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糖葫芦在制作过程中都有什么讲究?

我的回答是:冰糖葫芦是我小时最喜欢吃的一种食物,酸酸甜甜的非常好吃,只是那时候家里穷,没有太多钱买。记得有一次我感冒生病的时候,妈妈为了哄我才买了一串冰糖葫芦给我,那味道至令难忘。后来长大了,对冰糖葫芦的热爱就没有以前那么强烈,但是自己偶尔也会在家里制作,来怀念美好的童年。

冰糖葫芦在制作中最讲究的就是糖的熬制和火候的掌握,因糖的粘稠度很浓,一不小心就会熬糊了,火候也很关键,刚开始的时候用中大火,随著糖中水分慢慢蒸发变浓稠就要关为小火,并在糖最浓稠的时候关火,利用余热把糖裹在山楂上,这样一串美味的冰糖葫芦就制作完成了。

下面就来跟朋友们分享一道冰糖葫芦的制作方法吧,希望朋友们能够喜欢。

制作教程

【冰糖葫芦】

需要食材:

主料:山楂果30个

配料:冰糖100克、清水100克、竹签适量

开始制作:

步骤1、把山楂去蒂清洗干净。

步骤2、把它的顶端用刀剜去。再次清洗,沥干水分备用。

步骤3、把清水倒入锅中,加入与水等量的冰糖。

4、开中火把糖水烧开,烧至水分蒸发,糖水变浓稠,有点琥珀色的时候关火。这里千万小心别熬糊了。

5、把用竹签串好的山楂果放入糖水中滚两圏。注意别烫到手!!

6、然后把沾满糖汁的山楂果放在刷过油(植物油)的容器里,等放晾就可以食用了。刷油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冰糖果粘在容器上,方便取下来。

7、晶莹剔透、鲜红欲滴的冰糖葫芦就做好了。开吃吧!!

冰糖葫芦制作技巧

1、冰糖和水的量是同等的。

2、最好用不粘的平底锅,这样既方便山楂果挂上糖浆,又不容易熬糊了。

3、在摆放糖葫芦的容器上刷上一层薄薄的油,这样冷却后容易取出。

结语

冰糖葫芦吃著好吃,制作时看著也简单,但是朋友们也要掌握用料的比例和火候,如果是把糖不小心熬糊了,那吃的时候是苦味而不是甜味了。所以朋友们制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哟!


桃妹来解答。

糖葫芦这种最没技术含量的东西,其实在制作的过程中没什么好讲究的。无非就是两份糖一份水,大火熬化直到糖液有一种微微的发黄就可以了。然后把穿好的糖葫芦串过一下糖凝固就好了。桃妹是东北的,对糖葫芦这种东西是再熟悉不过了。

但是啊,如果你是在北方气温比较低的地方,这样做糖葫芦是没有问题的。可如果你是南方人还想这样做糖葫芦的话,你就会发现:怎么搞的?我的糖葫芦怎么挂不住糖?我的糖葫芦怎么那么容易化?我的糖葫芦怎么吃的那么硬?所以这才是制作糖葫芦真正的讲究,不是内行人你能知道吗?

桃妹就来简单的说一下南方糖葫芦一般必加的三种添加剂。你说你没加,OK没问题,我又没逼你加,做好你自己就行。

第1种添加剂叫柠檬酸。

  • 柠檬酸分药典级和食品级,主要是含量不同。它的作用是让糖液柔化,可以使糖液更好的附著在水果上,这样你的糖葫芦就晶莹剔透,更加好看。
  • 柠檬酸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防止糖溶化。加了柠檬酸的糖液,即使温度很高,他也能保证完好的状态。

第2种添加剂叫玻璃脆。

  • 玻璃脆又叫玻璃酥。看名字你也就知道,他主要是为了让糖葫芦没那么硬,让糖酥化。别说你个年轻人连老太太都能咬得动。
  • 玻璃脆也有防止软化的作用。它是一种强大的添加剂,广泛用于各种糖葫芦啊,糖画啊,手工糖,及拔丝菜类这种。主要的成分好像是明矾,宝宝们觉得这个能多吃吗?

第3种添加剂叫卡拉胶。

  • 卡拉胶的作用是不粘牙。它是老朋友了,广泛用于各种食品工业。加了卡拉胶的软糖,即使再柔软它也不会粘牙。
  • 这种实用明胶也会按照一定比例加入到糖液中,三种添加剂联合使你的糖葫芦既漂亮又不化,甜蜜不粘牙,脆爽还不硬,怎么样?是不是压倒同行啊?

所以说,桃妹的回答总能给大家带来真正的干货,大家都来关注一下我是不会亏的,天天都能学到新知识。只是桃妹不希望大家在做糖葫芦时加入这些添加剂,也尽量在外面少吃糖葫芦。玩意儿就算不加添加剂也是高糖高热量,吃它干嘛?


