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你我的脸书上可能都出现像是下列的报导:

 
  清大校方拒绝收回道歉声明,理由是企业观感不佳。
 
  施振荣:如果年轻人认为,当公务人员能对世界有贡献,而不是只为捧铁饭碗过舒适的生活,那就去做。
 
  前飞利浦副总裁:毕业领22K,需要检讨的是学生、校方。
 
 
事实上,这些事件与问题,指向的核心是,我们要的是什么样的大学教育,「教」些什么,「育」出什么样子的大学生?
 
 
如果我们把教育视为一个社会化的场域,而这样的社会化是一种强调由上而下的服从,不容许质疑在上位者所要强迫下位者接受的各式教条,更不允许任何的意外,所有的思想与行为都必须符合上位者的规范与权威,那么这样的教育与工厂生产产品毫无相异之处:在大学,为了在将来有更好看、更能吸引雇主眼光的履历,学生们开始拼命找「又凉又甜的课」冲GPA(或是连GPA都不要),剩下的时间拿来经营社团、目的却是当干部累积自己的title,以便争取寒暑假期间的实习工作。
 
还没进入资本主义的游戏世界之前,这些产品们早已老练的为自己「累积资本」,等到这些「高品质」的产品毕业、顺利上架待价而沽时,他们像极了百万小学堂里争取解题机会的小学生,大声叫卖名以自己为名的产品,为自己找个好买家。
 
因此,我们教出来的大学生,说穿了,跟职业学校所「期望」培养出来「能为业界所用」的人才差不了多少(如果你承认行业无贵贱之分的话,你会同意在外商当Marketing的人,和在路边机车行修车的师傅对这社会来说是同等重要)。这些大学生,拥有企业所希望具备的条件,例如具备流利的表达与外语能力、寻找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但是,这些能力是大学应该教给学生的吗?
 
如果我们期待的大学生,是只知守礼、具备某一或多项「专业」能力、讲得一口流利的英文、又懂得人情世故、具备如何与各路人马交际往来的政治手腕......,或许我们需要的不是大学,而是一所又一所的成人补习班;而大学只能任由企业予取予求,「大学技职化」就是无可避免的结果。
 
那么为什么今天的大学,会「必须」迎合企业或部分社会运作的要求?
 
笔者认为,或许可以从中国历史中找寻蛛丝马迹。中国历代都是君主专制的农业社会,当时的教育制度是为了提供能够通过国家考试、方可成为在朝廷或地方议政的政府官员。那种教育制度,是为了满足社会上必须有人担任政府官员以维持政治运作的一种社会需求,与社会化一点关系都没有,更遑论在知识上有所创造与发明。
 
台湾自农业走向工业的过程里,倚赖技职教育培养出大量具备技术能力的人才为企业所用(技职教育本身即是为了培育职业技能,本身即是为了企业需求而存在)。然而,当我们的经济体系逐渐向服务业靠拢,教育体系也在「升学主义」的迷思下形成了处处是大学的怪象,「大学」究竟应该如何自我定位?
 
当我们走向民主法治、产业结构也走向服务业主导的今日,教育能否走出过去单纯满足部分社会运作机能、朝向真正的社会化,并肩负更多创造、发明的责任?大学是应代行技职之责、以业界需求为圭臬,还是坚守「现代大学之母」的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在兴学宗旨所说的「以知识及学术为最终的目的、而非实务人才培育」?
 
如果大学要代行技职之责,大学长久以来存在的选修课(因为学生应该只要学业界会用到的知识/技术)、通识课(如果你是学程式设计的,你为什么要花时间去学哲学概论呢?)、或是那些被视为没有产值的学问(像是占国内GDP产值不到一成的农业相关学系、语文相关学系列为必修的诸多文学与语言学诸多理论;还有总是被认为在空想的哲学系、只在一辈子不会去的地方作民族志的人类系)其存在的必要就必须接受严格的考量(例如五年五百亿不得把经费拨给有这些学系的大学?)
 
但正如同经济学者所说,一个「不效率」的制度若能存在许久,势必有其因素。对就业市场来说,人文学、农学院的存在,是一个「不效率」的「怪象」,但却没有被升学市场所淘汰(多元入学、四处林立的补习班,升学不是市场是什么?),或许有其根本的原因。倘若大学要成为技职,确实能够满足企业(短期的)需求,青年的就业、薪资问题「或许」可以获得(短期的)改善。
 
不过,如果将眼光的深度与广度都放远,过去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发生的地方,他们的教育制度扮演什么角色?他们所服务的对象是谁?它们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到了今日,国外大学是如何定位自己?国家教育当局是怎么看待青年失业与低薪的问题,并提出什么解决策略(或者在国外来说这根本不是教育当局的错?)
 
台大社会系林端教授曾说,学术工具化、政策化,从学术的逻辑来看是不该这么做的。一个无法摆脱政策化、工具化的教育体系,如何能培育出「具有能力向公众、为公众来表明讯息、观点、态度、哲学的个人」,更如何能为人类社会增进多少自由和知识 -- 或者就消极面来说,如何期待有人能够「公开提出令人尴尬的问题,对抗正统与教条,不轻易被政府或集团收编,代表那些惯常被遗忘的人们和议题」?这些都是我们若真把大学技职化之后,必须诚实面对的问题。
 
 
 
本文刊登于想想论坛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public/articles/view/53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