扪心顾事

一个讲故事,谈心理的公众号

关注微信号每天收听我们的消息

扪心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让助手去访问一些家庭主妇,请求被访问者答应将一个小招牌,挂在窗户上。

他们答应了,过了半个月,实验者再次登门,要求将一个大招牌放在庭院内,这个招牌不仅大,而且很不美观。

同时实验者也向以前没有放过小招牌的家庭主妇,提出同样的要求。

结果前者有55%的人同意,而后者只有不到17%的人同意,前者比后者高三倍。

这种为达到最终目的而分步骤进行的做法,之所以有如此强的作用,可能是由于个体的自我形象在某些方面起了变化而产生的。

例如在前述挂招牌的实验中,主妇们原以为自己不让设立这牌子,即使有人找上门也不同意要求,但是一旦他们同意了某个实际上很难拒绝的小要求,就可能改变自己的认识。

由于同意了在窗户上挂一个小牌子这个小要求,不知不觉就加入了请愿的行列,那么当第二个要求提出来时,就有可能,跟著照做了。

因此答应并从事了第一个小要求,改变了个体对自己或对活动本身的态度,由此减弱了个体对类似活动大要求的对抗心理,使个体更容易顺从第二个大要求,人们把这种心理现象叫做登门槛效应。一只脚都进去了,何必在乎整个身子都进去呢。

心理学认为,人的每个意志行动都有行动的最初目标。

在许多场合下,由于人的动机是复杂的,人常常面临各种不同目标的比较权衡和选择,在相同情况下,那些简单容易的目标容易让人接受。另外,人们总愿意把自己调整成前后一贯首尾一致的形象,即使别人的要求有些过分,但为了维护印象的一贯性,人们也会继续下去。

在1984年的日本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和1986年的义大利米兰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矮个子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外的两次夺冠,令人们大惑不解。

十年后,他在自传中解开了这个谜: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的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

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

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的完成了。

起初我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的终点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这种效应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当顾客挑选衣服时,精明的售货员为打消顾客的顾虑,慷慨地让顾客试一试,当顾客将衣服穿在身上时,他会称赞那件衣服很合适,并服务周到。在这种情况下,他再劝购,很多顾客就难以拒绝。

推销员在推销产品时,并不是直接向你提出买他的商品,而是先提出试用化妆品,试穿衣服的要求,等这些要求实现之后,才提出购买要求。

男士在追求自己心仪的女孩时,也并不是一步到位提出要与对方共度一生,而是逐渐通过看电影,一起吃饭等小要求来逐步达到目的。

有经验的老师在做学生工作时也是这样,他总是先让学生承诺,完成一件比较容易的任务,待到任务完成后,他再接著提出更大的要求,但是在使用这种门槛时,老师也应注意另一个新的门槛技术,即先提出一个很大的要求,接著提出较小的要求,这门技术也会产生极大的效应。

在要求别人或者下属做某些较难的事情,而担心他不愿意做时,可以先向他提出做一件类似的,较小的事情。

同样对于一个新人,上级,不要一下子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应先提出一个只要比过去稍有进步的小要求。让他们达到这个要求后,再通过鼓励,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员工容易接受预期,目标也容易实现。

这里面的心理变化是多么微妙啊,不过记住,有的时候还是要看住自己的门槛的,该拒绝的时候一定要拒绝。

要让他人接受一个很大的,甚至是很难的要求时,最好先让他接受一个小一点的要求,一旦他接受了这个小的要求,他就比较容易接受更高的要求。

往期美文推荐

扪心

心理

专业心理学培训机构

咨询顾问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