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是单向的,分析师也没有对立面,那么分析报告当然不可能极度的去贬低一家企业。我们把股票的相关方简单的看成是债务人,控制人,大股东和小股东,如果没有做空的办法,其实这几方的利益是一样的。大家都从股票上涨中获利,从下跌中亏损。所以,分析师当然不会主动去得罪上市公司。况且,如果你看空一家企业的证据并不充分,就更加失去立场,在没有做空的情况下,你还要面对公司层面的起诉,告你诽谤。

所以证券分析师的分析里面当然不好有看空选项,然而分析师真的没有看空吗?实际上不是的,分析师光看多的也有很多选项,比如谨慎推荐、推荐、增持、买入,语气由弱到强,实际上仅仅只有买入的,才是看多,当分析师不看好一个股票的时候,他会很调皮的选择谨慎推荐。而看好,他会选择买入。

当然,股市新人不会注意这些,会被误导,但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这种方式在其他国家也是如此,当然成熟资本市场是有做空报告的,但那也是屁股决定的,比如浑水报告。

分析师也分很多种,报告也有买方和卖方,大多数投资人看到的,是券商分析师出的报告。券商的自营证券业务和经纪业务是区分明确的,要保持独立性,所以大多数分析师属于经纪业务的一部分,这部分券商的利润来自——成交量。这就是第二个制约分析师内容可读性的因素。也就是说,券商分析师有时候看多是基于促进交易的目的。所以部分分析师热衷于追逐热点板块。这并不是什么恶劣的事情,热点板块有时候的确比估值板块更加具备盈利条件。这一点技术投资人和趋势投资人应该都有经验的。但是介于分析师的层面,他的动机很简单明了。

所以在看分析师报告的时候,千万记得看这么几样:

1、看基础性数据,而不是结论。你要带著科普性的目的去看,我相信大多数的研报都有很多的数据和证据,这都是分析师努力的结果,这些数据也经得起推敲,你要获得的正是这些,至于逻辑推导过程和结论,你要忽视。

2、看分析师是谁。我们很少注意到分析师作者是谁,每个分析师都是有专长,有专业领域的,有些分析师的结论非常的独特,而有的分析师仅仅是粗糙的得出结论。所以,看到你中意的研究报告,一定要记住分析师是谁。

3、善于挑刺。对于逻辑不严谨的地方,一定要自己补充标注。特别是对于预期的利润和收入,我们相信大多数分析师是根据模型来做的,但是他们所参照的模型参数有限,你需要根据自己对于行业的考虑,描绘出天花板,描绘出宏观经济对其的正负影响。

以上一点小建议,希望有帮助。在此还是希望理解券商分析师,虽然很多人为职业付出了很多,但是依然总是被读者忽视,对于免费的研报,有人希望过高。然而你要理解,免费的研报提供的仅仅是适当的价值,你让他们承担全部损益的责任,是不恰当的。


看看17万份这个数字,就应该知道其含金量高不高了。每年券商分析师的报告堪称多如牛毛,从宏观经济、投资策略、市场趋势到具体的个股,一应俱全。由于券商研报太多的缘故,某些分析师为了引起关注,标题党、奇葩研报等层出不穷,也完全背离了作为一个分析师应具备的严谨、审慎、客观的职业操守。不仅如此,券商研报中还常常出现相反的观点,也让市场无所适从。另外,前几年券商研报还不断推出所谓的十大金股,但十大金股现身于十大熊股的不在少数。因此,券商研报绝大多数含金量是不高的,甚至有的研报的水平,还不如一位资深的投资者。

对于券商研报,关注的投资者当然是有的,但也只是关注而已。如果投资者按照券商研报所说的进行操作,获得的概率其实并不高。


谢邀,坐标深圳,某资产管理公司总助,分享下个人经验吧。

曾在汇丰商学院听到某私募大佬说过这个话题。

一,他公司100多号人,有近一半人员都是做投研的。投研人员要在海量的证券市场中挑选符合基金经理投资策略的投资标的,然后再由基金经理选择标的。

等基金经理选好标的后,投研部会组织人员去做调研,而调研回来的报告,会有几份甚至几十份摆在基金经理面前,经投资部讨论决定投资策略。

所以你说研报如印刷?我觉得一点都不为过,甚至更夸张。

对于基金公司而言,面对茫茫的股票市场,如何挖掘价值洼地,潜力股,就必须靠投研部。

二,对于研报,那位私募大佬也说了,研报的准确性因人而已,对于他来说,他更看重研报的逻辑性,调研是否全面,分析逻辑是否正确,事实依据是否足够充分等因素。而对于结论,他不是他最关心的,同时他也鼓励学生们多看,多学,多写。

