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申明一个观点:题主给出的这两篇文章,并不能都等同于骈文。

所谓骈文,是指以双句对偶为主的一种文体。多四六句,且言辞工整,对仗铿锵。行文之间,气韵曼妙,情致婉约,收绽跌宕,摇曳生姿。

显然,这两篇文章,只有《滕王阁序》符合这一要求,是一篇彻头彻尾的正宗骈文。而《兰亭集序》,则应该划入散文系列,虽然偶有俪句俳语,但散淡错落,气势旺盛,言无不达。更应该归入散文系列。

而且,这两篇文章,所彰显的并不是同一个内核。《滕王阁序》是纯粹的文本表达,是骈体文式的巅峰之作。

《兰亭集序》,则是一幅备受称誉的书法作品,两者虽然文质相通,但展现的内涵差别巨大。

毫无疑问,《滕王阁序》光耀千古,是我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一篇旷世骈文,自诞生以来,就备受瞩目与青睐,是初唐四杰之一的少年天才王勃在滕王阁饯别饮宴上的应景之作。

而《兰亭集序》,则是一幅地地道道的书法力作,是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代表作,被评为行书天下第一,雄踞千年书坛,世人奉为至宝。

你让一幅书法作品媲美骈文的高低,实在是硬拉郎配的不智之举,关公战秦琼的结果,就是不知所云,甚而直接无果。


都不是,我写的《小池赋》才是:

南海之滨,五邑郊野,山重林密之忘地,西江遗珠之宝藏。天地眷顾,北回归线之所经。万民向往,国家便利之典范。

历史悠久,百越腹地;任嚣赵佗偏安之居所,秦始皇政一统之遗憾。水秀土沃,鱼米之乡;吴侯六世保障之后方,大明太祖奋发之依托。俊才星耀,经邦柱石;香港影视璀璨之根源,梁氏一门九杰之教化。两千载光华聚敛,一百年英气迸发。汉唐宋明少逐鹿,军政经文半民国。

无数英雄往事,日落流水长去。许多人文风俗,借于书笔永恒。重山难越,怎敌机械铁臂?密林遮眼,奈何刀锋烈火。滚滚车轮,势不可挡。堪比山高为高楼,胜似林密是行人。繁华城里有宁静,喧闹声中听流响。月色正撩人,浮光藏碧影。风吹竹叶香,青衣入梦来。皓月照千年,美言道不尽。一汪无名水,半轮艰辛泪。

古有青山增水秀,今有灯光赋流彩。明月不语,暗借清辉,清泉流响,更显其静。乾坤浑然,星汉为之失措;水池融合,草木与之修饰。

此情此景,若无佳人好酒。应歌诗一首以赠眼前,不负世间脱俗之芳华:

月光多妩媚,

流水驻行人。

长夜有时尽,

晚风轻拂尘。


《滕王阁序》明显比《兰亭集序》高出一筹。

首先在长度上,《滕王阁序》洋洋洒洒千余字,《兰亭集序》不过325字。文章的长度固然不应是文章优劣高下的标准。但是,在骈文这种讲究铺排场面的特定的文体中,文章的长度的确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其次,在内容的拓展开掘上《滕王阁序》藉登高感怀,写出了古时文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又能脱出消极沉沦的颓境,表现出救世济时的信心,对现实和人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认知。显得内容充实,感情真切。一改六朝空洞华丽,无病呻吟的陈习。开初唐文学繁荣的先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不俗的地位。王勃也因此成为「初唐四杰」之一。

