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日本文化之美》

本书是以《菊与刀》一书为基础,加入图文解说编辑而成的,将带领读者对于我们的邻居-日本,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原著:Ruth Benedict(露丝・潘乃德)

译著:叶宁

 

第一章 研究日本的任务
简介就已论及,1944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接连取胜,大步向日本本土推进。 随著胜利的临近,一连串问题也摆在美国政府的案头上:在不攻打日本本士的情况下,日本会投降吗?一旦美军登陆日本本土,日本人会不会拚死抵抗而给美军带来巨大伤亡?占领日本后,如何改造日本社会,要不要保留天皇?所以,了解日本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就成了美国政府的当务之急。同年六月,美国人类学家Ruth Benedict(露丝・潘乃德)奉命从文化的角度展开对日本的研究,以期找到答案。《菊与刀》就是这份答案卷,它其实就是作者在对日本文化进行分析后向美国政府提交的一份研究报告。《菊与刀》成书于1946年,经由作者深入日本研究其社会文化所著之专书,是一本阐述日本民族文化的著作。在众多研究日本文化的著作里,本书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甚至有人认为本书开了「日本学」之先河。1949年,本书日文版出版,立刻在日本引起广大的回响,一时洛阳纸贵。

作者用「菊」与「刀」来作为书名,也彰显日本人身上共存的两种极端相反的性格,「菊」本是日本皇室的徽章,用以代表日本人性格中积极、阳光、温暖的一面;「刀」是日本武士阶层的标志,用以代表日本人性格中阴暗、残忍的一面。

 

第二章 战争中的日本人

日本人在解释发动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认为只要每个国家都拥有拥对主权,世界无政府状态就会持续下去,日本必须为建立新的世界等级秩序而战争,世界新秩序的领导者只能是日本,因为日本是由全体国民建立起来的封建制国家,大家都自愿服从这种封建制,他们了解如何根据具体情况,让大家各取所需、各得其所。他们在国家内部实现统一与和平,平定内乱,修建道路,建起电力、 钢铁等产业。

在各种文化中都会强调精神的作用,只是日本人将这种作用推崇到极致,这样就会给人一种疯狂以及不切实际的印象。二战时期日本神风特攻队的飞行员在出发前进行决死告别,尽管这种行为堪称英勇,但实际上取得的战果并不是很多。仔细分析一下日本当时的处境,国力各方面都比不上美国,所以极力推崇精神作用,将已有的战斗力发挥到极致也就成了日本人唯一的选择。日本人精神战胜物质的思维渗透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里,日本人从小就接受耐寒训练,日本冬天的大街上也到处都是穿著短裙和短裤上下学的孩子,但据统计资料显示,中老年患风湿痛和关节炎的日本人明显比其他国家的人多,不禁让人想问:这种所谓「战胜」的精神有什么魔力?

 

第三章 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各安其分」是理解日本社会,了解日本文化的关键字,它表明了日本人对于秩序和等级制的信仰,日本人对于等级制作用的笃信,是他们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以及人与国家之间关系这个整体概念,甚至,这种信仰已经渗入到日本人的家庭、国家、宗教和经济等一切领域中。

 

第四章 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为日本近代史开端,以下叙述这场变革的具体过程:

在明治维新以前,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的改革派中心在日本西南部经济较发达的萨摩、长州、土佐、肥前四藩。他们意识到自己国家落后的原因,并提出「尊王攘夷」的囗号。1965年「尊王攘夷」运动向武装倒幕转化。1966年萨摩、长州两藩的倒幕人士结成同盟。1967年,倒幕派得到幼年明治天皇的密诏,进而发动政变,宣布废除幕府政治,还政于天皇。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等掌握了政权,勒令将军德川庆喜交出领地。1968年,德川庆喜聚集军队企图反扑,但在鸟羽伏见战役中被政府军队打败,势力被肃清,倒幕运动的胜利为接下来的维新打下了基础。

 

