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诗春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这是描写长安早春的诗句。在婺源,有一个村庄就叫“诗春”。

诗家清景在新春

洪忠佩

● 编辑:婺里君

诗春与菊径,是婺源有古道衔接的村落。这样的村落,千百年来以黑白的色调定格,呈现的仍是唐诗宋词的意境。那黑与白,是徽派民居的粉墙黛瓦,好比村落水墨的底色,长年掩映在婺源山水的画境里。

诗春的村名,来自唐代诗人杨巨源的诗作——那“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的诗意,至今还在不断流淌。这是诗人之幸——杨巨源描写长安早春的诗句,千年之后依然在南方的婺源传诵。想必,在八百多年前的那个春天,诗春的始迁祖施仲敏从浮梁榔木田走进婺源大安里下小坑时,伫立在天马山下踌躇满志,看到漫山遍野的春景,正好应了他随口诵出的杨巨源诗句的意境吧。虽然,施仲敏和杨巨源不在同朝代为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都有一颗诗人的心。

在遥远的年月,进出诗春有六条古道,而施仲敏进人诗春,是不是走瑶里、长林、岩下、麻榨坞这样的路径呢?五六年前,我走清华、浮溪、长林,然后到了诗春,去追寻和感受村庄数百年的意蕴。不承想,在遥远的年月,诗春曾是“千烟之村”,与坑头、理坑、大畈一起,被誉为“婺源四大名村”。据谱牒上记载,在元朝至顺年间,诗春就有了“文武世家”的御封。允治堂、达源书屋、一诚书屋、清莲馆、凌云馆、甲泉居、印泉居,还有许多的亭院,充实了诗春的底气。而接通外界与诗春底气的,是村里的座座古桥:钟秀桥、永思桥、迎恩桥、永济桥、春桂桥、三和桥、大安桥,平板的、石拱的。一座座古桥,在波光粼粼中都是漾起的诗意符号。

时光俨如软刀,将诗春的过往切成了碎片。诗春象征着"忠孝节义”的牌坊,都毁于20世纪,我连废墟都没有看到。而村庄周边的凝秀亭、友芳亭、奉考亭、步云亭、毓秀亭、祖荫亭,也在不同的年月坍塌了。好在,诗春水口钟秀桥留给了我美好的印象,钟秀桥的桥拱由二十六块青石砌成,桥额上还刻有"钟秀"与"清道光年间建”的字样。钟秀桥的桥亭别出心裁,亭的长度几乎是拱桥的一倍,桥亭为双开间,木柱、粉墙、鳞瓦、格窗,虽然柱和梁都朽得厉害,梁托上却依稀能够看到花纹板饰,桥亭与道路呈十宇形,通路的一问高于路面三级台阶,靠山的里间又高于外间一级台阶。临桥的山体,植被茂盛,红豆杉、储树、栎树、𪲛木、黄荆,一起组成了幽秘的环境。一根藤蔓攀上砖墙、伸进了格窗里。如果站在桥门洞口,一眼可以看到香樟与枫香组成的水口林。在施启东老人的记忆里,相传钟秀桥是清代村里一个名叫施金仙的人捐建的,桥亭的功用呢,是由"守和堂”的施姓村民轮流为过往行人烧水济茶。

与我闲聊的老人,都有父老乡亲在桥亭烧水济茶,以及关于最后的烧茶人的记忆片段。想想,从捐资建桥,到于桥亭烧水济茶,若没有心存善念,是很难多年坚持做下去的。在我眼里,他们虽然已经迟暮,但每人心里都藏着一个勃发的春天,或许是铭记于心的一个记挂,抑或是村庄的一段难忘往事。

古道上,稚童的嬉笑与欢娱,打破了桥亭的沉静。村里幼儿园的老师,带着她的学生在春游。施老师起初在外地读书、打工,后来还是选择回家乡,办起了幼儿园。她带着学生的样子,就像带着自己的孩子。笑容、手势、言语,都充满了母爱。我觉得,稚童的笑脸与油菜花的笑脸是融为一体的,古老的村庄需要这样的春天。这样的春天,是属于露珠的、嫩绿的、生发的、蓬勃的、绽放的。

再一次从菊径沿菱河翻越中岭徒步去诗春,已经过了霜降。霜降之后,早上有了霜水。山野的色彩,也是有欺骗性的,进山的青石板路湿漉漉的,石缝中的车前草,以及路边的狗娃花、葛藤依然葱绿,野菊花开得正盛,只有狗尾巴草的花穗与叶舌已泛黄。往山中走,栗树、栲树的果实落了一地。偶尔会在山中遇到佝偻着身子捡栗子栲珠的妇女。坡地上,霜叶间,一枚枚地去捡,比我在山里的行走更考验耐心。那残缺的石岭、荒废的路亭、葳蕤的茅草、蓬勃的藤蔓、还有高耸的乔木林,都城了途中的小风景——我只是走得有些吃力了而已,还不至于迷路。长梅坞,深幽、荒芜。十五里左右的山路,必须走过一段长长的田埂、荆棘缠身的荒径,以及之字形的山岭。坞底,是退耕还林种的杨树、枫树,长得有些潦草。路很窄,有的地段还失去了路径。这样的山坞,山鸡很多,时不时扑扑地飞出。想必,是我的脚步声惊扰了它们吧。

远远地,我发现诗春的村貌有了新的变化。牌楼、戏台、木亭,都是复建的。临近中午了,我体会到村庄的生活节奏是慢的,七八位老人正坐在木亭的亭凳上晒太阳,一只黄狗安静地伏在亭子中央。骑着三轮车的小孩,在木亭前往返嬉闹着。村中蜿蜒而出的小溪,离木亭很近,溪水瘦瘦的,只有一道水在流淌,还有村妇躬身在溪埠上洗衣服。似乎,这样的场景与暖暖的阳光很般配,一切都显得那么悠然。在远处大安桥的水泥桥面上奔驰来往的汽车,是否会打扰诗春的恬静呢?

诗春村口的施氏宗祠、明显是修缮过了。祠堂门口那一方方旗杆石,深深地烙着村庄科第绵延的印记。不远处,有了农家餐馆,一户村民的古宅已被改成了民宿。在村口或者深巷,邂逅的不一定是诗春的村民,还有体验乡居的游人。徜徉其中,我感受到了古老村庄正在焕发着新的气息。而钟秀桥边的那畈水田呢,也被改成了荷塘。我即使错过了荷叶田田的季节,依然能够想象诗春荷花盛开的样子。

挨近诗春村口的荷塘边,也就是施氏宗祠的斜对面,是村庄竣工不久的戏台。戏台上是空的,戏台前的场地也是空的。我期待,期待着能够听到戏台上唱起村庄“诗书传家”的古老民谣,或者是属于乡村春天的歌谣。

作者简介

江西婺源人。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三届高研班学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理事,江西滕王阁文学院特聘作家。发表散文、小说等作品三百多万字。出版散文集《影像·记忆》《婺源的桥》《松风煮茗》等多部。

征稿提示

1、“婺源旅游”公众微信号每天均可发送婺源旅游的相关资讯、景区动态等,我们邀请大家积极投稿,把更多的婺源美图、美文分享给更多爱旅游爱婺源的人。

2、投稿请注明作者姓名、手机号、微信号,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婺源旅游咨询电话:0793-7368460

婺源旅游投诉电话:0793-7343605

“婺源旅游”监制:吴茂来 编辑:洪健

主办:婺源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

抖音号: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

转自婺里徽音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