《兰亭集序》在内容上就显得单薄些。最有亮点处,就是对生与死的人生观上有独到见解。对老庄死生一体的观念作了批判。但在格局,胸襟上,略逊《滕王阁序》。

再次,在文学表现上,《滕王阁序》才气横溢,妙语迭出,尤其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横绝古今,脍炙人口。《滕王阁序》夹叙夹议,条理清晰,大开大合,气势咄咄,事典借代,信手拈来。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一生最反对骈文,但是独赞赏《滕王阁序》特地写了《新修滕王阁序》并自甘名列王勃其后。相比较,《兰亭集序》文风朴实清丽,简练淡雅,于几百字中苦运匠心。在才气上又逊于《滕王阁序》。王羲之「书圣」的雅号远大于他的文章建树。而王勃诗文俱佳,佳作颇多。

总之,两篇骈文,虽各有千秋,但是王勃的《滕王阁序》可在多方面胜出《兰亭集序》。


我是海天玄宇,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你认为《滕王阁序》和《兰亭集序》两篇骈文谁高谁低?

首先《兰亭集序》不算是骈体文,而是散文类的文章,是文集的序言。

《兰亭集序》更值得欣赏的是他的书法造诣。它是书法家王羲之的得意之作,历来受人推崇,据说唐太宗为了得到真迹,不惜用计用人才把真迹诓骗到手。自己爱不释手,让唐初几大书法高手一起临摹。所以流传下来很多佳话和临摹作品。据说太宗实在太喜欢这个书法,要求死后随葬。所以现在《兰亭集序》就 是 一个传说和很多的临摹版本。

再来看看《滕王阁序》,它是初唐四杰的王勃的代表作,王勃一生短暂,却坎坷。留下作品不多,但是篇篇叫响,不愧是初唐四杰之首。《滕王阁序》是典型的骈体文,也是骈体文的高峰。因为骈体文过于追求形式而导致华丽和格式美丽有余,而内容显得空洞。但《滕王阁序》却是形式和内容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单从一方面来说已经是难得的佳作,两方面都如此之高的结合,只能是天上来客,神来之笔。

我们知道如此原因,又何必分谁高谁低?都是中华传统文化,都是登峰造极。不过实在要两者比较就是有点风马牛不相及。继承和发展才是我们今天中国人该做的。

如果您同意我的看法,请关注我,谢谢!


其实没有可比性,都是文坛佳作。如果从社会背景、人文历史,文学修养等综合衡量的话,应是《兰亭集序》略胜一筹。《兰亭集序》作于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于当时名士谢安、孙绰等宴集兰亭,饮酒赋诗,作为召集人,他为此次诗集写序,序文生动而形象地记叙了宴聚赋诗的盛景和乐趣,抒发了作者内心对人生的感慨。在玄学盛行、崇尚清谈、自由的东晋,王羲之能反对「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可谓独树一帜。还斥老庄「一死生」、齐彭殇」为「虚诞」、「妄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表露出不甘虚度年华的积极进取精神。南朝时期,雕辞琢句的骈文已盛行,而《兰亭集序》虽属骈文系列,但以不追求华丽的词藻,自辟蹊径,叙事抒情,自然清新,朴实真挚而著称,达到了极高境界,正是由于出自王羲之之手,其书法艺术成就盖过了此文的影响。而《腾王阁序》,作为一篇赠序文,感怀时事,感叹人生,富于时代精神和个人的真性情流露。作为年少而才高的作者,行为浪漫,渴望用世的抱负和强自振作的意志,而王勃短暂的一生,连遭挫败,现实的希望和失望,追求和痛苦的交织,让读者心动不已。在艺术上作者运用了对偶、用典等手法,形式严整中显精美,表现了自然变化之趣,尤其是对景物描写,文笔瑰丽,或浓或淡、或俯或仰、时远时近,绘声绘色。把秋日风格描绘得神采熠熠,令人击节赞叹。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联,动静相映,意境优美,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由此可知,两篇皆是文坛杰作,各具千秋。