第五章 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

日本人总认为自己是「负恩者」。对于天皇、上级、父母、亲戚、朋友,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所接触到的所有人,日本人都抱著一种莫名的感恩心态。标准的、品德高尚的日本人从不说自己不欠任何人恩情,他们所理解的「义」就是在巨大的人情网路中摆正自己的位置,然后努力报偿一切。

日本文化的传统思维认为,一个人自出生开始就受到别人的恩惠。问题在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往往认为这种最初的恩惠或者是爱,应该是来自于各自的父母,可是日本人偏偏认为这种恩惠来自于天皇。而且这种这种恩惠还会贯穿于自己今后做的每一件事,伴随自己一生。因此每个人都要努力回报这种所谓的「浩荡皇恩」,日本人也对祖先充满崇敬之情,尤其是武士,对此更为热衷,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武士在决斗之前,双方都要报出自己的先人的名字和辉煌战绩后,决斗才能进行。在商业上,日本商家认为正是顾客养活了自己,所以他们在面对顾客时总是满脸微笑,彬彬有礼,并且说上一句「这可真是太难得了」,以表感恩之情。顾客感觉到购物的愉快,以后当然还会常来,这也是日本商业在全世界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

 

第六章 永远偿还不完的恩情

「恩情」是日本人对于从别人那里所得到好处的统称。对于恩情,日本人的态度是「必须偿还」,就像西方人对于债务的态度一样。恩情有许多种类,不同种类的恩情需要对应不同种类的报偿方式,「义务」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对天皇的「忠」和对父母的「孝」是义务报偿的主要对象。在日本人的心中,这两种义务都是无限的,是永远也报偿不完的。

第七章 情义最难接受

「情义」属于日本人报恩答恩情中的另一种范畴,它的对象和内容都非常复杂、广泛:从报答之前的善意到复仇的责任都属于情义的范畴。所以情义的责任虽然要低于义务,但是不考虑情义就不能正确的理解日本人的行为。情义主要分为两种:

一、对社会的情义:是指除了天皇、将军的国家元首和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外的恩情报答,例如:对朋友的恩情报答,对妻子的父母姻情的恩情报答等。

二、对名誉的情义:是指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而负有的责任,也就是说,这是一种自己对自己恩情的回报。

 

第八章 对名誉的情义

对名誉的情义,是指要爱惜自己的名声,使它不受到任何玷污。在日本人看来,这种情义是完全统一的整体,并且包含了许多美德。情义要求日本人要忍受痛苦,要努力维护自己在专业技能上的名声,要按照符合自己身分的礼仪办事,要对别人的诽谤和侮辱进行报复。为了维护对名誉的情义,日本人有许多办法,甚至可以采取杀人或自杀的极端方法,但唯独不能漠然处之。

日本人维护名誉的种种行为:

1.按照自「符合自己身分」的各种礼仪规矩行事。

2.面对痛苦要具有足够的耐性。

3.甚至不惜以自杀以来进行来进行反击。

4.对于别人的毁谤和诋毁要坚决地进行报复。

5.在与别人的竞争中不能失败。

6.对待工作要认真努力,一点也马虎不得。

 

 

第九章 日本式的人情

与「义务」和「情义」这些束缚相比,日本人对于感官享乐给予了特别的宽容。日本人认为,肉体享乐是件好事,并且值得追求和培养。只是,享乐要注意分寸,不要影响各种义务的履行。因此,泡热水澡、吃料理、喝美酒、睡大觉,甚至是逛妓院,搞同性恋,就都成了日本人享受人生的项目。

对日本人来说,婚姻是婚姻,爱情是爱情。婚姻是为了传宗接代,主要著眼于现实和义务;性爱则是为了填补空虚,消遣娱乐,主要著眼于精神享受,二者绝不可以混淆。这就是日本人对于性爱和婚姻的传统思维模式。

日本艺伎并非妓女,主要是在宴席上从事表演艺术的女性。它产生于十七世纪的东京和大版,最初的艺伎也全部是男性,直到十八世纪中叶,才渐渐被女性取代。即使是现代,在日本的大街上,也经常会见到从事艺伎行业的女性,她们都身穿传统艳丽的和服,脸上涂了厚厚的脂粉。

