常爱惜人才并且善于发现人才的人,她对名相狄仁杰的挖掘并重用就足以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武则天在面对文采飞扬,鼓动性很强的《讨武曌檄》的时候,便对其作者产生了兴趣,并对有如此才华的骆宾王不能为自己所用感到惋惜。其实,这里与其说是武则天对骆宾王产生了兴趣,倒不如说是对人才产生了兴趣。

骆宾王代表作《讨武曌檄》,文题是后人改的,原题是《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资治通鉴》记载,永昌元年十一月(689年),武则天采纳凤阁侍郎宗秦客的献字,把自己的名字改成「武曌」。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后,才把这个名字昭告天下。徐敬业起兵,是弘道二年(684年),此文就写于此时。所以骆宾王写这篇文章时,根本不可能知道「武曌」这个名字,曌字还没有发明。

这篇文章,至少有五种不同的标题。既然标题被改动了,文章内容会不会经过改动呢?以个人浅薄的水平,至少可以看出两处明显的改动,因为都改出毛病了。

第一处是首句:「伪临朝武氏者」,这个「伪」字,应该是后人改的。

临朝,古代女子原则上不能上朝堂参与政事,不该来而来了,就叫「临朝」。武则天「临朝」,不存在伪不伪的问题。弘道二年,武则天临朝称制,废中宗李显,立豫王李旦,李显和李旦都是高宗和武则天亲儿子,半斤八两,政权合法。此时武则天远未称帝,也谈不上是「伪朝」。无论怎么看,这个「伪」字,都很突兀。

因此此句原文为:「正临朝武氏者」,这样的可能性较大。

文学家用词,不会这么不严谨,政治家就不一定了。文章是骆宾王代李敬业写的,所以这个气势十足而不合文法的「伪」字,李敬业自己改的可能性很大。

另一处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一抔之土未干(gan,现代简化字写作干),六尺之孤安在」。这一句并非骆宾王原句,流传的另一个版本是「一抔之土未干(音qian,乾陵),六尺之孤何托」,这个才应该是骆宾王的正版。

看《讨武曌檄》,通篇是用典故堆砌起来的,「一抔之土」和「六尺之孤」,也是有典故可循的。

西汉文帝时,有人盗窃汉高祖庙里的玉质「门」环,廷尉张释之按照律法判处此人斩首,文帝非要将此人灭「门」。张释之问,如果有人盗窃汉高祖长陵一抔「土」,是否要灭此人的国「土」呢?

此处用「一抔之土」的典故,是借唐高宗「乾陵」,对应汉高祖「长陵」。乾陵是高宗和武后的合葬墓,当然那时武则天还未躺进去,乾陵尚未封土,谈不上「干」、湿。

从「一抔之土」的典故看,「一抔之土未干」的「干」,正确的应该是指「乾陵」,而不是在说泥土「干」、湿。自古至今,没有人会问候坟土的干、湿。因为坟土都是露天的,有时干有时湿,干了湿湿了干,习以为常。除非,此时骆宾王正拿著一柄洛阳铲, 对著坟土若有所思。

此句倒装了一下,顺著应该是这样:「干(陵)未(未,无,未有)一抔之土,何托六尺之孤」。有人会质疑不够对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也不太对仗。六朝唐文,还没有严格到一定要因格式而害文的地步。因为文法和典故的关系,这半句理解稍有困难。

六尺之孤,语出《论语.泰伯》:「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古人认为七尺成年,六尺之孤,是丧亲的未成年孩子。

《资治通鉴》记载东汉光武帝时,光武帝非常信任平敌将军庞萌,认为他可以「托六尺之孤」,没想到庞萌后来反叛。此处用典,是义正辞严的指责武后,认为她像庞萌一样忘了初心,辜负了先皇信任。

知道这个典故,就知道原文应该是「何托」,而不是「安在」,尽管「安在」听上去气势更足。

因此认定,此句原文应为文雅含蓄的「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而非泼妇骂街的的「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