当然是滕王阁序厉害,但滕王阁序明显有对兰亭集序的继续与出新。特别是对人生感怀上,古今相通。

从云门寺到滕王阁/王勃一生最后的飞扬

唐才子王勃,27岁的短暂人生,创造了千年的光耀,位列初唐四杰之首。这位充满才气与豪情的骄子,如果长寿一点,他的文思,也许只有李白能与他争锋。他最后的生命里,先在绍兴云门寺,模仿王羲之举行曲水流觞;再赴南昌滕王阁,挥毫留下千古一序。之后,南下省父,落水而亡,如流星划过天际……

绍兴云门寺,现在只有孤僧清慧法师,他和霭宽容的微笑,给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

滕王阁如一只大鹏蹲踞赣江边,落霞与鹜齐飞。

一 具有超强大脑的唐朝大才子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这首名为《送杜少甫之任蜀州》的古诗,选入初中课本,可谓家喻户晓,作者就是唐朝大才子王勃。写这诗时,他19岁,情怀豁达,给人希望。

  王勃很有抱负,大脑超强,才情万丈,写文章时,古今典故,信手拈来。可惜英年早逝,否则,大唐也许只有李白,能与他争锋。

  王勃出生在今天山西河津,唐时叫绛州龙门,他与绍兴关系不浅。有家谱记载,王勃是王羲之六世孙王肃之后,王肃起初在南齐做官,因父兄被齐武帝萧赜所杀,遂投奔北魏,从此在北方繁衍。可见,王勃到绍兴游历,其实也是拜祖之游。

  王勃是个神童,出生在650年,国学底子超厚,六岁就能写诗文,九岁时,居然写出煌煌十卷的专著,来指出《汉书》的错误。他家里还有几个兄弟,也都以文章著称。王勃十一二岁时,花十五个月的时间,就学完了别人需要研究一辈子的《周易》《八十一难经》,医学水平很不错,可见其天才程度。

  高明的人写文章,不用打草稿,只在心里想,想好了,一动笔,很快完成,叫做「打腹稿」,这个典故就是起源于王勃。王勃作文,先美美喝上一顿酒,再蒙上被子睡一觉,醒后提笔,文不加点,一挥而就。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初唐四杰,诗文题材宽广,风格清扬,积极向上,健康昂扬,一改齐梁浮华之气。杜甫对初唐四杰很推崇,当他看到很多人还是以宫廷虚华文章而自傲,竟然叽笑四杰文章太市井时,写诗批判说:

  王杨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王勃才华横溢,因而少年得志,十五六岁时,经人推介,做了朝散郎,经常为高宗皇帝写美文,声名鹊起。皇子沛王看上了王勃,揽才入府,两人相处很开心。

  此时的王勃,毕竟年轻,虽然满腹经纶,但因为政治敏感性不强,乐极生悲了。当时,斗鸡游戏风行,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玩这个时,王勃也童心顿起,为沛王写了一篇游戏之作《檄英王鸡》,挑起斗鸡之战,王勃当时20岁。英王斗鸡输了,心情不好,王勃文章又写得特别刺激人,火上浇油。因此,英王恼羞成怒,就闹了起来,事情传到了唐高宗耳朵里。

  皇子不和,是皇家大忌,高宗动怒了,王勃撞到枪口上,被上纲上线,认定他破坏了王子之间的团结,当天被逐出王府。

  历史有时很有趣,王勃很多大文章没有流传下来,给他惹祸的这篇斗鸡檄文,大浪淘沙中,竟然保留了下来。不过,该文用典磅礴,描写生动,气势如虹,颇为有趣,且复制两段:

  「历晦明而喔喔,大能醒我梦魂;遇风雨而胶胶,最足增人情思。处宗窗下,乐兴纵谈;祖逖床前,时为起舞。肖其形以为帻,王朝有报晓之人;节其状以作冠,圣门称好勇之士。」

  「昂首而来,绝胜鹤立;鼓翅以往,亦类鹏抟。搏击所施,可即用充公膳;翦降略尽,宁犹容彼盗啼。岂必命付庖厨,不啻魂飞汤火。羽书捷至,惊闻鹅鸭之声;血战功成,快睹鹰鹯之逐……」