 

第十章 道德的困境

在日本传统家庭中,女性是没有地位的,她们存在的意义不是带孩子就是做饭。而处于家庭核心地位的是孝。在当父母的孝与对妻子的爱发生冲突的情况下,男人往往牺牲的是对自己妻子的爱。

日本的「诚」并不是某一种具体的道德规范,而是一种能够遵循道德规范办事的态度。二战后,一些日军中的退伍伤残老兵组织徒步登富士山的活动,以示自己身残志坚,仍然有为天皇和国家效命的能力与诚心。

日本人过于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以至于很容易造成自我迷失。他们用来决定行动的标准往注不是自身的感受和理性的思考,而是外部环境的影响。所以日本社会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一致性,但个体就难免缺乏创造力。

 

第十一章 自我修练

 

第十二章 对儿童的教育

从前日本的传统习惯是,婴儿直到下个孩子出生前才会断奶,而且他们的母亲也乐于给他们喂奶,因为她们能从中体验到一种快感,但如果这个孩子确实到了应该断奶的时候,那么母亲们就会采取种种方法强行断奶,如嘲笑、鼓励等等,甚至是往自己的乳头上抹胡椒,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日本成年人普遍害怕嘲笑和被轻视。我们并不知道幼儿在几岁时能明白大人对他的「嘲弄」,但孩子迟早会懂的。等到孩子懂了后,在他们的意识中,受人「嘲弄」就会和害怕失去安全与亲密的恐惧感联系在一起。等到他们长大成人,并被别人嘲笑时,幼年期遭受的「恐惧」经验仍会对他们心灵留有阴影。

除上等阶层,其他阶层的孩子在上学前会和邻居的孩子自由玩乐,农村孩子不满三岁时就开始聚在一起玩游戏,在乡镇和城市,也能时常看见孩子们在喧哗的街头,或者在车辆出没的场所自由玩耍。日本孩子是属于有「特权」的人,既可以在商店周围转来转去,也可以安静站在旁边听大人谈话,或者踢石子、玩小皮球。对学龄前儿童来说,玩伴之间无拘无束,在西方人眼中,日本孩子的很多游戏都具有猥亵意义。日本孩子往往很小就有性意识,这一方面是由于大人可以在孩子面前随意聊天,另一方面是因为日本家庭的居室比较狭窄,母亲给孩子洗澡或者逗弄孩子玩时,通常会对孩子的生殖器指指戳戳,尤其是男孩的阴茎,通常只要注意场合,日本人对于孩子们的性游戏并不责备,也不认为孩子手淫是危险的。

日本人的集体主义情节从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己经养成。在很小的时候,他们就知道,如果哪件事情做得不好就有被亲人、朋友抛弃的危险。那时,等待自己的只有孤独和落寞。

 

第十三章 投降后的日本人

美军对日本的管理,与盟军对德国和义大利的管理,有著很大的区别,简言之,即是美军司令部自上而下地利用日本各级官僚机构进行管理,美军最高司令部会把行政通告发给日本政府,而不是日本国民或某些市县的居民,美军最高司令部的任务是为日本政府制定工作目标,如果某位日本内阁大臣不愿实施美军最高司令部的工作计划,那么可以提出辞职。不过,如果日本内客阁炅臣的建议是对的,美军最高司令部会对工作规定进行修改。

日本人重建和平国家的动力在于他们勇于承认自己从前的行动方针的「失败」,并将全部的心力转向另一方面,日本人善变,当他们试图以战争的方式获得在世界上的「适当地位」失败后,就可以马上抛弃这种政策。他们在自己民族传统文化中接受的教育,使他们能够随时改变方向。在二十世纪三○年代,日本人认为军国主义是博得全世界人尊敬的一种手段,可以依靠武力获得其他民族的崇拜,并为此付出了很大的牺牲。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宣布日本投降,于是,日本人迅速接受了战败后的一切,这就意味著,当美军占领日本时,他们欢迎美军。

下附书中图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