对于投资者也是,要纠正一个观点,研报不是一本投资指南,只是编写者的逻辑报告。

「尽信书不如无书」。

所以我觉得盲目的批评投研的数量和准确性是有失偏驳的。


关于分析师,我谈过好多次了。这个话题应该会和别的话题有一些关联的。但也有不同之处。分析师的报告和发布的言论是否有高的含金量,要从不同的层面去理解。

首先,分析师是国家颁发证书专门从事金融证券业务工作的人员。他们对市场信息的收集,政策的解读,操作技术的分析,还是有比较独到之处的。这个也是他们应该做的工作。他们有很好的平台去搜集和发布政策和消息以及发布自己的看法。所以,许多的东西可以便于股民及时阅读。

其次,证券分析师终归是证券公司的员工,也就是说他们是为了证券公司的利益而工作的。每一次言论和发布的一些信息,都是为了证券公司,以及证券公司联系的上市公司利益服务的。所以分析师发布的许多对市场预测和对股票的分析,都有维护证券公司和大股东利益的意向。而股民的钱被这些大股东和证券公司赚,与这些分析师也就联系上了。因此,证券分析师的言论含金量对于证券公司和大股东是最高的。而对于散户股民,他们的言论和分析只能够做参考。含金量不是太高。

再次,证券分析师,在其公司软体里,都有专门的平台分析指导该证券公司的客户。其中许多项目都是收费的。所以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他们在大众平台上的言论,多数都有别的目的。股民应该在阅读的时候,认真分析,客观评价,汲取有用的东西,排除预测干扰。建立自己的操作模式。

这个观点我在以前的分析中已经多次提及。大家可以关注阅读。如有认同,欢迎交流。


见过马报吗?预测香港六合彩的地下小报。

感觉证券分析师就是马报里面的白小姐、曾道人,只不过证券分析师比较有文化。

证券分析师是中国特色产品,相当于古代的食客。他们码出来的报告,投资者,赌徒们很喜欢看,最主要的原因有:第一,看笑话。喏,听你的又错了不是?第二,自我安慰。喏,跟我猜到一块去了。

于是,现在的「食客」就十分的狡猾,说话含糊其辞,你懂的。本来,不是涨就是跌,50%的概率,怎么弄到好像个个都被打脸了啊?

想了一个晚上,终于明白了。证券市场是玩钱的市场,分析师是在跟钱作对啊,于是常常被打脸了!


分析师的研报,就像是一个行业的产品,分析师是一个职业,工作就是生产研究报告,既然是产品,那当然有好有差,还有废品,分析这个行业与实物产品不同,没有废品,只要有上岗证(分析师资格),就可以生产研报,研报的质量,基本没有出厂品质检查,产出越多,分析师收入越高。

对于使用报告的用户来说,不可能每一份研报都看,只能自己筛选,或者他人推荐,关注那些质量好的研报,一年17万份研报根本看不完。

可以利用选行业+选公司+选分析师,这样找出自己需要的研报。找那些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就好像网上自媒体,有无数个。

但是高水平的分析师的研报,非常出色,很容易识别,就是鹤立鸡群的分析师,一看他研报就知道好。这类分析师是少数人,很少。


分析师的首要任务是服务好他们的客户也就是机构,分析师里面鱼龙混杂,好的分析师凤毛麟角,可遇不可求,大部分人遇到的都是一些欺世盗名之徒,以至于败坏了分析师的名声,分析师多是事后诸葛亮,上涨他就编涨理,下跌他就造跌源,分析师是害人精,胡编乱造把人懵,忽悠的人没主见,米尔马虎光赔钱。分析师的文章尽量少看最好不看,因为所谓的分析师大部分是一群刚毕业的大学生刚入职没有啥经验,公司就找一些文笔好的人来写文章,分析师只是作文写的好,与其看分析师的文章不如好好研究分析过往的历史数据。历史不会重演,但是总是惊人的相似。


春江水暖鸭先知,证券分析师,不能代表市场它只能作为市场一个参考,股市走势与证券分析最后的走势是不相匹配的,证券分析师炒股就如瞎子摸象,他摸到哪里都不知道,只有大象知道,证券分析师分析的材料并不能影响中国股市涨跌,股市的涨跌有内在的经济运行规律,证券分析师也只有50%的准确率,就跟抛硬币没有什么区别,历史证明证券分析师分析出来的股市,跟股市走出来的是截然不同的走势。


证券分析师年产17万份,一年365天,算下一天400多份,可信吗?我算数不好,大家也可算下,且不说可信不可信,光是这么大的量,就很同情分析师了,岂不趴在桌子上喝茶的时间都没有,哪有时间调研呢,但愿不是真的,别误导了投资者。


坦率的说,分析师是一个多余的行业。但是我做证券公司老总的话,也会招一批帅哥美女做分析师,一是洗钱和养眼。二是迷惑对手。

至于投资决策,跟分析师无关。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