  

  被逐出沛王府后,王勃开始对仕途失去热情,西入川蜀游历,写下了许多诗歌。后来,回到长安,有在虢州任职的朋友招他去做官,告诉他那边山上产好药。对医学感兴趣的王勃心动了,去了虢州,担任参军。由于王勃无心仕途,在同僚们面前,总是显得恃才傲物,千首诗轻万户侯,因此为同僚所嫉,他的第二次重大打击就要来了。

  在王勃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了罪,躲到王勃家里来。王勃收留了他,将其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灭口,结果因事泄而犯了死罪。幸亏遇大赦,五勃没有被处死,但仕途终结。父亲王福畸也被他连累,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南方蛮荒之地。有记载说,王勃此次遭祸,是为同僚所嫉,设计构陷。

  可见,王勃虽然才高八斗,但政治玩弄水平还是差了点。

因为连累了父亲,王勃深深自责。675年,26岁的他,决定万里迢迢。南下省父。他经今天的洛阳,到南京,到绍兴,再到滕王阁,一路上,用他精彩的文笔把人生推向了巅峰。

二 在云门寺模仿兰亭雅集

  今天,在绍兴平水镇,秦望山脚下,有一条狭长的山谷,这里茂林修竹,环境清幽,南临若耶溪,东西两侧青山相拥,泉水叮咚,松涛阵阵,民居点缀其间,若隐若现,风景独好。

  秦望山是一座不平凡的山,因为秦始皇登临过而得名。山下有座寺庙,也不平凡,叫云门寺,东晋古刹,距今1600多年,由东晋安帝下诏所建。这里本是世家大族王羲之之子王献之的旧居,因他梦见五色祥云显于屋顶而舍宅建寺。陆游年轻时,也一直在这里读书治学。

  此处是佛教圣地、书法圣地、旅游胜地,历史上曾盛极一时。如今踏上这片文化厚重而又充满诗意的土地,荒烟蔓草间,依稀可见那些被掩盖的鼎盛,依然让人怀想不已。

  湮于榛莽的云门寺,现存墨池一潭、五云桥一座、清代木构建筑两进及厢房数间。寺院的东侧厢房北端廊壁间,现存明朝文学家王思任撰文、著名书法家董其昌书写的《募修云门寺疏》碑一通。在碑的背后,有一池,传为王献之的「洗砚池」,十分简陋。而在附近的民居旁,石雕、石鼓、石板等残迹随处可见,农民的猪栏鸡舍、土坎地间,都可以看到旧砖古石。

  云门寺自古为浙东佛门圣地,这里既是高僧辈出的辉煌寺院,又是文人墨客雅集场所。从晋代到明清,光皇帝就有十余位为这里树碑建塔、赐名题额。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曾经独步越中,让人刮目相看。只可惜,这里已被人们忽略很久了。现存的「云门古刹」门户矮矮的,显得谦逊而单薄,让人觉得实在难以载动这里千年的风流。

  历史上的云门寺,辉煌比肩灵隐,规模十分宏大。这里还曾发生了一桩吸引人眼球的书法传奇。王羲之《兰亭帖》真迹曾长期保存在此。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曾在这里出家为僧,创出书法「永字八法」。智永有个徒弟叫辩才,也是有名的书法传人,智永弥留之际将《兰亭帖》传给辩才。唐太宗李世民爱此稀世之宝,明求不得,就派心腹御史萧翼化装混入云门寺,设计从辩才手中盗此帖,交给唐太宗。相传,这墨宝后来成了唐太宗的陪葬品,不复见世。

萧翼赚兰亭图

  云门寺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脚步,鸿儒云集。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勃、孟浩然、王维、苏东坡、王安石、范仲淹、刘基、徐渭等数十位中国文学史上的重量级人物都涉足此地,流连吟咏。这里曾是浙东唐诗之路的必经之地,到过此地有名有姓的唐朝诗人就有四百多位,后人遂戏称云门寺为「天下第一名人客栈」。

