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10家!

截至5月21日下午,自3月18日接受企業申請以來,科創板進展迅速,上交所已受理110家企業在科創板上市的申請,並有90家的狀態變為“已問詢”。一時間,市場各方對申報和受理企業的科技含量等進行廣泛討論,甚至有擔心科創板“科創含量”不足、“知名”企業少等聲音頻現。

事實上,“科創”成色並非不足,“知名”企業更不是少之又少。

「知名」企業太少?「科創」成色不足?不存在的! 新聞 第1張

科創屬性愈發突出,已受理企業基本符合創新發展的定位,並出現了不少科創類“隱形冠軍”和細分行業的龍頭企業。

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是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增強資本市場對提高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的服務水平,促進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新興產業發展,支持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改革舉措。相關部門嚴把“入口”關,並不是所有企業都一哄而上,也沒有在上市公司數量上進行攀比。科創板不是簡單追風口,而是要聚焦科技創新類投資,突出科創定位。設立科創板主要目的是:增強資本市場的包容性,更好地服務具有核心技術、行業領先、有良好發展前景和口碑的企業,通過改革進一步完善支持創新的資本形成機制。由目前已受理110家企業來看,科創板確實是在重點支援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以及生物醫葯等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和製造業深度融合,引領中高端消費,推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不少申報企業在行業內排名靠前,研發投入比高,近幾年復合增長率高,擁有眾多的發明專利和學術成果,市場的深度廣度皆可,“隱形冠軍”和龍頭企業初現。

科創板始終堅持制度創新和機制創新,更加註重信息披露質量,切實保護好投資者合法權益,服務創新發展。

實際上,在制度創新方面,通過發布科創板企業上市推薦業務指引、設立科技創新諮詢委員會和科創板股票公開發行自律委員會,細化保薦覈查要求,強化專業把關和自律督導機制。堅持以信息披露為中心,在關注相關發行條件和上市條件的基礎上,將以信息披露為重點,更加強化信息披露監管,更加註重信息披露質量,切實保護好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推進審核公開透明,積極推進監管公開,審核標準要更加統一化、公開化,增強審核公信力;壓嚴壓實中介責任,在信息披露責任上,更加突出發行人是信息披露第一責任人,保薦人、證券服務機構對發行人的信息披露進行嚴格把關;加強事前事中事後全過程監管,立足我國資本市場“新興加轉軌”的國情、市情,更好發揮市場監管作用,強化事前事中事後全過程監管。而在機制創新上,試行保薦機構相關子公司跟投制度、建立執業評價機制,通過商業約束、聲譽約束進一步發揮保薦機構對科創企業的遴選功能。

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是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試驗田”,是“長跑”而不是“短跑”,需要給予一定的包容和時間。

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曾表示,上交所在具體工作中將主要從四個方面落實科創板定位,其中之一就是兼顧新業態企業和新模式企業,體現科創板的包容性。更何況,“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即便是境外成熟的資本市場,當初蘋果、微軟等企業初上美國納斯達克之時,根本不是與今日同日而語的企業。有人希望科創板推出時會有很多頂尖企業、知名企業、龍頭企業上市,以展示我國的科研實力和成就。但是,縱觀全球各大資本市場,處於頂尖位置的企業都只佔很少的比例。而且這都是經過大浪淘沙後逐步形成的,絕非是與生俱來的。科創板要把好的科創型企業選出來,推動其做大做強,而經過大浪淘沙後,優勝劣汰本身就是在用市場投票。着眼未來,要用發展眼光看待科創板成長,相信,多些呵護後的科創板一定前途光明。

「知名」企業太少?「科創」成色不足?不存在的! 新聞 第2張

相關文章