以上就是桃妹的回答,如果对您有所帮助,还请点赞加关注,谢谢您的支持。


我是吃货小筑,一枚专注于烘焙的美食博主,很高兴与大家一起聊聊美食,共享美好生活!

糖葫芦最早起源于我国的京津地区,据说从宋朝开始就有古法制作,流传至今历史悠久!我个人就很喜欢这款传统经典的美食。

小时候对糖葫芦的最初记忆就是总有人走街串巷的,骑著自行车在路上吆喝卖糖葫芦,那一声声「糖葫芦哟,卖糖葫芦。。。」的叫声,总是能把正在小伙伴家玩耍的我,勾住「魂」;马上追寻著吆喝的声源,赶紧拉著家里的大人跑过去,求著家人卖两串解解馋,一串给小伙伴,一串自己吃。哎哟,哪个酸酸甜甜的口感,感觉现在想起来,口水还不自觉的想要流下来呢!

长大以后对于糖葫芦的热爱依然不减,虽然现在糖葫芦很常见了,品种也很多,除了传统的山楂糖葫芦,还有各种水果味的,但是「执拗」的我还是傻傻的只喜欢原味的山楂糖葫芦,有时候其他品种卖完了,那就不吃吧!回家自己网购了新鲜的山楂,自己做岂不乐哉!

家庭自制冰糖葫芦其实很简单,喜欢的小伙伴和我一起来制作这道传统经典的美食吧!冰糖葫芦最重要的是熬糖,熬糖的温度和状态需要到位,裹上糖浆,冷却以后冰糖葫芦才能成功!

自制冰糖葫芦

食材:

山楂:适量

冰糖:300g

清水:150g

制作步骤:

1、山楂洗净擦干,去掉蒂,用竹签串好。

2、冰糖+水入不粘锅,开大火,适当搅拌,将糖水烧到160度,糖浆颜色微黄。检验标准:舀起一点糖水立马放入提前准备冷水里,如果能快速凝结,就代表水温差不多了。

3、把串好的山楂均匀裹上糖浆(水),放凉即可。

4、放凉以后,糖凝固,一款晶莹剔透、酸酸甜甜的冰糖葫芦就做好了!

Tips:干货看这里!

1、【推荐比例】水:白糖=1:2即可。

2、糖水温度也可以用冷的盘子,如果糖水接触冷盘子立马凝结,温度基本就到了!

3、你还可以对半切开去核,避免吐核,按照个人喜欢即可!

这款美味又简单,带著童年回忆的「冰糖葫芦」就做好了,喜欢的伙伴就做起来吧!制作中有任何问题和美食心得,欢迎随时沟通哟!欢迎伙伴们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美食作品!

伙伴们,你喜欢冰糖葫芦吗?冰糖葫芦对于你,有哪些美好和难忘的回忆呢?欢迎分享哟!

更多烘焙食谱和烘焙资讯都在我的头条号更新,喜欢Vivi的原创回答,就点赞、转发分享和关注Vivi来支持我吧,友的一评一赞,都是对Vivi最大的肯定和支持哟!


冰糖葫芦也可以叫糖葫芦,因为大多都是使用冰糖制作的。现在冰糖葫芦的种类繁多,各种水果穿起来都可以制作冰糖葫芦,然而最传统的还是山楂的冰糖葫芦。直至现在,除了固定收买冰糖葫芦的摊位外,偶尔还能在路上看见扛著一大一串冰糖葫芦的生意人,直接把人带回了很多年前。

冰糖葫芦是把山楂去除头枝和花蒂以后,清洗干净,穿在竹签子上,也可以去除核,然后用山楂葫芦在糖稀中沾匀,放到平面上晾干就可以了,也有些会再包上一层糯米纸。

冰糖葫芦的糖尤为重要,为什么要使用冰糖?其实相比之下,冰糖并不如白砂糖纯净透亮,也就是说,冰糖制作出来的糖葫芦,是没有白砂糖制作出来的好看。但是不要忘了一个道理,糖葫芦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看的。冰糖相比白砂糖,它可以入药。中医说,冰糖可以滋阴生津,止咳平喘,所以从食效来看,会选择冰糖。虽然冰糖没有白砂糖那样纯净,但是它比白砂糖的透明度更高。

糖葫芦的制作步骤看似不算复杂,但是还是需要掌握一些技术要领的,熬糖就是其中的一个核心步骤。熬汤需要用两份儿糖,一份儿水,全部倒入锅中,用猛火熬20分钟左右,在这中间还要不停的搅拌。直到沸腾的很多细小的泡泡呈现出淡淡的金黄色时,糖就熬的差不多了。

