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想妙得,是顾恺之提出的作画构思活动,是画家把握生活的的一种艺术方式,这个话涉及到了艺术方面主体表现和客观制约的辩证关系。

迁,变动、转变的意思;迁想,可以理解为「联想」,但是又比「联想」更加深远广泛;也可以理解成主观意识与客观世界之间的互动。

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有一段这样的论述,他说:「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

这就是说,一幅画是否是「妙得」,不仅仅取决于外形是否相似,而且要表现出画作的内在精神,要依靠作者内心的体会与思考,把自己的想像迁入对象中,去感悟、把握对象的真正精神气质,才有「妙得」。

其实,不仅仅是画家的画作要「迁想妙得」,其它艺术门类的创作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一首诗词,一篇散文,一部小说,一个剧本,如果要成功打动读者(观众),也都是「迁想妙得」的结果。

迁想妙得,说白了就是将自己融入到作品当中去,突出个性,这也是为什么顾恺之说如果画画,人物画最难,山水次之,然后是动物,最后是静物。

人物画不单单是「形似」,用顾恺之的话说,迁想妙得就是还要「神似」,要融入作者自己才能够传神。


迁想妙得」是顾恺之的艺术观点,它的提出,接触到了形象思维的特点,

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的开头就指出:「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就易好,不待一也。」迁想妙得是指主体通过想像,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迁入,从而做到对客体更深刻的把握,使艺术形象具有更深刻的表现力。也就是作者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像,把胸中所得变为艺术形象,其中人物,动物都被看作是有生命的,描绘它们需要迁想妙得。山水也被看做是有生命的,描绘它们同样需要迁想妙得。


用实例解释,比如罗中立的《父亲》

周思聪的《总理在灾区》

范笑歌的《黄河》

何多苓的《春风渐渐苏醒》

这些作品分别是壮美,优美和凄美,都属于迁想妙得,也就是移情与想像的统一。以画面衍生出思想感情,从而打动人心。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