  公元675年,王勃在他最后的生命里,先在绍兴云门寺,模仿王羲之举行曲水流觞;再赴南昌滕王阁,挥毫留下千古一序。之后,南下省父,676年北返时落水而亡,如流星划过天际……

  书香墨影处,兰亭最风流。修禊,是一种水边祈福除灾活动,用香草蘸水,洒在身上,感受春意。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请了包括谢安、孙绰、王徽之等在内的好友亲朋共42人,春游戏水,饮酒赋诗,放松心情,畅谈人生哲理,祈求平安吉祥。他们当时玩的游戏叫「曲水流觞」。游戏规则是这样的:沿著弯弯曲曲的小溪,大家依次而坐,置酒杯于溪中,随水流淌。杯子在谁面前停滞了,谁就得即兴作诗,作不出来就罚酒三大杯。这些才华横溢的名士们,把对生命的体验推向巅峰,从此墨香永存,灿烂不灭。高雅与淡然,在这里放射出恒久的魅力。直到现在,绍兴每年都要在这一天举办兰亭书法节,期间,名家汇集,泼墨挥毫,流觞赋诗,成一时之盛。

兰亭曲水流觞处

  王勃在云门寺就模仿兰亭雅集,举行了类似的修禊活动。他还模仿《兰亭序》,写了《修禊云门献之山亭序》,记载此事。我们择一段,看看其文采:

  暮春三月,修祓禊于献之山亭也。迟迟风景,出没媚于郊原;片片仙云,远近生于林薄。杂花争发,非止桃蹊;群鸟乱飞,有逾鹦谷。王孙春草,处处争鲜;仲统芳园,家家并翠。于是携旨酒,列芳筵,先祓禊于长洲,却申交于促席。良谈吐玉,长江与斜汉争流;清歌绕梁,白云将红尘并落……

  这样的手笔,是不是处处都是《兰亭序》与《滕王阁序》的影子与雄风?

  「徘徊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美丽的会稽山水让王勃留连忘返,他在绍兴一直从春天逗留到秋天,水上浮宴,吴女采莲,山亭秋晚……江南的文化与风物,喷薄于笔端,王维写下了一大批诗文,才启程向西,赶赴一场让他流传千古的盛会。在绍兴,他度过了一段生命中十分快乐的时光。

献之洗砚池

  三 《滕王阁序》横空出世

  江西南昌今天的滕王阁,为1989年重建,在历史上已是第29次了。

  滕王阁耸立在赣江边,高五十多米,丹柱碧瓦、画栋飞檐、斗拱层叠,楼层格局为明三暗七,远看只三层,进入里面一观,共七层,因为是阁,再有地基两层,共为九层之台,颇为壮观。从空中俯瞰,滕王阁如一只大鹏,停留在银白如练的赣江边,展翅欲飞。

  要为滕王阁摆谱,实在是摆不过来了,你看,门头上远远能看到的「滕王阁」三字,是苏轼所书;狂草「瑰伟绝特」是唐朝怀素手迹;一进阁,矗立眼前的照壁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毛泽东题字;唐高宗、黄庭坚、辛弃疾、明太祖、汤显祖、解缙、郭沫若……古今帝王名士,才子佳人,登临阁者,多矣,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腔调。

  推动千年名士们对滕王阁如此神往的,王勃一序是其源头。有人查阅,王勃之前,关于滕王阁,无一诗文流传;王勃之后,有1360多篇诗文名作传世,何其煌也!

  湖北黄鹤楼,因崔颢《登黄鹤楼》一诗,浑然天成,让人叫绝,大诗人李白登上此楼后,也只能叹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滕王阁也有一段类似的佳话:苏东坡登上滕王阁,想起王勃的《滕王阁序》,觉得无法超越,于是沐浴更衣,工工整整地手书《滕王阁序》,刻于墙上,以表敬意。

  江南江北的名阁,以一个人的名字来命名,十分稀罕。大家心里也许在打鼓:滕王是个什么人?德高望重吗?错,滕王比你想像的要坏很多!