《讨武曌檄》出现至少两处错误,被后人人为改动,很明显。稍微有点文学常识,并不难判断。

弘道元年(683)二月高宗病死后,为了安定大局,长期参政的武则天主持大局掌握了朝政大权。光宅元年这一年武则天废中宗为庐陵王,立豫王旦为帝,是为睿宗,但将睿宗安至于别殿,武则天归政于睿宗,但并没有放实权,睿宗自知难行便退让,武则天决定继续临朝称制。

是时,长安、洛阳刚刚遭受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光宅元年九月,"温州大水,流四千余家",八月"栝(括)州大水,流二千余家"。连绵不断的灾害,还有北方外夷入侵,这些都威助著刚刚临朝称制的武则天。但她并未因此而惧怕,反而大力施展才能治理国家。随著地位的提高和权力的增加,她实行一系列的新政策,一方面对李氏子孙大加谪贬,另一方面大封诸武。光宅元年九月,武则天下诏追封自己的祖先为王,立五代祠堂于文水,这一事件成了矛盾的催加剂。引起李唐宗室以及官僚士大夫的强烈不满,于是他们中一些人暗中联络准备反击。就在此时,徐敬业据扬州起兵,率先打起反对武则天的旗帜。徐敬业扬州起兵是统治阶级内部以武装斗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场政治斗争。"时诸武用事,唐宗室人人自危,众心愤惋"背景下起兵的,并打出了匡扶庐陵王的旗号,矛头直接指向武则天,而且很有号召力,短时间内聚集十几万人。徐敬业一伙多为官场被贬职人,如徐敬业由眉州刺史贬为柳州司马,其弟周至令李敬猷,给事中唐之奇贬括苍令,长安主簿骆宾王贬临海丞,詹事司直杜求仁贬黔令,还有从御史一再被贬的魏思温,这些人政治上落拓失意,使他们对现政权心存怨恨,其起兵肯定掺杂著很多个人的私利。他们以扬州为据点聚兵,以武力掀起了反对武则天参政的序幕。徐敬业是唐初著名战将、功臣李𪟝的孙子。本姓徐,因其祖父徐懋功被唐廷赐姓李,所以当时称他"李敬业"。曾随祖父征战,少时"射必溢镝,走马若飞",以勇敢著称。但为人狂妄自大,贪财好权,据说李𪟝曾说过:"破我家者必此儿。"

为了确 保起兵的成功,他们做一系列的准备活动。首先要争取反对武则天的政敌尤其是朝臣官僚的支持,里应外合。而身为宰相的裴炎和左武卫大将军程务挺便成为他们力争的对象,二人老谋深算没有直接答复,但有了一定的联系。