山楂是酸的只需要包裹薄薄的一层糖就可以了,太多的话会很硬咬不动,所以不要图省事儿把山楂放进锅里,只需要用手拿著沾一下就可以了。然后找一块光滑干净的木板或者是玻璃、瓷砖都可以,在表面刷上一层食用油,要不然凝固之后会粘在上面拿不掉,然后把冰糖葫芦放在上面,等糖冷却就可以了。


糖葫芦是山楂最常见的一种食用形态,也是冬季里最应景的吃食之一。红红的糖葫芦,总是一大串一大串密密麻麻地插在叫卖人的墩子上,如同茂实的灌木。春节逛庙会时若不擎一根在手,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当然,糖葫芦也并非只有春节才有卖,一入深秋,天气转凉,山楂便下树了,随后,糖葫芦就该出现在街头巷尾了。只是春节更像是它的「时装周」,尤其在那个还没有膨化食品、巧克力、果冻和薯片的时代,糖葫芦真称得上是掰著手指能数出来的主打零食之一了。走街串巷的小贩们,在招摇过市的同时,还不忘大声地吆喝著——(糖)葫芦……冰糖的!冰糖裹著山楂做成的糖葫芦,才是最正宗的。

糖葫芦的讲究

若论身世,糖葫芦估计能算是文物了,当然,这种民间级吃食,野史戏说的空间往往更大,但不管怎样,也算是有史可循。

据说糖葫芦源自宋代,南宋绍熙年间,宋光宗最宠爱的黄贵妃莫名其妙生病了,日渐消瘦,不思饮食。御医用了各种贵重药材,皆不见什么效果。皇帝见爱妃如此憔悴,也整日愁眉不展,最后无奈只好张榜求医。一日,一个江湖郎中揭榜进宫,为黄贵妃诊脉后说:「只要用冰糖与红果(即山楂)煎熬,每顿饭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病准见好。」开始大家还将信将疑,但好在这种吃食的酸甜口味很符合贵妃的口味,贵妃按此办法服后,果然如期病愈了。偏方治大病就是这个意思。这个神奇的「药方」后来流传到了民间,老百姓兼顾便携和美观,把用冰糖煎熬过的红果串起来,这就成了糖葫芦的前身。

用糖煎熬的山楂和蘸了一层糖的山楂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质地、色泽和口味都不同。后者才是如今的糖葫芦,只是实在没人知道它是何时改变的。在民国时代,差不多整个北方地区一到冬天,街上就尽是叫卖的——在东北地区它被叫作「糖梨膏」,在天津则被叫「糖墩儿」,到了安徽凤阳称其作「糖球」,其中名声最大的就是北京糖葫芦。

北京的糖葫芦盛行于民国时期。除了山楂,还有白海棠、荸荠、山药、橘子以及加入豆沙、瓜子仁、芝麻馅的各种糖葫芦——这可不是现代人的智慧,也不要以为这样的糖葫芦不正宗,梁实秋老先生就曾在《雅舍谈吃》里,花了不少篇幅来写糖葫芦。当时,也正如梁老的文中所述,就这么一个小吃食也分三六九等。

  

档次略低的,自然是走街串巷叫卖的那种。小贩挑子一头的木盘上支著竹片弯成的半圆形架子,上面有许多小孔插著做好的糖葫芦,另一头则是能当场制作糖葫芦用的火炉、铁锅、案板、刀铲及糖、红果、山药等工具原料。这类的糖葫芦品种不多,但价钱合适,很受大众欢迎。

稍好些的,则是在食品店、公园茶点部或影剧戏院里卖的那种,糖葫芦常摆在有玻璃罩的白瓷盘里,制作精致,品种众多。而北京城里最高端的糖葫芦则是「信远斋」卖的——人家夏天卖酸梅汤,冬天卖糖葫芦和蜜饯。他家糖葫芦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不穿串,是一个一个的。正如《雅舍谈吃》中所写:不用竹签,每一颗山里红或海棠均单个独立,所用之果皆硕大无疵,而且干净,放在垫了油纸的纸盒中由客携去。

冰糖是正解

前面曾说道,正宗的糖葫芦是用冰糖做的,若从原料的质地上看,冰糖并不如砂糖、绵糖纯净透亮,就像粗盐与精盐的对比,「外貌党」肯定会选择砂糖一类。其实,单从这两种糖制作出来的效果上看,区别并不是很大——因为从成分上它们都是蔗糖,也都是用水熬化了之后,经过了浓缩,发生了「焦化反应」,分子脱水后之间相互重新结合,变成了金黄色的黏稠液体,而后再次冷却凝固,成了包裹在山楂外面的糖衣。但有何讲究要用冰糖呢?