  滕王李元婴,是唐太宗的弟弟,品行不端,花天酒地,骄纵失度。他建滕王阁,本意就是在风光无限的江边,为自己打造歌舞享乐的场所。

  史料记载,滕王只要看到手下人的妻子长得好,他就要借自己老婆名义,把人家的妻子喊到府上来,侮辱一番。手下个个敢怒不敢言,只能吃哑巴亏。

  有个小官叫崔简,他的老婆郑氏被滕王看上了。滕王喊郑氏入府,崔简左右为难。郑氏说:无妨。

郑氏入了滕王府,滕王欲行不轨。郑氏大喊大叫:滕王怎么可能是你这种素质,你肯定是王爷府里来冒充的奴仆,打死你这个狗奴才。一边喊一边抓,还脱下鞋子打滕王。滕王的老婆听到喊叫声,跑出来看。滕王羞得不行,只好做罢,放了郑氏回家。

脸上伤痕累累的滕王,数日不敢出门。此事一传开,诸官之妻曾被唤入王府者,莫不羞之。

滕王阁建好后,滕王在阁上没干什么好事。唐太宗念兄弟之情,没把他怎么样。到了唐高宗,实在看不惯滕王的作派,就把滕王贬远点,把阁也给拆了。

  后来阎都督重修,王勃洋洋洒洒写序,此阁才真正得以光照千秋,散发出正能量。

  当然,我们唱了滕王的痞,也要看到他的强项,滕王是个艺术家,擅长绘画和音乐。宋代诗人陈师道,表扬滕王画的蝴蝶:滕王蛱蝶江都马,一纸千金不当价!

  

  言归正传。

  675年的秋天,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此时的他,已游历了东南西北,胸中万卷书,脚下万里路,得意过,失意过,眼界胸境都已成熟,最有才华的青春,峥嵘勃发却无处发泄,内心刚好需要一场势不可挡的倾吐。

  外环境上,滕王阁巍峨新耸,阎都督高朋满座,再加秋高气爽,胜饯醉人……恰如王羲之在惠风和畅的大自然写兰亭序,占尽一切飘逸的风情,王勃在滕王阁上泼墨挥毫,也得了高情万古的天时地利人和。所以,他的才华喷薄而出,洋洋洒洒的《滕王阁序》,如西山的风雨,铺天盖地;如南浦的朝云,绚烂多姿。

  一切都是那么地巧合!

  所以,好事的后人,还特意为王勃捏造了一个「时来风送滕王阁」的神话:王勃在赣皖交界处的马当山,船行遇阻,夜间有白眉神仙对他说,明日重九,滕王阁有高会,若赴宴会,作文章,可不朽。虽然两地相距六七百里,然神风相助,王勃只觉祥云缥缈,一夜时间,竟然真赶上了滕王阁的大宴。

 

 

  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知其名气,欣然相邀。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庆祝新阁落成,同时想借机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为此,他让女婿事先写好诗文,熟记于心,席间假为即兴之作,以博才名。

  当阎都督让人备好纸砚,假意请诸人作序时,与宴人士,都非常识趣,只答应写了诗歌应付,而写序的重任,就推托自己才识不足,当需孟学士执笔。谁知笔墨推到王勃面前时,他竟毫不推辞,当众挥写起来。

  阎都督不高兴了,懒得为王勃捧场,起身离席,转入帐后,暗中派人盯著王勃,写了些什么,及时汇报。

  王勃开笔:南昌故都,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都督说:老生常谈而已。再往后听,越来越精彩,都督开始沉吟不语。当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都督把女婿都忘了,惊叹道:「天才也!」。于是,阎都督重新入席,为王勃鼓掌。《唐才子传》记载:「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让我们多摘两句,复习一下这千古绝唱: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这些话语,多么大气磅礴,多么雄浑苍劲!虽然身陷困境,依然自信乐观,盛唐精神,在王勃身上光芒万丈。