徐敬业起兵的计划已经进入实施阶段。薛仲璋奉李敬业密令,请求出使江都。不久,设计以谋反的罪名将扬州长史陈敬之逮捕,数天后,徐敬业乘官驿车而来,冒充新任扬州司马,假传密旨讨伐谋乱的高州酋长冯子猷。于是,徐敬业等人轻而易举地掌握了扬州都督府的军政大权。接著下令打开府库,取出钱物、武器,驱囚徒、丁役数百人为兵占据扬州。以佐助中宗还宫为名,恢复嗣圣年号,开设匡复府、英公府、扬州大都督等三府。自称匡复上将,兼扬州大都督,并授官其同党,大肆招兵,俨然建立了一个与武则天分庭抗礼的政府。扬州处在运河和长江交汇处,地位十分重要。自隋代平陈毁建康城后,扬州又成为控制东南的军事重镇。徐敬业起兵一下子占领了扬州,且北边又有楚州(今扬州之北)司马李崇福率所部山阳(今淮安县东)、盐城(今江苏盐城)、安宜(今江苏保应)三县响应,这对武则天临朝未久的政权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起兵后为了加大宣传力度,求得天下人的支持,表明他们起兵的正义性和合理性,骆宾王自告奋勇起草了一篇众所周知的著名檄文------《代李敬业讨武氏檄》。如"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檄文措辞辛辣,笔锋犀利。檄文中历数武则天的罪状,具有极强的煽动性。李敬业等人看了骆宾王写的檄文,赞叹不已,非常满意,立即命令善书者抄写数千份,发往各地。这不仅震动朝廷,也被世人广为传颂,以至被作为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载入文学史册,流传至今。由于煽动工作出色,一时间许多对武则天不满的官僚地主纷纷投奔徐敬业,开库铸钱,强行征募,实力迅速增长,据说旬日间"得胜兵十余万"起兵叛乱之势已是轰轰烈烈,但在如何进军的路线问题上,叛军首领们,意见不一。军师魏思温向李敬业建议:"举起匡复王室的旗号,沿运河直攻洛阳。这样,天下有识之士明白我等志在勤王,就会四面响应。"但右司马薛仲璋提出:"金陵有王气,以长江为天然屏障,在此站住脚。然后先取常州、润州,奠定霸业基础,再北图中原。如此,则进可取,退可守。""金陵有王气"之言,正合李敬业的心意,于是当面采纳了仲璋的建议,兵分两路进攻。战争便位开了帷墓。

骆宾王(619--约687),字观光,唐朝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幼年即资质颖悟,聪慧过人。7岁时即景赋《咏鹅》诗,一时传遍乡闾,誉为神童。晚年参加徐敬业扬州起事,并写下了著名的《计武氏檄文》。

骆宾王作为「初唐四杰」之一,对荡涤六朝文学颓波,革新初唐浮靡诗风,开辟唐代文学的繁荣局面作出了贡献,因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人物,长期来受到人们的赞誉。他一生著作颇丰,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作家,一个政治上很有抱负却长期怀才不遇的小官吏。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也就是唐代开国的第二年,骆宾王诞生在乌伤城外的骆家塘小村子里。

骆宾王的父亲外出谋仕,经过几番拼搏,终于京试中式,被任命为博昌(今山东博兴)县令。大约在10岁左右,骆宾王随母北上,寓居父亲的任所。

骆宾王入京应试,是在22岁那年的秋天。试前,他把家移居到兖州的瑕丘县,投靠父亲生前的好友韦明府(唐时称县令为明府),然后直奔长安。骆宾王对自己的学识颇为自负,以为春闱一博,即可雁塔题名,获取功名。他对科举场上的种种流弊,诸如请托、通关节、私荐、场外议定之类,不屑一顾。考试前后,人家忙忙碌碌进行院外活动,他却悠闲自得地饱览京、洛名胜。然而考试的结果,竟是名落孙山!

这一下骆宾王慌了手脚,他第一次体味到现实生活的冷酷无情。个人的前程、家庭生活的改善、父辈师长的热情期待,都成了泡影。下一步该怎么办?经过几个不眠之夜的辗转思忖之后,他决定南下义乌,向亲人求援。

在外流浪的游子,投入了久违的故乡怀抱,受到家人和亲友们热情地接待,使他真切地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但这时母亲和年幼的弟弟正在远方翘首等待。他不能在故乡多作逗留,于是匆匆赶回瑕丘,和一家人团聚。此后他以更务实的态度潜心书海,闭门苦读,为迎接第二次试场拼搏作充分的准备。骆宾王五月初携家眷扶母棺南下,长安城内的文人学士、故友至交,纷纷为这位文坛领袖送行。

大约是八月中旬,骆宾王到达临海。他原拟到任后即借故离开仕途,过遁迹山林的隐居生活。但临海的秀丽山水把他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经常与一批文士悠游山水,饮酒赋诗,颇感乐趣。

