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如果中国不议和、不割地、不赔款,最终失败的很可能是日本。

中国的情况

就中国而言,清朝的陆军精锐已经一败涂地,虽然纸面上还有数十万军队,理论上还可以再招募上百万大军,但这些军队战斗力还远不如已经溃败的淮军,实在没有把握同士气正旺的日军抗衡,而且集洋务运动之力打造的北洋水师

全军覆没,对清政府心理上形成巨大打击,中国已经失去了制海权,黄海渤海任凭日舰游弋,换句话说,日军可以兵分几路,也可以合兵一路,随意选择登陆地点,中国守军将左支右拙。

这时日军已占据了旅顺,坐船就可以轻松在天津登陆,那就离北京近在咫尺。自1840年起,朝廷最怕的就是洋人动不动就在天津登陆。这太可怕了,只要洋人在天津登陆,那根本拦不住。这样的话,恐怕30多年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幕又将重现,慈禧和光绪又将再一次逃往承德,庚子事变也将提前上演,而这一年,还是慈禧60大寿,朝廷无论如何也不能让这事败了老佛爷

的兴。

事实上,逃难并不是唯一的选择,还有过迁都的方案。

清政府对此有过专门讨论,在旅顺沦陷后,中日两方的广岛和谈宣告失败,光绪将李鸿章

从天津召到京师,专门召开御前会议讨论:究竟是接受割地赔款的要求与日本和谈,还是拒绝日方要求,迁都后继续抗战。这次商讨持续了很久,最终以李鸿章上奏对日交涉方案,光绪批准为结束。

于是李鸿章便带著割让领土、支付赔款、承认朝鲜独立三个条件,启程前往日本进行谈判。

日本的打算

从日本方面来说,实际不存在继续打下去的可能。

从战争目的来看,在战争前,日军大本营的战争指导方针从来就不是仅仅要控制朝鲜。开战前,日军拟定过「冬季作战方针」,计划在1895年春天将陆军主力运送到渤海湾北面的天津、山海关一带,展开「直隶决战」。

随著战争的进行,战事的顺利超出了日方原先的估计,9月中旬平壤战役、黄海海战先后取胜,到10月末日军已经取得了鸭绿江渡江作战的成功,11月又攻陷旅顺,大清陆军精锐一败涂地,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日军大本营内部逐渐出现「直隶决战或许可以在冬季提前进行」的设想。

在军官中,则更加激进,日军第一军司令官山县有朋在进占凤凰城后,竟然不遵从大本营原地待命的命令,擅自命令手下第三师团深入敌后孤军作战,围困海城,因此遭到了日军大本营撤职的处罚。

到了4月份,日军已完成准备,计划在4月21日开始执行对直隶的军事行动,在5月3日完成登陆,可以说,日军计划的直隶决战已经迫在眉睫。但是在4月17日,前线收到伊藤博文电报,《马关条约》已经签订,行动终止。

外强中干的日本

那么,如果条约未得以签订,日军如期发动进攻,结局会如何呢?

小院认为,日本会得不偿失,将自己陷于危险的境地。

从军事上看,日军在直隶击败清军应该没有问题,进而占领北京也是顺理成章,但日军能控制的范围,基本也就仅限于此。因为整个日本当时只有七个常备师团,再加上50多个大队的后备兵力和一个屯田的临时师团,按照作战计划,所有常备师团,二分之一的后备部队将被运送到直隶与数十万清军决胜,剩余一个师团留在奉天占领区执行警戒工作,再加上关内占领区和朝鲜半岛需要留守的兵力,日本国内已经不存在任何兵力,也就是说,为了打直隶决战,日本已经被掏空了。

这么多军队,已经是当时日本举全国之力勒紧裤腰带所养,再也没钱招兵,一旦后院起火,那日军势必进退失据,这一锤子买卖说不定非但赚不到,还要血亏,这是日本的后顾之忧。

如果清朝决意迁都打持久战,可以参考抗日战争,以当时日本的体量,根本无法吃掉中国,时间拖得越久,对它越加不利,一只病狮和一只饿狗,最终被拖垮的还是狗。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国际干涉。

开战以后,不到两个月,英国就提出了调停,美国公使也在日中之间作为中间人推动和谈,俄国则在远东地区调兵遣将,虎视眈眈。在谈判中,列强进一步增强他们在东亚的军事力量,这都是为了实现干涉目标而做的武力威胁。特别是英国,为其「中国舰队」增派了10000吨级的战列舰和7500吨级的大型巡洋舰,这样的军事存在,日本不敢假装无视,当时日本的军舰最大吨位也只有4000多吨,万吨级的巨舰可以轻松秒杀日本海军任何一艘主力舰。

还有新沙皇登基后一向与日本不对付的俄国,趁你兵力空虚,出兵占几个岛那还是轻的,老毛子发起狠来,在你本土登陆都有可能,到时候日本哭都哭不出来。所以如果只顾及进攻直隶,完全不顾日本本土防卫的直隶作战计划,是极为冒险的举动。

国际干涉的威力,从签订的条约可以看出。

要知道,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初,割让的可不只是台湾等地,它还包括了辽东半岛!

条约签订后第六天,俄法德三国公使联袂拜访日本外务省,要求日方放弃对辽东半岛的占领,这就是「三国干涉还辽」,日本在压力下,不得不吐出已经到手的辽东半岛,否则恐怕会失去在远东的所有利益,日本上下视此为奇耻大辱,报纸上连篇累牍报道要「卧薪尝胆」,鼓动对俄敌意,进一步扩大军备,也是日俄战争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拖不起的其实是日本,如果清政府能迁都坚持持久抗战,战败的必是日本。可惜,千疮百孔的晚晴没有信心坚持下去,最终妥协了事,巨额的战争赔款,养肥了日本,使得它得以在日俄战争中击败俄国,继续得以发展,成为二战的元凶之一。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