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戰爭,如果中國不議和、不割地、不賠款,最終失敗的很可能是日本。

中國的情況

就中國而言,清朝的陸軍精銳已經一敗塗地,雖然紙面上還有數十萬軍隊,理論上還可以再招募上百萬大軍,但這些軍隊戰鬥力還遠不如已經潰敗的淮軍,實在沒有把握同士氣正旺的日軍抗衡,而且集洋務運動之力打造的北洋水師

全軍覆沒,對清政府心理上形成巨大打擊,中國已經失去了制海權,黃海渤海任憑日艦遊弋,換句話說,日軍可以兵分幾路,也可以合兵一路,隨意選擇登陸地點,中國守軍將左支右拙。

這時日軍已佔據了旅順,坐船就可以輕鬆在天津登陸,那就離北京近在咫尺。自1840年起,朝廷最怕的就是洋人動不動就在天津登陸。這太可怕了,只要洋人在天津登陸,那根本攔不住。這樣的話,恐怕30多年前第二次鴉片戰爭的一幕又將重現,慈禧和光緒又將再一次逃往承德,庚子事變也將提前上演,而這一年,還是慈禧60大壽,朝廷無論如何也不能讓這事敗了老佛爺

的興。

事實上,逃難並不是唯一的選擇,還有過遷都的方案。

清政府對此有過專門討論,在旅順淪陷後,中日兩方的廣島和談宣告失敗,光緒將李鴻章

從天津召到京師,專門召開御前會議討論:究竟是接受割地賠款的要求與日本和談,還是拒絕日方要求,遷都後繼續抗戰。這次商討持續了很久,最終以李鴻章上奏對日交涉方案,光緒批准為結束。

於是李鴻章便帶著割讓領土、支付賠款、承認朝鮮獨立三個條件,啟程前往日本進行談判。

日本的打算

從日本方面來說,實際不存在繼續打下去的可能。

從戰爭目的來看,在戰爭前,日軍大本營的戰爭指導方針從來就不是僅僅要控制朝鮮。開戰前,日軍擬定過「冬季作戰方針」,計劃在1895年春天將陸軍主力運送到渤海灣北面的天津、山海關一帶,展開「直隸決戰」。

隨著戰爭的進行,戰事的順利超出了日方原先的估計,9月中旬平壤戰役、黃海海戰先後取勝,到10月末日軍已經取得了鴨綠江渡江作戰的成功,11月又攻陷旅順,大清陸軍精銳一敗塗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日軍大本營內部逐漸出現「直隸決戰或許可以在冬季提前進行」的設想。

在軍官中,則更加激進,日軍第一軍司令官山縣有朋在進佔鳳凰城後,竟然不遵從大本營原地待命的命令,擅自命令手下第三師團深入敵後孤軍作戰,圍困海城,因此遭到了日軍大本營撤職的處罰。

到了4月份,日軍已完成準備,計劃在4月21日開始執行對直隸的軍事行動,在5月3日完成登陸,可以說,日軍計劃的直隸決戰已經迫在眉睫。但是在4月17日,前線收到伊藤博文電報,《馬關條約》已經簽訂,行動終止。

外強中乾的日本

那麼,如果條約未得以簽訂,日軍如期發動進攻,結局會如何呢?

小院認為,日本會得不償失,將自己陷於危險的境地。

從軍事上看,日軍在直隸擊敗清軍應該沒有問題,進而佔領北京也是順理成章,但日軍能控制的範圍,基本也就僅限於此。因為整個日本當時只有七個常備師團,再加上50多個大隊的後備兵力和一個屯田的臨時師團,按照作戰計劃,所有常備師團,二分之一的後備部隊將被運送到直隸與數十萬清軍決勝,剩餘一個師團留在奉天佔領區執行警戒工作,再加上關內佔領區和朝鮮半島需要留守的兵力,日本國內已經不存在任何兵力,也就是說,為了打直隸決戰,日本已經被掏空了。

這麼多軍隊,已經是當時日本舉全國之力勒緊褲腰帶所養,再也沒錢招兵,一旦後院起火,那日軍勢必進退失據,這一鎚子買賣說不定非但賺不到,還要血虧,這是日本的後顧之憂。

如果清朝決意遷都打持久戰,可以參考抗日戰爭,以當時日本的體量,根本無法喫掉中國,時間拖得越久,對它越加不利,一隻病獅和一隻餓狗,最終被拖垮的還是狗。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國際干涉。

開戰以後,不到兩個月,英國就提出了調停,美國公使也在日中之間作為中間人推動和談,俄國則在遠東地區調兵遣將,虎視眈眈。在談判中,列強進一步增強他們在東亞的軍事力量,這都是為了實現干涉目標而做的武力威脅。特別是英國,為其「中國艦隊」增派了10000噸級的戰列艦和7500噸級的大型巡洋艦,這樣的軍事存在,日本不敢假裝無視,當時日本的軍艦最大噸位也只有4000多噸,萬噸級的巨艦可以輕鬆秒殺日本海軍任何一艘主力艦。

還有新沙皇登基後一向與日本不對付的俄國,趁你兵力空虛,出兵佔幾個島那還是輕的,老毛子發起狠來,在你本土登陸都有可能,到時候日本哭都哭不出來。所以如果只顧及進攻直隸,完全不顧日本本土防衛的直隸作戰計劃,是極為冒險的舉動。

國際干涉的威力,從簽訂的條約可以看出。

要知道,在《馬關條約》簽訂之初,割讓的可不只是臺灣等地,它還包括了遼東半島!

條約簽訂後第六天,俄法德三國公使聯袂拜訪日本外務省,要求日方放棄對遼東半島的佔領,這就是「三國干涉還遼」,日本在壓力下,不得不吐出已經到手的遼東半島,否則恐怕會失去在遠東的所有利益,日本上下視此為奇恥大辱,報紙上連篇累牘報道要「臥薪嘗膽」,鼓動對俄敵意,進一步擴大軍備,也是日俄戰爭的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拖不起的其實是日本,如果清政府能遷都堅持持久抗戰,戰敗的必是日本。可惜,千瘡百孔的晚晴沒有信心堅持下去,最終妥協了事,巨額的戰爭賠款,養肥了日本,使得它得以在日俄戰爭中擊敗俄國,繼續得以發展,成為二戰的元兇之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