  在这宴上,王勃除了亮瞎眼的序,同时也写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因为序太有名了,诗就被淹没了。他《滕王阁诗》,其实也同样铿锵有力,时空绝美,读起来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676年秋天,王勃省父后,离开交趾北返,渡海时翻船,坠水被淹,惊悸而亡,年仅27岁。

  哇哇,读到这里,是不是为才子的早亡感到疼痛。就当他是一颗流星吧……


同为文人同姓王,印象中王羲之是三绺胡须,仙风道骨,执笔如椽的中年大叔,而王勃是年少才俊,英姿勃发的翩翩公子。

以笔力才学而论,当然小王胜老王,《滕王阁序》乃骈文经典之作,立意之高,词藻之美,对仗之工,自来无人能出其右。而老王的《兰亭序》只是一篇随手游记,虽然可圈可点之处甚多,毕竟是因书法而传颂至今,谁高谁低,不问可知。

——鄙人不才,有一诗序东施效颦,也为骈文,可供大家赏玩。


一分为二!

从文采层面,滕王阁序,当比兰亭序好!

怎么说?听我来忽悠忽悠!

若论骈文之文采,《滕王阁序》当为魁首,临场能如此绝伦精彩,不愧天才。

兰亭序(非典型骈文)在书法界是无人不知道,几乎都会背诵,就像必修课一样。这个序文,列入《古文观止》,也是很牛逼的,兰亭与会的有谢安之类顶级的大咖,能过谢安之类名流法眼的文章,你说能差吗?作为书法家,王羲之是伟大天才,文采也是可以的,兰亭集序这篇文章的影响力,那也不可小觑的。兰亭序,由叙事到抒情,娓娓道来,让人有感于斯文也!

但是滕王阁序的名句,那是大家都知道的,你懂的我说的是哪几句啦?!

不过,滕王阁序的思想>_<,其实是有兰亭序的影子,都是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而且后半部分隐约有兰亭序的影子,说明,兰亭序也是很牛逼的!

认真说起来,滕王阁序,文采那是绝对超一流的!但过于华丽,所指的情感内涵,是比较苍白的。即使有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之类的意思,仍然不太过瘾!而兰亭序虽然更短,却思想更深刻,酣畅淋漓,讲的东西婉转而清透。你觉得呢?

总之,王勃把东西写到没人想去再写(都被他写完了啦,还怎么写),王羲之则把东西写到每个人都想去学写!哈,两个写,不一样!

兰亭序,其实在思想性上,是更强的。滕王阁序倒像是应景的。

所以,从文采而言,滕王阁序,天下少有匹敌,但从思想的穿透力,则是兰亭胜出!

你能讲清楚滕王阁序的中心思想吗?当然,是有的,但被铺陈的文采掩盖削弱了。当然,这并不妨碍滕王阁序的经典性!

但兰亭的中心思想则很凸出,古今相视,兴怀感悟,由畅怀,到怅怀,很有代入感,有共鸣!

总体而言,难分伯仲,各取所爱。

^_^哈哈??,打个马虎眼吧!都好!都好!

两篇文章,各自成就了一个风景区!这文案,牛逼!顺便,加个枫桥夜泊!


骈文从东汉源起,在南北朝登极,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鲜有像《与陈伯之书》那样的精品出现了。而王勃的《滕王阁序》可谓是骈文的收官之作,」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句,堪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兰亭集序》所以有名,不是它的文采,而是它的书法,因而无论是其立意,还是其艺术,可谓望王勃项背而不得。

当然,把诗人与书法家放到一起

比高低,这很有点无厘头。


滕王阁序以文采飞扬传世,兰庭集序则以银钩铁画流芳。华夏瑰宝,各有千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