公元683年腊月,也就是骆宾王任职临海的第三年,高宗驾崩。来年一月,皇太子李显遵遗诏即位,改元嗣圣,是为中宗,尊武则天为皇太后。但武则天权欲极旺,野心很大。高宗在世时,她已经实际执掌朝柄几十年,她不愿把朝政大权交给儿子,就借故把中宗废为庐陵王,幽禁于别所。另立小儿子李旦为皇帝,是为睿宗。「政事决于太后,居睿宗于别殿,不得有所预。」(《资治通鉴.唐纪》)为了防止天下反对,武则天一方面大肆诛杀李唐宗室和元老勋臣,另一方面重用武氏宗族和自己的心腹,同时大开告密之风。由是天下惶惶,笼罩著一派恐怖气氛。

骆宾王于这年春天因事进京,目睹了武则天废帝夺权、大开杀戒,以及武氏势力横行无忌的种种恶行,心中颇感愤愤。他带著一腔郁郁之气离京南下,但没有再回临海。而是去了扬州,和徐敬业等人聚合密商,准备武装讨伐,推翻武则天。

扬州起兵的最初形势很好,不仅很快集结军队十多万人,而且楚州率先响应,兵不血刃就拥有扬、楚两州之地。不久又攻下润州,连朝廷内部也产生动摇。宰相裴炎就要求武则天退出政治舞台,还政于皇帝。但徐敬业没有利用这有利形势,挥师西进,直逼京洛。而是想先巩固江南根据地,然后再经营中原。这就给武则天以足够的时间清除朝中的反对派,然后派几十万大军围剿夹击。徐敬业虽然奋力迎战,也取得了几次胜利,但最后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前后历时仅三个月。

兵败后骆宾王的下落,传说纷纭。有说被杀的,也有说逃亡的,还有说投江水而死的。综合各种史料考证,逃亡一说似较可信。因为武则天死后,朝廷曾令山东人郄云卿搜集骆宾王的诗文,并结集发行,作为对骆宾王匡扶唐室的褒扬。郄在文集序中有「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的话,想必有据。至于逃亡后的行踪,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其中灵隐为僧,月夜为宋之问续诗一说,流传最广。实际情况大约是脱逃以后,就隐姓埋名,在吴中一带流亡。隐匿几年之后,带著一腔壮志未酬的遗恨离开了人世,终年约在70岁左右。


正式回答一下。

首先看前后文,这篇文章开篇就骂武则天,各种淫乱后宫,嫉妒生事。然后举各种例子,到了燕啄皇孙,知汉祚将尽;龙chi帝后,识夏庭之ju衰,这是小高潮。然后说我们举义兵的头领,是怎么深明大义,不顾个人安危匡扶社稷balabalabala。如果就这样,这篇文章也就这样了。

高潮来了,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这句话调动的是大伙的同情心,是啊,先帝在的时候对我们那样,现在他的小孩被这样按地上被杀,我们这些人怎能无动于衷呢。同情心一上来还不算,最后一句更神来之笔。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人之天下。引多少英雄豪气,建功立业就在今天。

同时,整篇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和王勃他们的骈文一样,对仗极其工整,大量用典故。循序诱导,先激发人们对武不满,然后描述皇子皇孙的惨,再说先帝对我们多好,我们义军是为了啥起兵,今日之域中,竟是谁人之天下。高潮处收尾,很溜的。


「一抔之土未干」应该指唐高宗李治刚死亡不久的意思,「六尺之孤何托」,应该是指睿宗没人照应的意思。总的意思是说,李治刚死,坟土未干,李旦就失去辅佐。告诉众大臣,不要忘记高宗托孤之重,而去扶保武则天。


个人认为,主要好在对仗极其工稳,丝丝入扣,读来朗朗上口,即没有晦涩难懂之词,又能把意思表达的及其透彻。一杯之土岂能掩六尺之驱,这种立意的确,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倍增文章之气势,从而让寥寥数语起到雷霆万钧之郊果,不能不说此为全文之眼...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