冰糖跟砂糖之类相比,层次又上了一阶,它可以入药,中医药典上说:冰糖可以滋阴生津、止咳平喘,一些甜羹糖水若是加了冰糖做甜味剂,立马有了亲民的保健作用:冰糖莲子羹、冰糖炖雪梨。关于中医的这个理论,实在不好证实,从科学的角度看,无非就是冰糖与砂糖的结晶方式、效果不同,成分上并无差异——但从对吃食的外观效果影响上看,冰糖的确要比砂糖更胜一筹。用冰糖做的糖衣和糖汁,色泽要比用砂糖做得更透明清亮,让食物的颜值更高。至于原因,还得从它的制作工艺上说起。

冰糖看起来很像自然界中的各种结晶物,但它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人工制造的,所用的方式在化学实验中叫「重结晶」法,顾名思义,就是重新结晶的意思。它是通过把砂糖重新溶解后再进行结晶制成的,而若要使糖发生结晶反应,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一定要形成「过饱和溶液」。

糖分子天生有互相键结的倾向,也就是分子间相互「勾结」,形成有序的阵列,构成致密的分子团——晶体。这取决于水中的糖分子数量,若水分子数量过少,不能有效阻隔糖分子发生键结,晶体就会出现,这也就是化学中所说的溶液过饱和状态。溶液饱和与否除取决于浓度外,也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水分子移动越迅速,越能充分扰动糖分子键结,低温则反之。所以溶液温度越高,糖的溶解量就越大,一旦温度减低,溶液就会出现结晶——这就是制作冰糖的原理,熬煮大量砂糖使它们充分溶解,而后降温形成冰糖。

结晶其实跟雨滴的形成也有类似,就是要有凝结核,才能使糖分子有了可以依附的物体,先聚拢,然后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这个可依附的物体就叫「晶核」。晶核通常选用白矾,无色无嗅,且有很强的吸附作用,过去人们「土法」净化水也是用它。

溶液搞好之后,剩下的就是等待,等晶体慢慢成长,越聚越多。而这个过程,又要控制好温度才能让冰糖的质地外观有保证。冰糖在结晶时属于怕冷不怕热的,也就是温度不能下降得太快,不然,糖分子在刚要快速运动结合的同时,又会被飞速到来的其他糖分子撞散,形成的晶体就较为空洞,不够紧实,所以温度一定要缓慢地下降,晶体才够坚固。

跟砂糖相比,冰糖是独立结晶的,是按照它最喜欢的方式发生分子聚合,从空间和用料上都是最经济、最省力的。而砂糖则是经过人为的特定方式来结晶,以控制它形成的形状等个体指标,看似纯净好看,但不如冰糖实惠——空气量和含水量都大于冰糖,所以在熬煮加热之后,所展现出的状态也就比冰糖逊色些。不过,如今做糖葫芦,冰糖其实并不常用,对于现代人来说,它跟砂糖的差异并不如吃它的感觉和情怀重要。

熬糖很关键

糖葫芦制作起来其实不算复杂,但最为核心的步骤就是熬糖,如何能把糖熬成希望的状态,需要很多经验。把糖和水按照2∶1的量倒入锅中,用猛火熬20分钟左右,期间要不停搅拌。加水是为了让糖能快速溶解,而后再蒸发掉它,当溶液沸腾得非常厉害,且已经冒出了细小密集的泡沫,就像浅金黄色的啤酒时,火候就差不多了。熬的时候一要注意火候,火候不到容易发黏,吃时会粘牙;而火候过了,颜色就会变成棕色,能明显地拉出丝就表示糖焦化得过头了,这时会失去原本的甜味,更多的是焦香味。

熬好的糖稀,肉眼可见糖浆浓稠,稠了蘸不起来,稀了挂不住,泛淡黄色,用筷子挑起可见拉丝,将筷子放入冷水中,糖稀可迅速凝固,咬一下是硬的,这个火候最好。同时,在熬糖时不要有任何杂质进到锅里,这才能使糖色透亮。

糖熬好之后,将锅倾斜,就可以让山楂全部都蘸到糖了。将串好的山楂贴著熬好的热糖泛起的泡沫轻轻转动,裹上薄薄一层即可。蘸糖环节看似简单,但很需要技巧。如果糖裹得太厚,吃下去一口咬不著果,蘸得太薄,又不够好看,需要薄薄而均匀的一层。不能贪图方便把糖葫芦扔锅里,不然果子一下子就酥了。

将蘸好糖的山楂放到「水板」上冷却二三分钟,再沿著板子的切线方向把它提起,就算做好了。所谓「水板」,就是一块光滑的木板,在清水里浸泡过较长时间,板上温度较低,同时因为木头具有吸水性,可以帮助糖浆冷却定型。

节选自 郭亦城《戒不掉的甜蜜》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